《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第二版)》: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建设维度是人的全面发展下经济发展理论的人文价值再造
“价值”就是“文化”与“文明”的精华和活的灵魂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灵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中国古人认为“文化”就是“人文化成”,也就是“关乎人文,以化天下”。人类以文教化指导自己的全部生产生活历史实践活动,以改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②。可以说“文化”是文明人的全部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精神家园,“文明”是民族“文化”的精神精髓精华外化,“价值”就是“文化”与“文明”的精华和活的灵魂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建设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为灵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人文价值再造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事业。毛泽东同志1956年4月提出“双百方针”,以开放的心态广纳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遗产,采取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建设。“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艺创作理念.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度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事业荡涤文化精神家园的污浊空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财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荣辱观,到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演化过程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发展理论的逐步完善而提升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手段的。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在创新经济发展理论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构与再造过程。政治思想教育和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推进的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是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①。因此,文化建设发展历史证明,文化建设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与时代发展和历史任务相适应,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和协动系统,形成自我激励的正反馈系统,不断再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文价值。从1950年到2016年,中国是这段时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类发展指数HDI增长最快的国家②(2015年排名世界29,2016年排名25),其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进程,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期都需要由时代进化的新思想、新文化构建的价值重构来引领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指引下的文化建设维度和“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在人的全面发展观指引下,经济发展理论领域人文价值理性的历史性再造,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建设维度是人的全面发展下经济发展理论的伦理价值再造
国家治理的本意是政府、市场、社会在现代治理文化的系统中如何实现有效运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维度的治理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从政治学角度看,一个国家实体内部存在着两种力量或倾向:一种是离心力量或倾向;另一种是整合力量或倾向。整合力量或倾向表现为国家统一的军事、政治、法制、行政、经济、意识形态力量的存在和强化,增加了国家整合力③。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这些建设目标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都蕴含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内容和路径。这就是要以创新,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推动国家法制化进程。国家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法制化建设,可以提升治理制度的供给能力,提高制度执行效力,从而降低国家治理成本。法制化建设提升国家治理公权力的公信力,对冲国家政治结构中的离心力,强化国家统一性,推进社会建设中的自治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另外一条相依路径,就是社会伦理建设的现代化。
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人的社会性能力发展与价值实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形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经济发展理论框架下的伦理价值再造。在“五大发展理念”下,社会建设努力的方向是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自身层面就人的全面发展系统结构中有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人与自然的伦理规范进行与时俱进的价值再造,形成新的社会建设理念、路径和手段。社会建设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同构过程之中,以法制和核心价值追求为手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国家伦理价值系统的再造实现新的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