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内涵与特征
1.1 资源的内涵及特征
1.1.1 资源的内涵
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对其做出不同的解释。
从广义上理解,资源概念泛指一切资源,即一切可以开发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的、社会的、经济的要素,包括各种物质资源(各种自然资源及其转化物料)、人力资源(劳动力、智力等人才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和科技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
从狭义上理解,资源概念主要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对自然资源的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包含了一切能够直接开发为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加工改造的自然物质要素。
一般情况下,资源主要是针对自然资源而言,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源泉,调节着人同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循环,维系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各类自然资源赋存面临着巨量消耗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
1.1.2 资源的类别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每一种资源内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统。资源系统可从性质、用途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在自然界中的赋存形态,可以分为固体资源、液体资源和气体资源。
按照再生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按照性质可分为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
按照资源状况可分为现实资源(已经被认识和开发的资源)、潜在资源(尚未被认识或因技术等条件不具备开发利用的资源)和废弃物资源(传统认为是废弃物,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能够转化为可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现实资源、潜在资源和废弃物资源与科学技术水平及人为介入有关,能够反映资源利用方式、产出水平的差异,是客观科学地配置资源的理论前提。废弃物资源包括可利用废弃物和废旧物资,废弃物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废弃物资源再生,从狭义上讲,是指对那些不符合出厂规格的废品及破旧的或失去原有使用价值而被弃置不用的物料等,进行回收、加工、改制,使其恢复原有物质性能和使用价值功能,再生利用为生产新产品的物质资源的资源增值过程。从广义上讲,除上述范围外,还包括在矿物、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原材料、能源消耗利用过程产生的废弃物中,对其有用物质的回收加工利用的资源化。无论是从狭义还是从广义上讲,实现废弃物质资源再生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物质资源的多种功能,物尽其用,为人类发展提供更加充裕的物质来源。
废弃物资源之所以具有这种再生性,是因为其在物质结构上具有多元素多成分性,以及由此分别形成的多种不同组合,构成了其在社会用途上具有多种功能。按照客观规律,物质不灭,在一定条件下能量及功能可以转换。因此,废弃物资源可以通过加工、改制、更新进行再利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采用不断加强的综合利用手段,对废弃物资源利用的可行性认识更加深入,利用行为日益广泛,并作为资源的重要部分用于生产与生活,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将废弃物资源纳入了资源概念体系范畴,是生产力发展、科技社会进步的直接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概念体系还将不断被扩充。
1.1.3 资源的特征
1. 自然资源特征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有其自身的特征。
(1)数量的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2)分布的不平衡性。自然资源分布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3)资源间的联系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
(4)利用的发展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2. 废弃物资源特征
废弃物资源的范畴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类对废弃物资源的认识及利用能力不断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过去被当作毫无价值的“垃圾”现在成为重要的生产原料。废弃物资源源于原生资源,但废弃物资源表现出不同于原生资源的一些特征。
第一,从数量上来看,自然资源的数量随着人类的开采利用将逐渐减少,而废弃物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过程的产物,数量将逐渐增加。据有关数据,我国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平均以每年8%~10%的速度增加,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中可用于回收利用的物质越来越多,因此进行废弃物资源的回收利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从物质属性来看,原生资源来自自然界,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处于相对集中的状态。而废弃物资源是由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转变而来的,来自众多领域和各工业企业、事业单位、商业企业、居民家庭等,产生的场所都很分散。废弃物资源种类繁多,当前回收市场主要按金属、纸类、塑料、可乐瓶、易拉罐、玻璃和杂货(包括木头、编织袋和织物)粗分为七大类,而且每一类又细分成很多种。例如,废铜按照颜色分为黄铜、紫铜;按状态又分为光亮铜、漆包线、火炼铜;按等级又分为一级废黄铜、二级废黄铜、三级废黄铜等。为了提高其利用效益,在回收过程中常常需要繁杂的手工分类分拣、对不同原料进行相应的加工等。而且,不同的废弃物资源在收集、加工和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第三,从可购同质性来看,生产企业在市场上能够购买到成批的品质一致的原生资源作为生产投入,而再生资源在总体上具有赋存形式的分散性、理化性质的不确定性、获得渠道与数量的不确定性和适用范围的狭窄性等特征,给利用这类资源的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第四,从价值属性来看,原生资源来自自然界,市场已形成了体现其价值水平的价格区间。但废弃物资源由于种类繁多,回收利用难易程度差异较大,回收利用程度与其回收利用价值、技术水平等有关。回收利用企业根据不同废弃物价值,在充分考虑成本及收益的基础上,容易出现“利大抢干,利小不干”的情况,如废钢铁等废旧物资,争抢回收,资源化利用较为彻底,但废玻璃、废塑料、废软包装类等低值可回收利用废旧资源,则出现无人愿干的现象,导致各项废旧物资回收率和加工利用率均差异较大,造成大量可用资源无人问津,资源浪费严重。
1.2 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以物质、能量的梯级利用和闭环循环使用为特征,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主要的物质流动经济模式。循环经济遵循“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是首要原则,废弃物再生利用是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理量的方式之一,即在废弃物问题上的优先顺序依次为:避免发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这就要求人类在生产和消费的所有领域中都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因为“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要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必须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逐步使生产生活从“少污染”“无污染”过渡到“无浪费”。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不断升华后的结果。
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既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又是一种新型的、具体的发展形态和实践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将经济与环境系统人为分开的弊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之上,即倡导在物质的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发展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要实现由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向新型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发展模式的转变,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可以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在资源生产和消费领域,有三种不同维度的循环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实现资源在“点”上优化;企业之间的循环,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促进“线”上优化,实现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共生;社会整体循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整个社会“面”上大循环。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和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主要表现在:①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传统的线性开环式经济系统转变成非线性的闭环式经济系统。②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形式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形式,使资源实现了可持续利用;同时循环经济还通过产业链的向上、向下延伸,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3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概念及范畴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指根据资源的成分、特性和赋存形式,对自然资源和废弃物等进行综合开发、流通、加工利用、科技研发、信息服务和设备制造等经济活动的集合,通过各环节的共同作用达到发挥资源的多种功能、对资源反复回收利用,使其不断转化为社会所需物品,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为一体的新型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覆盖循环经济中的“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分为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三个重点方向。本书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发展趋势及产业发展需求等,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分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再制造、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其他(废气等)。具体范畴见图1-1。
图1-1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范畴
再生资源是相对原生资源而言的,俗称废弃物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如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废轻化工原料、废玻璃等。相对于自然资源,再生资源不具有原生资源的自然属性,是从资源的回收角度来命名的,故也称为“二次资源”。再生资源区别于自然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后者是指通过自然力能够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主要指生物资源和某些动态的非生物资源,如鱼类资源、森林资源、土壤等,借助于自然循环或者生物的生长、繁殖,不断自我更新,维持一定的储量。按照产生源,再生资源可以分为生产性再生资源和生活性再生资源。随着拆解利用技术的发展,再生资源的种类范围不断扩大,截止到2016年,再生资源主要包括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十大类别。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是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采、利用,对矿产资源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等,进行综合利用和治理。
产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是指对“三产”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加工处理,以作为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主要包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