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成绩决定孩子走多快,品格决定孩子走多远—教养的起点:家庭美德培养全书
0.00     定价 ¥ 59.80
湖州市图书馆
  • ISBN:
    9787571418915
  • 译      者:
    秦恺
  • 出 版 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决定孩子人生格局的51堂家庭德育课
  通过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自我责任感 学习中敢于思考和质疑的勇气 和同学老师交往中的诚实与谦虚 对学习目标的热情与坚定 面对难题灵活思考和应变的能力 对班集体的秩序意识与荣誉感
展开
内容介绍
  《成绩决定孩子走多快,品格决定孩子走多远—教养的起点:家庭美德培养全书》并非一本有关家庭价值观的书,因为价值观具有文化属性。该书讲的是世界上一切文化都普遍推崇的美德。美德如同一条银色的纽带,贯穿于人类的经典文学和民间口口相传的文化传统之中。
  该书以世界上各种文化传统为基石,遵循精神成长的普遍原则,将孩子视为精神上独立的个体,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是过有意义的生活——去发掘他们的天性中所蕴含的一切美德。
  该书也为父母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方法,引导他们关注孩子日常的精神和道德成长,同时激发出每个孩子以及每位家庭成员好的内在品质。
  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会出现可以对孩子进行引导的教育时机,这些时机转瞬即逝,因而万分珍贵。该书提供了一个框架和一些交流方式,帮助父母及时抓住时机并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时机来协助孩子确立目标。
  为人父母意味着要做许多事情:要满足孩子的身体需求和情感需求,要鼓励孩子,要为孩子带来快乐,要纠正孩子的错误,要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当然,还包括对孩子进行教导。正如孩子的身体需要食物、空气、阳光以及温暖,他们的精神亦需要磨砺、指引和激励。该书正是这样一种工具——帮助父母有意识、有技巧地回应孩子的精神需求,以免错过日常生活中珍贵的教育时机。
展开
精彩书评
  ★品德教育始终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广大家长念兹在兹的大事。由于此书的作者有应用心理学的教育背景,因此书中关于家庭美德培养的建议显得具体而生动。相信此书对读者们在家庭生活中立德树人的实践会大有助益。
  ——檀传宝,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展开
精彩书摘
  《成绩决定孩子走多快,品格决定孩子走多远—教养的起点:家庭美德培养全书》:
  我们习惯于将孩子视为有精神需求的个体,他们既需要身体上的照顾,也需要情感上的关爱和尊重,需要在依赖与独立之间寻求平衡。父母作为精神导师的角色正是基于孩子本身就是有精神需求的个体,但又不仅仅基于这一点。
  本书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在此框架中对孩子品质的培养是基础。作为精神导师的父母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在道德上做好准备。若要完成从看护者到教育者的转变,父母就要摒弃那些有违孩子精神本质的理念。
  你的孩子生来不是一块可以任由你涂写的白板。每个孩子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秉性。没错,尽管孩子的个性和品行尚未完全成型,但实际上已然“存在其中”了,正如橡树种子孕育的是橡树,而不是云杉或棕榈。每个孩子生来就具备一些特殊的潜能,其中包括:
  遗传特性;
  个人性情;
  先天的能力、局限以及美德。
  父母对孩子的精神养护应着力于发掘孩子的天赋和潜力,要时刻准备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并做出最大的努力。
  父母不是把王子或公主变成青蛙的人。有一种观念现在比较盛行,认为父母应当让孩子自由成长,这样孩子才能保持纯真无邪、完美无缺。有些人认为正是父母把孩子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将他们赶下了“宝座”。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父母的确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会打造孩子会一生执行的脚本。然而,父母一旦对孩子放任不管,他们很可能就会放弃抵抗外界的诱惑,遵从自己的生存本能,表现出作为物质或精神存在的动物性的一面。这样,他们的负面天性更容易得到发展,因为这往往无需任何意志力的参与。因此,孩子的成长迫切需要有人指引。他们并非天生“纯良”,他们拥有善良和邪恶的双重潜能。孩子所拥有的每一种品质、每一种天赋,都可能被正向引导或反向误导。这就是为何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功至关重要。
  孩子不是父母的影子。这是个让作为父母的我们很难面对的问题,往往隐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孩子的存在不是为了证明父母的价值或弥补父母的不足,不是为了证明任何事情。生活不是美术馆,而是工作坊。那些被父母当作证明工具的孩子很难塑造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一位颇有成就的音乐家来到我们的美德研讨会,分享了他儿时的经历。那时他被视为“天才”以及家庭的希望,他因此承受了沉重的压力,并自此长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养育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的精神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工作是父母需要做的,还有一些工作是孩子需要做的,而父母的工作就包括支持孩子完成对自己的精神塑造。
  孩子的精神健康非常重要,不要把他们当成小王子或者小公主(或者小青蛙)来对待。认识到孩子有特殊天赋是一回事,向世界大声宣告并将其视为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另外一回事。这样做对孩子而言并不是好事,因为不管过去的成就有多么辉煌,他们需要的是使自己不断成长的谦逊品质。同样,我们也不能在孩子做出尝试时予以过度的保护。这种做法不过是在阻碍他们获得独当一面的能力。我们曾与一个非常聪明且极具“天赋”的13岁男孩交谈,他提到了父母的拖拉如何让自己抓狂。“他们迟到的话,你会怎么做?”“我就冲他们大吼大叫,让他们快点儿。”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我们的孩子到底是谁?一孩子的精神属性
正如橡树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无限可能。任何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美德与资质,我们要静待其成长。
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以下4个要素决定:天性、教养、机遇和努力。
渴望掌控和寻求价值
孩子是什么?
孩子不是什么?
逆反心理陷阱
“复刻”综合征
只要有爱就够了吗?

第二章 父母该如何做?一美德培养原则与实践
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基础,是把孩子当作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有天赋的、具有多种潜在美德的独立个体来对待。本书倡导全面审视父母的角色,将父母视为:教育者、权威、顾问和引导者。
父母作为教育者
策略1:识别教育时机
从羞辱到指明美德/使用美德,而不使用标签/不要为孩子做,让孩子自己去做/避免滥用内疚感/如果你的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你该怎么办?/成为老师,而不是说教者:别用美德来说教
策略2:使用美德语言
运用语言的力量来塑造文化/运用语言的力量来实现转变/用美德来肯定/用美德来纠正行为/指出行为,而不是行为者/要明确且具有针对性
父母作为权威
策略3:设定清晰的界限
基于权威的教育模式/给孩子两种教育:常规教育和仪式教育/制定家庭基本规则的10条指南/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孩子选择权/在美德被破坏时设定界限/设定界限,以帮助孩子应对新情况/制定规则的4条原则
父母作为引导者
策略4:尊重心灵
将你的技能传授给孩子/分享你的家庭故事/把尊重融人家
……
第三章 如何在家庭中使用本书?
第四章 51种美德,激发出孩子最好的内在品质
附录A 讨论练习
附录B 父母在引导孩子表现最佳自我时“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
附录C 如何制作“美德树”毛毡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