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贝勒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
美国门宁格诊所高级心理学家
乔恩·G.艾伦
扛鼎之作
深入理解依恋理论:人格发展的两条主线;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安全与不安全依恋的主要模式,以及影响这些模式的三个重要因素——养育者的照顾、孩子的气质和外在环境。
高度类比成年依恋:恋爱关系是与童年依最为接近的关系。1岁时基本的安全与不安全依恋模式与成人依恋关系中的安全与不安全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全力提升依恋安全:有效提升依恋安全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支点是心智化,即与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调谐(达到同频状态)。心智化是我们建立依恋关系的方式,是将人类与动物亲属的依恋关系的本质区别。
真正理解依恋创伤:在难以忍受的痛苦情绪中感到孤独是创伤的核心。缺乏与痛苦经历的心理联结是依恋创伤产生的根源。而心智化障碍进一步导致了依恋创伤的代际传递。治愈的核心是:在一段信任关系中重建一种心理和情感联结的感受,建立和维持越来越安全的依恋关系。
在过去20年里,创伤一直是依恋研究者关注的中心问题。典型的依恋创伤包括童年虐待—辱骂和忽视,这可能对成长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对于治疗师和来访者而言,全方位了解依恋关系中的创伤至关重要。本书作者乔恩·G.艾伦教授认为理解是创伤治疗的核心,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可以帮助治疗师理解来访者的经历,让来访者感到被理解,并学会在一段信任的关系中重建心理和情感联结,这可以为经受痛苦体验的来访者提供安全感和安定感,从而使其建立受益一生的安全依恋关系。
为了丰富治疗师和来访者对依恋关系中创伤的理解,乔恩·G.艾伦教授在本书中对依恋和心智化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心智化是理解依恋关系发展的支点,提高心智化能力可以有效改善依恋安全和情感调节。他总结了一系列与创伤有关的精神疾病,说明心智化治疗这种独特的治疗方式是如何应用于治疗依恋创伤的。此外,他还加入了神经生物学内容,指出依恋、正念和心智化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理解依恋创伤的生理基础,从而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第1章
早期依恋
在给成人患者普及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时,我会用压力堆积模型来宣传一种发展的眼光,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我承认遗传和气质的作用,但我采取的模型认为:如果一个成年人在成长早期遭遇不幸,那么他在面对压力时,会有更高的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不过,在开始我的论述之前,我通常会先扮演一个唱反调的人的角色,向患者抛出两个问题:你们为什么非要关注问题的来源?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呢?患者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知道问题的来源才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远离困境。他们这样的说法确实在发展心理学、依恋关系以及心智化的研究中有据可循。我补充道,这种发展性的视角有助于更富有同情心地理解他们的问题,对于那些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幸以及不幸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的患者而言尤其如此。这些患者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他们的家人也可能这样指责他们):“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怎么能这么焦虑和沮丧!”他们会低估自己的疾病的严重性和早期经历的重要性。
我之所以在本书开篇就讨论早期依恋,是因为我心存的“偏见”:依恋理论和研究为创伤心理治疗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个体的发展和心理治疗之间的直接关系无须赘述,我会在书中穿插进行一些解释。
我将依恋理论置于人格发展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下,以西德尼·布拉特(Sidney Blatt,2008)深具影响力的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础,围绕着两条基本的发展主线——关联感(relatedness)和自我界定(self-definition)来展开论述。布拉特对人格发展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与依恋理论完美契合,这个包罗万象的理论框架既通俗易懂又简洁明了,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完美支持。在这本书中,我会穿插着从关联感和自我界定两个视角展开叙述。
针对依恋关系的理论和研究发展已久。深入了解这段发展历史让我们能够对依恋的基本概念进行一个总结,同时也可以概览依恋关系在整个童年中的演变过程。这些基础工作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典型的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是如何影响心理治疗的。在正式进入依恋创伤的主题之前,了解安全依恋模式和不安全依恋模式至关重要,因为依恋创伤总是和这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对安全依恋模式的深入理解可有效指导创伤治疗,因为在创伤治疗中,获得更强烈的安全感是至关重要的。
依恋理论和它的前身精神分析一样存在着一个风险,那就是有可能会使患者把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归咎于母亲(以及父亲和其他照顾者)。毫无疑问,一些恶劣的育儿方式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对创伤的关注让这些问题更为突出。尽管如此,我要重申一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的目的是同情理解,这包括同情理解父母在他们的发展历史和成年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对父母一味责备是一种特别简单化的方式,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问题(Sroufe,Egeland,Carlson,&Collins,2005)。依恋在关系中得以发展,我在对安全和不安全模式进行回顾之后,会探讨孩子的气质对依恋关系的贡献,尽管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气质特征在这方面起到的影响作用非常有限。相比之下,家庭和社会背景更可能会影响依恋关系,这种影响力体现在发展过程中依恋模式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上。本章最后总结了安全和不安全依恋对早期适应的影响。
P5-6
推荐序:精神分析的发展
译者序
前言
引言 ┆ 1
第1章 早期依恋 ┆ 5
人格发展的两条主线 ┆ 7
依恋理论和研究的早期发展 ┆ 8
基本概念 ┆ 15
依恋的发展 ┆ 25
安全依恋 ┆ 29
矛盾-对抗型依恋 ┆ 33
回避型依恋 ┆ 36
儿童气质 ┆ 39
依恋安全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 47
依恋安全性和适应 ┆ 50
临床意义 ┆ 56
第2章 成人依恋 ┆ 57
恋爱关系中的依恋 ┆ 58
安全依恋 ┆ 66
矛盾型依恋 ┆ 73
回避型依恋 ┆ 79
伴侣匹配 ┆ 84
依恋安全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 86
依恋安全性的代际传递 ┆ 87
依恋原型:条件和限制 ┆ 97
临床意义 ┆ 99
第3章 在头脑中抱持想法 ┆ 103
正念 ┆ 105
依恋关系中的心智化 ┆ 123
整合正念和心智化 ┆ 141
临床意义 ┆ 147
第4章 依恋创伤 ┆ 150
早期紊乱型依恋 ┆ 152
依恋创伤的代际传递 ┆ 161
紊乱型依恋的发展性影响 ┆ 170
儿童依恋创伤的种类 ┆ 178
成年依恋创伤 ┆ 189
临床意义 ┆ 192
第5章 神经生物学基础 ┆ 194
依恋 ┆ 194
正念 ┆ 212
心智化 ┆ 215
有意识调节与前额叶皮层 ┆ 220
临床意义 ┆ 229
第6章 治疗 ┆ 231
我们在治疗什么 ┆ 232
现有的创伤治疗 ┆ 241
对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的研究 ┆ 246
心智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式 ┆ 248
心智化创伤体验 ┆ 256
总结性思考 ┆ 262
参考文献 ┆ 264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在所有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中,紊乱型或未决型依恋会伴随最严重的心理障碍,具有最迫切的治疗需要,也最难以治疗。本书深入分析了紊乱型的依恋创伤及其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使人们能够对于那些看似神秘和不可思议的人有清楚的了解,令人顿悟。这样的分析也为从心智化角度治疗紊乱型依恋及其导致的心理障碍提供了更加可信的根据。
—— 刘翔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心智化能力”用中国人的通俗语言来理解就是指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是否“灵醒”“通透”。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依恋关系方面的创伤会破坏其心智化能力,使其变得“恍惚”“迷离”。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来访者恢复其心智化能力。本书从精神分析依恋理论、临床实践、实证和神经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展开论述,是创伤心理治疗的必读参考书。
—— 张天布
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在我从事了12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后,如果问我什么对来访者最重要,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安全基地”。如果一个人缺乏内心的安全基地,他就无法形成客体恒常性,无法信任他人。无法信任他人的人是很难从心理咨询中获益的。本书作者乔恩·艾伦教授曾在证道心理授课,他是一位专业精深、性格谦逊的长者,在我与他的工作互动中,他总是那么认真、耐心地倾听、反馈,正如他在书中对如何修复依恋创伤的描述一样。毫无疑问,他是一位致力于知行合一的学者和治疗师。
—— 吴知力
证道心理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