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区域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经济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互联互通。“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4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巴基斯坦留学生法瓦·阿斯拉姆受于文杰教授委托,请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副校长穆罕默德·阿里教授谈谈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巴经济走廊”加强科研与教育合作的看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一机遇规划双方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未来合作方向。
【受访者简介】穆罕默德·阿里教授是真纳大学副校长。真纳大学在QS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511—520年,在亚洲排名79。穆罕默德·阿里教授是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著名学者、教育家,专攻生物科学。他将其丰富的高等教育经验带到了真纳大学。穆罕默德·阿里教授于1999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在科研和教学质量方面获得了19个国家级奖项,包括巴基斯坦科学院金奖、最佳大学教师奖。
法瓦·阿斯拉姆:习主席宣布,“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世纪工程。阿里教授,在您看来,这个倡议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穆罕默德·阿里教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倡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世纪工程。他邀请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来参加,共享一块蛋糕。总体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中国牵头用以提升和发展中国经济、贸易、科技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间加强文化联系的一个伟大工程。这一工程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基础之上,通过中亚、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将中国与欧洲连接起来。中国希望借助“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工程推动投资,在能源、公路网络、高速铁路等方面与这些区域建立可持续的关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急需资金投资到电站、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安全、金融等经济发展方面。“一带一路”就是这样一个提供这些资源的工程。没有一个工程是完美的,但中国有能力通过实验性学习让“一带一路”工程成为成功范本。
沿线国家从“一带一路”工程中的获益将超过中国,而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和130种最重要的工业产品的最大生产国。目前,除了硬件基础设施以外,最主要的挑战是软实力,不仅仅是中国要有足够多的训练有素的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需要。“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隐含着一种软实力,包含对外开放、互联互通、和平贸易、科技创新、人文交流。中国已经致力于投资智库、奖学金、文化和媒体。它正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学、学生、教师和其他人之间的合作创造很多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一带一路”宗旨的实现,也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科技成果的转换。如何开展和推进科技合作,则需要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加强高等教育和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
法瓦‘阿斯拉姆:阿里教授,您如何看待中国在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方面所发挥的科研和技术上的作用? 穆罕默德·阿里教授:新冠肺炎疫情在欧洲、南亚、美国等地持续蔓延,中国已经用科学的方法赢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与此同时,应多国要求,中国的研究人员开始分享中国的抗疫经验。我认为,疫情防控需要协同努力。由国家新型冠状病毒科技资源服务系统、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通过合作研究获得所有关于新冠病毒菌株的科学数据,以及运用科学的技术信息和资源抗击新冠肺炎而公开发布的资料,就是科学界、高校和企业通力合作的一个很好的案例。为缓解疫情,提高精准度,中国采用了最新的疫情防控定位技术、卫星监测、机器人技术、智能手机数据、健康传感器移动应用、无人机、大数据和人脸识别、移动跟踪、群众监测、动态地图系统等疫情防控工具。中国政府近来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体现了他们在科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地位。
中国政府正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这些支持。中国很快与世界各国分享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整个基因序列,赢得了全球科学界的赞誉。中国在共享信息和共同进步方面的努力从未停止过。中国科技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搭建了新冠肺炎学术研究交流平台,这已经成为全球科研人员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中国还与180个国家和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了中国制订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一直致力于投资科学技术领域。他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商之一,中国政府最近采取的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措施是中国在该领域取得进步的一个很好的证明。中国完全有理由为自己在空间站、基因组测序设施、考察船队、超级计算机、子弹头列车、粒子加速器等方面的领先地位感到自豪。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政府并没有给予其科学家这种自由,但这其实是与事实相悖的。中国已经开始重新获得很多本土人才,许多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工作的优秀人才已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