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公教育2023管理类联考轻松学:综合能力的奥秘(逻辑)
0.00     定价 ¥ 59.00
湖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9261221
  • 作      者:
    中公教育研究生考试研究院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中公版·2023管理类联考轻松学:综合能力的奥秘(逻辑)》是针对参加管理类(经济类)联考的考生推出的逻辑图书。本书旨在让考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将复杂的逻辑理论日常生活化。逻辑虽然看似复杂难懂,但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本书将逻辑理论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逻辑知识,让考生轻松掌握考试要点。
第二,用精选例题帮助考生高效复习。书中除了必要的逻辑知识点讲解外,还配备了精选习题,帮助考生深刻理解逻辑知识,巩固知识点,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减轻复习中的负担,少走弯路。
第三,以动态的思维过程呈现解题技巧。本书为考生讲解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并将解题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书中,让考生知道如何思考,如何运用,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本书附有中公考研视频直播课,可以帮助考生获取逻辑备考重点,领会答题思路,掌握作答技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认识逻辑
逻辑是什么?很多考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一,逻辑跟语文的阅读理解差不多,难度不大;其二,逻辑听起来很“高大上”,因为没有接触过而感觉很难。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逻辑既不同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同时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考试只是日常生活的试题化。
本章将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通过解读考试大纲以及分析试题等环节来介绍逻辑,帮助大家形成初步认知。
一、逻辑与生活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让大家认识一下逻辑:
┃例1┃相声《走二环》
郭德纲:北京有一个主干线叫二环,你(于谦)走过吗?
于谦:走过啊!
郭德纲:那我问一下,走二环有没有学历的要求?趁多少钱才能走二环?
于谦:别瞎琢磨,都没关系,大家都可以走二环。
郭德纲:可为什么他们不让我走二环?我自己能躲着车呀!撞死我活该啊!
于谦:啊?你走着上二环呀!
思考:你能告诉我上述相声的笑点在哪里吗?
上述相声的笑点在于郭德纲所说的“走二环”和于谦所理解的“走二环”意思不同,这其实就是逻辑上所讲的混淆概念。所谓混淆概念就是指把意思不同的两个概念误作同一个概念。郭德纲所说的“走二环”意思是在二环上步行,而于谦所理解的“走二环”意思是在二环上驾车行驶。正是这种冲突造成了可乐的效果,而这种冲突本质上是一个逻辑问题。
例1属于比较简单的情形,大家也许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那你是否能发现例2中的逻辑问题呢?
┃例2┃《非诚勿扰》上
男嘉宾:“台上24位女嘉宾有的是漂亮的。”
女嘉宾:“你的意思是,有的女嘉宾不漂亮?”
思考:你认为从男嘉宾的话能得到女嘉宾的话吗?
从男嘉宾的话不能得到女嘉宾的话,你答对了吗?估计很多同学有不同的意见,理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这么说话的。日常生活中都这么说,就意味着是正确的吗?不一定。
男嘉宾断定“有的女嘉宾是漂亮的”,这里的“有的”是什么意思?很多同学可能把它理解成“部分”,但这种理解是不符合逻辑的。在逻辑上,“有的”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个,即≥1。其中包含三层意思:其一,只有一个;其二,有多个;其三,全部。当男嘉宾所说的“有的”指的是只有一个或有多个时,从男嘉宾的话可以得到女嘉宾的话。但是,当男嘉宾所说的“有的”指的是全部时,明显从男嘉宾的话不可以得到女嘉宾的话。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这样思考,也未必是正确的。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日常思维并非总是符合逻辑的。而在某些情况下,不符合逻辑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法官断案。下面的例子就是关于法官断案的故事,其中涉及很多逻辑问题。
┃例3┃很久以前,在浙江省句章县,有一妇女杀死其丈夫之后,害怕官府追究,就将房屋烧掉。然后她号啕大哭地告诉别人,房屋不慎失火烧死了丈夫。丈夫本家质疑,告到县衙。县令张举让人捉两头猪,杀死其中一头,然后将一头死猪和另一头活猪同时放到点燃的柴堆里。火灭后,取出两头猪查看:杀死的那头猪,嘴里没有灰炭;活活烧死的那头猪,嘴张着,口中有灰炭。于是,张举宣告:“你丈夫不是失火烧死的。因为凡被烧死的人,死前在火中烟熏火烤,呛得喘不过气来,迫于呼吸,口中势必吸进一些灰炭。而你丈夫口中为什么是干净的呢?”
思考:张举破案了吗?如果破了,又是如何破的呢?
毫无疑问,张举肯定是破案了。他破案的过程,就是运用逻辑进行推理的过程。
首先,张举是如何得到结论“你丈夫不是失火烧死的”呢?他是由“如果是被火烧死的人,那么口中有灰炭”和“你丈夫口中没有灰炭”这两个条件通过假言推理得到的。
其次,在上述推理中,“你丈夫口中没有灰炭”是一个事实,而“如果是被火烧死的人,那么口中有灰炭”这个条件是怎么得来的呢?它是由“活着烧死的猪口中有灰炭”通过类比推理得到的。
最后,类比的前提“活着烧死的猪口中有灰炭”又是如何得到的呢?它是由活猪和死猪的对比实验得到的。
上述分析是从结果倒推回去梳理了张举断案的过程。如果我们从头梳理可以发现:张举通过活猪和死猪的对比实验得到结论“活着烧死的猪口中有灰炭”,进而通过类比推理得到“如果是被火烧死的人,那么口中有灰炭”,再加上一个事实性条件“你丈夫口中没有灰炭”,从而通过假言推理得到“你丈夫不是被火烧死的”。张举在断案过程中使用了假言推理、类比推理和对比。假言推理、类比推理和对比都属于逻辑上的知识,在考试中都会出现,后面的部分会具体讲到。
通过上述三个例子,我们对逻辑是不是有了全新的认识?逻辑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随时在使用它,却不自知,有时用错了也发现不了。而我们的考试就是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逻辑通过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那是如何考的呢?这需要了解一下考试大纲。
二、认识大纲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和综合,以及相应的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试题题材涉及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各个领域,但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试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概念
1.概念的种类
2.概念之间的关系
3.定义
4.划分
(二)判断
1.判断的种类
2.判断之间的关系
(三)推理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3.类比推理
4.综合推理
(四)论证
1.论证方式分析
2.论证评价
(1)加强
(2)削弱
(3)解释
(4)其他
3.谬误识别
(1)混淆概念
(2)转移论题
(3)自相矛盾
(4)模棱两可
(5)不当类比
(6)以偏概全
(7)其他谬误
以上呈现的就是考试大纲中逻辑推理部分的考查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逻辑推理主要考查逻辑思维能力。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呢?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思考能力,但是这种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可能并不清楚,比如例2中《非诚勿扰》女嘉宾的思考就是不符合逻辑的。那么该如何保证这种思考是正确、合理的呢?唯有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升。
其二,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不以考逻辑学方向研究生的方式考查逻辑知识,而不是说我们的考试完全不涉及逻辑知识。不然,该如何理解大纲所说的试题内容——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呢?这些都属于逻辑知识。
其三,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试题的素材背景可能涉及各个方面,但是否了解这些背景不影响我们答题。
其四,试题内容所涉及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会在本书第二部分逻辑基础讲到。
考试大纲明确地指出考查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这让我们对考试有了宏观认识。那么逻辑思维能力究竟是如何考查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考试题目。
三、认识试题
1.样题展示
┃例4┃(2022年)某小区2号楼1单元的住户都打了甲公司的疫苗,小李家不是该小区2号楼1单元的住户,小赵家都打了甲公司的疫苗,而小陈家都没有打甲公司的疫苗。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小李家都没有打甲公司的疫苗。
B.小赵家是该小区2号楼1单元的住户。
C.小陈家是该小区的住户,但不是2号楼1单元的。
D.小赵家是该小区2号楼的住户,但未必是1单元的。
E.小陈家若是某小区2号楼的住户,则不是1单元的。
【答案】E。
本题属于翻译推理。题干翻译:①(2号楼且1单元)→甲疫苗;②小李不是2号楼1单元;③小赵家打了甲疫苗;④小陈家没打甲疫苗。②③④属于确定信息,可以结合①进行推理。
A项不正确,结合①②,犯了否前的错误。
B项不正确,结合①③,犯了肯后的错误。
C项不正确,结合①④根据否后必否前及德摩根律可得,非2号楼或非1单元。
D项不正确,结合①③,犯了肯后的错误。
E项正确,结合①④根据否后必否前及德摩根律可得,非2号楼或非1单元。再结合假言选言等价可得,2号楼→1单元。故E项为正确答案。
┃例5┃(2022年)某单位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名新进员工,他们所学专业是哲学、数学、化学、金融和会计5个专业之一,每人只学其中一个专业。已知:
(1)若甲、丙、壬、癸中至多有3人是数学专业,则丁、庚、辛3人都是化学专业;
(2)若乙、戊、己中至多有2人是哲学专业,则甲、丙、庚、辛4人专业各不相同。
根据上述信息,所学专业相同的新员工是
A.乙、戊、己。 B.甲、壬、癸。
C.丙、丁、癸。 D.丙、戊、己。
E.丁、庚、辛。
【答案】A。
本题属于分析推理。
a.题干信息均为条件句,可以考虑假设。①和②的后半句中都涉及“庚、辛”,①的前半句和②的后半句又都涉及“甲、丙”。因此,结合推理规则,可以假设:乙、戊、己中至多有2人是哲学专业。
b.假设乙、戊、己中至多有2人是哲学专业,结合②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甲、丙、庚、辛4人专业各不相同。即庚、辛不可能都是化学专业,结合①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甲、丙、壬、癸中4人都是数学专业。即甲、丙专业相同。与上述推理结果——甲、丙、庚、辛4人专业各不相同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即乙、戊、己3人都是哲学专业。故A项为正确答案。
┃例6┃(2022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一般认为这是一封“家书”,当时诗人身处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但有学者提出,这首诗实际上是寄给友人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以上学者的观点?
A.李商隐之妻王氏卒于大中五年,而该诗作于大中七年。
B.明清小说戏曲中经常将家庭塾师或官员幕客称为“西席”“西宾”。
C.唐代温庭筠的《舞衣曲》中有诗句“回颦笑语西窗客,星斗寥寥波脉脉”。
D.该诗另一题为《夜雨寄内》,“寄内”即寄怀妻子。此说法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E.“西窗”在古代专指客房、客厅,起自尊客于西的先秦古礼,并被后世习察日用。
【答案】E。
本题属于加强支持。论点:《夜雨寄北》是寄给友人的。
A项不能加强,即使妻子已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复习指南
第1章认识逻辑(2)
第2章复习策略(9)
第二部分逻辑基础
第1章概念(12)
第2章判断(22)
第一节直言判断(22)
第二节模态判断(27)
第三节负判断(29)
第四节联言判断(30)
第五节选言判断(31)
第六节假言判断(34)
第3章推理(47)
第一节演绎推理(47)
第二节归纳推理(64)
第三节类比推理(78)
第4章论证(97)
第一节论证结构(97)
第二节论证谬误(104)
第三部分题型精讲
第1章翻译推理(146)
第2章真假推理(169)
第3章分析推理(183)
第4章加强削弱(216)
第5章相似比较(257)
第6章原因解释(269)
第7章论证评价(280)
第8章理解推断(29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