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兴我荣,共建高水平大学
——在武汉大学200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侯杰昌
(2000.9.10)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武汉大学2000级新生开学典礼。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新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今年,我校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收新生1147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8532人,硕士研究生2370人,博士研究牛570人。此外,招收外同留学生108人。
同学们都知道,今年年初,国务院颁布了第11号文件,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布局调整,对武汉大学进行了重新组建。现在的武汉大学由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8月2号,新的武汉大学组建成立。
今年,我校的招生录取工作是根据教育部的指示精神,按照“统一领导,分校实施”的原则进行的,并且还进行了录取工作改革,对部分省市实行网上录取。总的来讲,招生情况很好,一是生源充足,二是录取的新生综合素质很高,三是最低录取分数线比往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今年我校的招生工作受到社会好评、中央电视台和其他新闻媒体对新武汉大学今年的招生情况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这说明按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的新武汉大学在社会上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说明大家普遍看好武汉大学。同时,也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布局调整决策的英明正确!
新武汉大学是按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的,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都是经过国家论证并批准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都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三所“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合并,在全国新组建的大学中独此一家;原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的重点高校,不少学科独具特色,而且四校校同依山傍湖,连为一体,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新组建的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实力雄厚,发展空问更加广阔。学科涵盖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和管理共11大门类,除军事学科外,其他学科都有。现共有本科专业1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8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7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7个学科专业被确定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已建和在建国家级文科科研基地6个。有教职工1.3万余人,教师50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32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316人,同时,还有一大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成绩显著,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武汉大学不仅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科技实力在全国也名列前茅,每年都为社会贡献了一大批高水平、高效益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成果。武大教师众多的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曾在长江流域抗洪斗争和云南丽江大地震预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武大教师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技术在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黄河治理、南水北调、隔河岩水电站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尖端科学研究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武汉大学文科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改革开放之初,韩德培教授等关于终止涉外合同的若十意见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为国家挽回巨额经济损失。1980年代中期,余杭教授等提出招标投标理论,被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采纳后,为企业增效数亿元。陶德麟教授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文章,李崇淮教授关于武汉“两通起飞”的理论,伍新木教授提出的中国加入WTO后湖北的发展对策等都成为武大文科教师辛勤耕耘、服务社会的标志性成果。
武汉大学不仅是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的发源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同时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大学已先后为社会输送了23万多名专门人才。据有关资料统计,武大校友中目前已有两院院士70余人,武大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发明家的人数在全国综合性高校中排名第2位。在连续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武大学生均获“优胜杯”,团体总分居全国高校前列。在1999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武大学生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成绩令人瞩目。此外,武大有多名学生荣获“全国十佳三好学生标兵”和“全国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称号,有多个集体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学生集体”。前不久,武大学生又在2000年全国大专辩论大赛上夺得冠军,并将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明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同际大专辩论赛,这是武大学生综合素质向社会的再一次集中展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