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说明
本书是日本研治中国思想史的大家荒木见悟(1917—2017)先生所著《明学の位相》一书的中文译本。
荒木见悟先生1917年出生于日本广岛,1930年进入京都龙谷大学学习,1940年又考入九州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并于1959年在九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62年起,荒木先生历任九州大学助教授、教授,至1983年退休后,又陆续在日本国内的多所大学执掌教鞭。
荒木先生所就学和执教的九州大学是日本知名的国立高校,科研实力雄厚。而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研究方面,九州大学尤其可称得上是一所重镇。九大的中国哲学研究由楠本正继(1896—1963)先生在战前开创,上承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传统。而楠本先生门下又培养出了荒木先生以及冈田武彦(1909—2004)先生等著名学者,将战后的九大中国哲学、思想研究推向高潮。荒木、冈田两位先生皆著作等身,除著书立说外,还面向日本读者进行了不少中国思想史资料的译介以及思想家的评介工作,于发明、推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可谓大有功焉。
宋明儒学,尤其是明代心学是九州大学中国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重要领域,荒木先生亦在此领域有诸多阐发,本书即是其代表作之一。而除心学之外,中国传统佛学亦是荒木先生所着力钻研和探讨的思想体系。实际上,荒木先生的学术路径可谓由佛而入儒,即便在转向儒学思想之研究后,儒佛互证、以佛论儒仍是其治学风格的重要特征。在这一方面,本书即是鲜明的例证。全书虽以阳明及其弟子的心学思想为基本研究对象,但书中随处皆有对佛学,尤其是禅学之关照,并以禅之心学与阳明心学交互参究,不但对宋明禅僧之学说理论多有探讨,甚至专设一章将阳明学与大慧禅进行比较研究。读者细览本书正文,即可深切体会到这一特色。
九州大学中国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传统之一,乃是舍弃西方哲学的种种概念范畴,而深入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内在理路,在体认和把握古人种种论说的基础上再来进行理论化的尝试。荒木见悟和冈田武彦两位先生的著作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传统,故而本书中罕见近代西方哲学传入后所形成的种种方法论及概念、用语,而是围绕中国古代诸思想家所用之诸多表现、话头来参究立论。且荒木先生学养深厚、博闻强记,书中所引述的资料之丰富、所涉及的流派及人物之多,以及论述之宏阔深邃、洋洋洒洒,着实令人惊叹。限于纸幅,此处不能尽述本书之内容与特点,还望读者详阅诸章之考论。
近年来,王阳明及其后学的心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江苏人民出版社引进并组织翻译荒木先生的这本重要著作,除了可供国内学界之资鉴,亦有助于国内读者了解日本学界的治学风格及代表性成果,促进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本书第一至四章、第六章及结语、后记由焦堃翻译,第五章由申绪璐翻译,第七、十章由陈晓杰翻译,第八、九章由廖明飞翻译,全书由焦堃负责统稿。几位译者皆是对中国思想史领域有所涉猎的青年学者,且皆有赴日学习的经历,应当是翻译本书的合适人选。不过,由于译者能力水平所限,尤其是原著之弘雅精深,中译本中必定还有不少不足之处,恳请读者包容并批评指正。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著之体例,仅将原著各章末的尾注调整为脚注。原著中引述史料,在标明出处时或对书名有所节略,或是只标注叶数而无卷数,或是作品题名与国内常见版本有所出入等,因无从核对荒木先生写作时所使用的资料版本,故而大多遵从原著写法,仅对一些明显错误进行了修改。对于书中的引用文字,在翻译过程中皆尽量查找并给出原文,少数未能查到原文者或译为白话,或由日语翻译转译回文言文,并出译者注加以说明。对于在翻译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亦出译者注加以指出。
译者
第一章 陈白沙与王阳明
第二章 心之哲学
第三章 圣人与凡人
第四章 顿悟与渐修
第五章 知行合一
第六章 性善论与无善无恶论
第七章 阳明学与大慧禅
第八章 拔本塞源论
第九章 未发与已发
第十章 乐学歌
结语——关于“自然”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