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那一天,哈伦很想在苏查丽达面前把戈拉驳得哑口无言,显显自己的威风。起初,苏查丽达也抱着这样的希望,结果恰好相反。在宗教信仰与社会伦理方面,苏查丽达的看法跟戈拉的看法是不相同的。
可是,她天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情自己的同胞。她并不经常谈论国事。但是,那一天戈拉听到哈伦辱骂自己的同胞突然怒发冲冠的时候,苏查丽达心里产生了共鸣。她还从来没有看见有人那样坚决、那样自信地肯定自己的祖国。我们国家的人,在谈到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时候,一般都表现出一点惋惜之情,仿佛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并非真正怀有信心。所以,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对自己的祖国可以尽情地赞颂,但实际上并不抱信心。可是,戈拉透过自己祖国的痛苦、惨状和软弱,能直接看到一个伟大的真理,因此,尽管他不得不承认祖国的贫穷,但是他对自己的祖国依然非常热爱。他对祖国潜在的力量坚信不疑。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如果接近他,听到他那坚定的爱国的呐喊,也会消除自己的疑虑。与戈拉这样坚定的爱国感情相比,苏查丽达总觉得哈伦对祖国的蔑视是极大的耻辱。所以,她有时也顾不得哈伦的情绪,主动反驳哈伦的看法。
后来,哈伦背着戈拉和维纳耶,恶毒粗鲁地辱骂了他们。苏查丽达听见之后,对他这种卑鄙的行为表示不满,再度站到了戈拉一边。但是,这并不是说苏查丽达对戈拉的反感完全消除了。戈拉那种盛气凌人的野蛮的正统印度教色彩仍然使她很不痛快。她认为,这种正统印度教特征中必然包含着挑战的意味——这并不是真正的信仰所应有的自然宁静的情感,这正好说明对自己的信仰不满意,而只是想伤害别人罢了。
那一天晚上,苏查丽达无论是吃饭还是给丽拉讲故事,无论做什么,都觉得内心深处有一种刺扎似的疼痛的感觉在折磨着她。只有找到刺在哪儿,才能拔出它。那天夜里,她独自一人在平台上坐了好久,想找出让她这样疼的那根刺在何处。在那凉爽的黑夜里,她竭力想驱散心中无缘无故的激愤,可是毫无用处。心灵上的重负压得她直想哭,但是欲哭无泪。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