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案例集》:
四、共享绿色福利:“是潘安湖的生态修复,让我换了个活法!”
贾汪区马庄村80岁的村民王秀英高兴地说:“是潘安湖的生态修复,让我换了个活法!”王秀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庄村自建了4对小煤窑,她家中先后两代人在煤矿上打工;尽管有缝制香包的绝活,但出了村子知道她这门手艺的人并不多,更难以靠此谋生。
潘安湖的生态修复让王秀英老人过上了她“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身边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湖阔景美、飞鸟蹁跹、游人如织。依托潘安湖湿地公园的旅游热潮,王秀英老人的特长也有了用武之地。在区里的帮助下申请了“非遗”,并在潘安湖湿地公园不远处设立了工作室,还招收学徒、举办展览,最近又将布艺合作社发展壮大成为徐州艺香香包有限公司,从制作到加工,从线下销售到在线直播,全村香包相关产值超过600万元,带动了周边200多位村民共同致富。王秀英老人店里的生意很旺,特别是针织香包已经卖到脱销,她高兴地说:“潘安湖就像是个绿色银行,带动我们周边村民致富了。”
好生态也能当“饭”吃。潘安湖湿地公园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600万人次,巨大的客流资源推动了众多的相关产业发展,许多原来失业的矿工和外出打工的百姓纷纷回乡,有的直接在潘安湖景区里打工,有的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自己开农家乐、办民宿,还有的开发了新的乡村民俗产业,收入相对于打工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矿二代”孟松转行学起了厨师,在村西头开办了农家乐餐饮,上门客人络绎不绝,到了旺季生意尤其火爆。村民徐刚瞅准了机遇,联合上百名村民共同创业,打造的潘安湖婚礼小镇,是全国首个婚礼特色小镇、全省十佳婚庆品牌,这种把旅游休闲导人婚宴的模式,迎合了年轻人的浪漫情怀,不仅新人能有一个轻松完美的回忆,也让亲朋好友们更能体会到喜宴的乐趣。马庄村老书记孟庆喜建立的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不仅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马庄村的文化符号,促进了全村党建、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工作,乐团在国内外演出已超过8000多场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时,夸赞乐团“编得好,演得好!”他建议乐团加大创新,做出更多服务百姓的好作品,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产业的兴旺增加了生态的亮色。贾汪区在改变生态的实践中也打响了生态牌,先后建成了卧龙泉生态博物园、墨上集民俗文化园、茱萸养生谷、龙山温泉等一批生态休闲观光项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唐耕山庄、织星庄园等农家乐项目,大洞山风景区、紫海蓝山薰衣草文化创意园等已成为周边百姓休闲度假的好去处。2010年前,贾汪还没有一家旅行社,也留不住游客。眼下已有国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1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1家。2019年,旅游人数达到6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潘安湖湿地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成为淮海经济区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
近年来,贾汪区持续加大农村住房改善和棚户区改造力度。贾汪区征收办主任史石磊说,“2018年,我们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棚户区改造,共实施改造项目18个,征收面积201.19万平方米,涉及居民8065户”。
“村里的老姊妹现在成了楼上楼下的邻居,还能和以前一样串门拉呱,这日子可比从前好到了天上”!在贾汪新城的泉城花都小区,2019年人住的宗庄村村民陈玉莲兴奋地说,“小区环境好,楼房带电梯,正适合养老”。她家在棚改中分到3套房,原本在外打工的儿子返乡干起了旅游,如今一家五口共享天伦。宗庄村村民委员会也搬进了“新家”。一楼设置了综合服务中心,可供村民在家门口办理各项生活相关业务;二楼设置了儿童乐园、图书室、调解室等活动场所,全天对小区居民开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