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转变
网络背景下变化比较明显的内容之一就是教育平台,各种在线课程,如慕课、智慧树,教育资源网站、教育类的手机APP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平台,高校教育的平台也由传统的书本、课堂转移到了互联网、终端和移动互联、手机等。传统教育活动通常都是围绕少量信息进行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施教者、受教育者、教材、教学空间等各教育元素间的交流协作都是线性的单向互动,而进入教育信息数据海量输出产生的网络时代,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的机会更多、内容更复杂、时间更自由、空间更广泛。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推动之下,教育空间转换为全方位、流动性的领域,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教育的理念更加前卫,教育的效果也更加突出。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发生在学校和教室的物理空间内,链条式的教育分工传递,固定的班级组织与授课内容,让信息数据的产生与分享趋于静止,教育的信息仅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和扩散,而且很难实现知识的共享与碎片化的学习。网络背景下的教育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开展,在当下这个知识膨胀的时代里,授课场所不仅局限于课堂,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碎片化的阅读体验与手机.PAD终端相结合,无时无刻不在传递、接收数据,这种网状的教育形式独具一格。网状的教育形式与线性的教育形式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能够相对容易地完成教育的全过程,而且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好的收获和体验。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够搜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对学习效果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能够实现对教育全过程的把控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转变是由时代推动的,符合也贴近时代的需要,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与效果,我国已经建立多个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面包含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信息、最新的理论和热点内容,以及新要求、新方法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转变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为代表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之下,产生了灌输式与填鸭式教育,原因在于“三中心”教育教学理念中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全部掌握在教育者手中,资源的优势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地位的不平等,教育者主导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网络、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赋予了每个人平等获取信息资源的权利,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想要的信息,这就是信息爆炸带来的效益。如果继续刻板地延续传统灌输式教育,会遭到学生的反感和排斥,达不到教育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网络和大数据背景下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着力培育开放、互动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其他学科的教育已经走在了改革的前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完成自身的突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是服务,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甚至是为世界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高校和高校教师对社会、学生需求的把握与满足程度,要想做到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需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在这样的时代中,分析也要有时代的特点,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研究,能够通过收集和分析全部数据服务于社会生活的需求,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提供了渠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培育服务理念,特别是专门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以需求为导向着力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服务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还应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角色定位,重新认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所具有的新特点,并且要让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我们以大数据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解决学生的就业需求方面,收集、分析过去就业形势的数据,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企业实习等,帮助学生获取进入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建立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与社会媒体和企事业单位对接,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联通。
网络时代为我们带来的海量而又丰富的信息,使得高校学生轻而易举地从网络获取信息数据,海量的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干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着力培育阵地理念,积极回应网络时代的挑战,抢占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体的主阵地,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网络中去,依托新媒体,比如,QQ空间、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渠道和资源,配合课堂教育,形成线上线下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势,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四、教师个人影响力的变化
互联网具有平等、自由、便捷的特质,每个参与网络的身份是无标签、同起点的个体,线上师生关系处置的微妙也在于此,互联网教育社交化使教师不再独立于学生之外,而可以自然融入其中,平等交换意见共同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产生新的变化。在新沟通方式的影响之下,高校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知识的整合者、知识的分享者。在互联网时代,非常注重知识分享的价值,高校教师在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多种渠道分享知识,把自己打造成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容易被“网红”吸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在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把自己打造成“网红”思想政治教育者,从而推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这种具有影响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行很容易影响学生,在针对时事热点问题、争议问题、理念问题进行探讨的时候,可以通过自身所具有的魅力传递正能量,扮演青年学子中的意见领袖角色,通过“吸粉”扩大学生粉丝的数量,再通过互联网思维的方式不断传递正能量,以达到更优质的教育效果。教师在教育领域越权威、人格魅力越大,乐于接受老师意见和对老师产生共鸣的学生就越多,从而达到“共鸣”“共进”“共通”的自然教化的最佳教育效果。所以,这种变化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个新的机遇,在变化的环境中快速拥抱变化才能做到更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