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 古典心理物理法
一、恒定刺激法
(一)实验背景
恒定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us)也称正误法、次数法,是费希纳(Fechner)于1860年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本实验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differential threshold)。差别阈限是指人们刚刚能够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同一物理量)之间的*小差别的变化值。实验心理学中又把它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间的差别。通常个体对线段长度的知觉是有一定限度的,当长度变化幅度很小时,人们通常是知觉不到的;当长度变化幅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便能够感觉到两个刺激的长度差异的存在,那么个体感觉到的*小的长度变化就是长度差别阈限。本实验通过恒定刺激法测定长度的差别辨别阈限,以增进对个体感觉功能的了解。
恒定刺激法和*小变化法在实验实施过程上的差异不大,两者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阈限值的计算上。本实验采用相继呈现的方式进行恒定刺激法任务,探索线段长短的差别阈限。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意在通过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使学生学习使用传统心理物理法—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掌握测量长度应该控制的各种因素,并考察不同性别被试的长度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设计,自变量为线段长度,因变量为被试对线段长度的判断(上侧的更长、下侧的更长或一样长)。
(四)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由相同长度的微小线段组成的不同长度的线段,标准刺激为70个单位长度的线段。
(五)实验过程
被试阅读完指导语后,经过500ms的间隔,屏幕中央上、下会出现两条线段,如果上面的线段更长,被试需要按“F”键;如果下面的线段更长,被试需要按“J”键;如果一样长,被试则需要按“空格”键。为了控制被试的观察时间,被试需要在2s内做出判断,否则会直接进入下一试次。判断后会经过3s的时间间隔,进行下一次判断,每进行14次判断,被试可以选择休息,*多休息200s。为了避免空间误差,一半标准刺激会出现在屏幕上方,另一半标准刺激会出现在屏幕下方。实验中共有7个比较刺激,其中1个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等长,其余6个比较刺激中的3个比较刺激分别比标准刺激短3个、6个和9个单位,另外3个比较刺激分别比标准刺激长3个、6个和9个单位。共有2×7=14种刺激呈现方式,呈现5轮,共计70个试次。
(六)结果分析
E-prime软件可以收集被试的反应数据。在生成的E-DataAid数据文件中,属性“s1Longth”为屏幕中上方的刺激长度,属性“s2Longth”为屏幕中下方的刺激长度,属性“response”为被试反应。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1)记录每个试次的上限、下限,并计算差别阈限。
2)分别计算出各种情况下每个被试的差别阈限平均值。
3)检验实验中被试是否有空间误差。
4)检验实验中被试是否有练习或疲劳效应。
(七)讨论
结合不同被试的实验结果,探讨线段的长度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建议阅读文献
胡振江.(1995). 恒定刺激法与差别阈限.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9-80.
李新旺,李永鑫,丁新华.(2000). 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触觉长度知觉的对比研究. 心理科学,(2),240-241.
吴颖.(2010). 使用恒定刺激法探索刹车行为中线索的选择. 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二、平均差误法测量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一)实验背景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可以用于测量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以及差别阈限,是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平均差误法的典型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新的比较刺激会围绕一个平均数变化,而这个变化区间被称为不肯定间距(interval of uncertainty,IU),这个区间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oint of subjective equality,PSE)。因此,通过测量主观相等点和不肯定间距就可以计算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应用程序是:实验者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在实验过程中同时呈现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要求被试调节比较刺激,使其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同。客观上,一般来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不一定相同,因此每一次比较都会得到一个误差,可以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得到平均误差。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E表示平均误差;X表示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表示标准刺激;N表示测定总次数。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二)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通过测量线段长度辨别差别阈限,学习使用传统心理物理法中的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了解长度测量应该控制的各种因素。
(三)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为线段长度,因变量为被试对线段长度的判断(上侧的更长、下侧的更长或一样长)。
(四)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采用E-prime编制的线段长度辨别差别阈限的实验程序,以及由相同长度的微小线段组成的不同长度的线段,标准刺激为70个单位。
(五)实验过程
阅读完指导语后,经过500ms的间隔,屏幕左右会出现两条线段,被试要根据指导语的提示,选择对左侧或右侧线段进行调整。“F”为增加1个单位,“J”为缩短1个单位,“S”为增加5个单位,“L”为缩短5个单位。如果被试认为两线段已经等长,就按“空格”键,休息3s后进入下一个试次。为了平衡空间误差,比较刺激会在屏幕左侧、右侧随机呈现,次数相同。为了平衡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及动作误差,一半的比较刺激更短,另一半的更长,且初始刺激与标准刺激随机相差9~15个单位。每完成10次判断,被试可以选择休息,休息时间*多为200s。4种刺激呈现方式重复15轮,共计60个试次。
(六)结果分析
通过E-prime软件可以收集被试的反应数据。在生成的E-DataAid数据文件中,属性“ans”为被试反应,正值表示被试的调整值大于标准刺激x个单位,负值表示小于标准刺激x个单位,标准刺激为70个单位。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1)记录不同呈现方式下的主观相等点,并按照公式计算长度差别阈限。具体记录内容和公式见表1-1。
表1-1 长度差别阈限数据记录表
注:St为标准刺激,M为均值,PSE为主观相等点,X为每次的调整结果,n为调节的次数,AE为平均误差,AESt为与标准刺激比较的平均误差,AEM为与平均数比较的平均误差,CE为常误
2)分别计算所有被试在不同呈现方式下的主观相等点,填入表1-2。
表1-2 不同呈现方式下被试的主观相等点
3)检验实验中被试是否有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4)检验实验中被试是否有练习或疲劳效应。
(七)讨论
结合不同被试的实验结果,探讨长度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长度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建议阅读文献
董利军.(2014). 明代扶手椅的尺寸比例与其视觉感受之间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王同健,田秀华,王琳.(2013). 恶臭监测嗅觉测试方法的比较分析. 中国环境监测,29(5),169-172.
三、*小变化法测量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一)实验背景
*小变化法(minimal-change method)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是费希纳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既可以测定绝对阈限,也可以测定差别阈限。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