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文化》:
四座寺院名称的由来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的飞来峰前,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据说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座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之地,便建寺于此,并取名“灵隐寺”。
苏州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在该寺居住,故改名为“寒山寺”。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玄宗时高僧,擅长诗文,有诗留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
河南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尊者传教而建,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室山下的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开封。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公元555)始建,为了宣扬文宣帝的“建国”之功,初名“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僧人慧云来汴,托词此处有灵气,募款购地建寺。动工时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牌匾,故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公元712),睿宗为了铭记自己由“相王”身份即位当皇帝,将“建”改为“相”,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从此“大相国寺”寺名一直沿用。
寺名由来
西藏的大昭寺初名“惹萨”,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寺内供奉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后来该寺改名为“大昭寺”。昭:在藏语中释作“佛”,“大昭”指释迦牟尼佛,“大昭寺”意思是有释迦牟尼像的佛堂。
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南郊,是唐代长安最宏伟的佛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是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慈恩而建造的,故名“慈恩寺”。
人民币为何称“元”
唐高祖李渊,废五铢钱,实行“开元通宝”方孔圆铜钱。“开元”有“开新”的意思,“通宝”谓通行的宝物,即钱币。民意按上左下右顺序逆时针读为“开通元宝”。阴差阳错,称为“元宝”。到明清之际,西洋银币流人中国,这是与中国传统“元宝”完全不同的“银元宝”,简称“银圆”。“银圆”是圆的,且“元”与“圆”是同音,因而称“银圆”。
1935年,废止银元,实行法币(纸币)。法币的单位继承了银圆的单位,这就是今天人民币“元”的来历。
“二百五"来历的几个版本
由苏秦被刺的典故而来
战国时期,有一位很了不起的说客苏秦。在齐国,苏秦得到了齐宣王的高度信任。齐宣王去世,齐缗王继位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缗王派人到处捉拿凶手,然而却是一直没有抓到。
由于受伤太重,苏秦临终前对齐缗王说:“请您在我死后在人口集中的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
当时,齐缗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他吩咐左右把苏秦的头悬挂在城门上,然后在下面贴了一道悬赏榜。榜上写着:苏秦是一个内奸,杀他为齐国除了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锄奸的壮士前来领赏。
榜文一上墙,马上就有四个人前来,齐缗王说道:“你们四位是真正的‘勇士’啊!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分,每人分多少呢?”四个人齐声答道:“每人二百五。”齐缗王这时“啪”的一声,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从此,“二百五”的说法就流传开了。
与推牌九有关
原来,牌九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秀才儿子写字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未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天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作成事,一个叫作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二百五”的又一解释
当人办事不规矩、不地道、不合适、不爽快时,常被称之为“二百五”;当人理解问题不到位,处理事情不妥当,常会被讽之为“二百五”;当人怪里怪气、傻傻乎乎、愣头愣脑、少学无识时,常被喻之“二百五”;当断不断,当做不做,哪壶不开提哪壶时,常被人骂之“二百五”。
“二百五”语出何处呢?时年,古人用五百两银子的数量单位,那“二百五”就是“半封”数量了。“半封”与“半疯”同音,北京人喜欢讥讽办事不挨边、不靠谱的“半疯”之人,于是就有了“二百五”之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