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传承家规成方圆/家风家教系列》:
齐宣王执政时期,田稷子办事认真负责,处世公平正义,深得齐宣王的信任,被任命为齐国的相国。田稷子被拜为相国后,由于整日公务繁忙,又加廉洁清正,俸禄微薄,无法更好地赡养母亲安享晚年,心中有愧。
恰好,有一个下级官吏来拜见他,想托他办点私事,献给他百镒黄金,说是孝敬老夫人的一点心意。田稷子几番推辞,但碍于情面,最后还是收下了。
他把接受了下级贿赂的百镒黄金,带回家去交给母亲。母亲眼望百金。不但没有为儿子的孝顺而高兴,反而觉得可疑,便问道:“你担任丞相已经三年了,从未见你有如此多的俸禄,难道是掠取民财、收受贿赂得来的?”
田稷子吞吞吐吐地回答说:“是我的一个部下孝敬您的。”
田母顿时火冒三丈,气愤地说:“难道我过去对你的教诲全都忘了吗?你这样做,是不是有愧于做一个正直君子的德行?快告诉我这是从哪里来的?”
田稷子忙跪倒在母亲的身旁,泪如雨下,惭愧地说:“孩儿没有忘记母亲的教导,这笔钱是一个下级官吏送我的。他知道母亲大人年迈体衰,特让我表达一下诚意和孝心,孩儿因国务缠身,无法在母亲身边尽孝,深感不安,就请母亲收下孩儿的这份孝心吧!”
田母听后,更加生气了,她严厉地斥责田稷子:“你自己腐败堕落不说,难道还想让我陪着你毁掉一世英明、做个不忠不义之人吗?”
母亲转而又说:“我常听说君子应当有道德修养,行为要纯洁,不随便取不应有的报酬;办事要尽自己的努力,说话要老实,不能欺骗人,不做不合仁义的事,不正当的钱财不拿到家里来;说的做的都一样,表里相符。”
“现在,国君封你做这么大的官,俸禄也很优厚,你就应当努力把国家的事办好。作为一个大臣,治理国家,应当把所有的能力都拿出来。要忠于职守。至死不变,还要廉洁公正,这样,办事才能顺利,自己也可以避免灾祸。而你的做法,正好相反:你上欺国君,下负百姓,距离一个忠臣的标准太远了,更忘记了平时我对你的教诲之言,实在让我痛心啊!”
接着,田母又哽咽地说:“做大臣不忠,和做儿子不孝一样。不义之财,我小能要;不孝的儿子,我也不能要。”
田稷子羞愧难当:“孩儿不孝,惹母亲生气,愿听凭母亲发落。”
田母说:“速将金子退回,向宣王请罪,听凭国君发落吧!”
田稷子听了母亲的训斥,觉得很惭愧。他把人家行贿的钱全部退回,并且亲自入宫到齐宣王那里去请罪。
田稷子跪见宣王说:“田稷子侍奉大王多年,大王宠信为臣,作为臣下应兢兢业业,忠心报效大王,但为臣有失大王之望,因一时糊涂,收受百金贿赂,有愧父母,有愧君王,有愧国家,犯了死罪,应当要处死,以正国法,以严家规,速求大王杀掉为臣,为臣才得以心安。”
宣王不解,说道:“为什么?”
田稷子将自己受贿后遭到母亲训斥的经过如实禀报给了君王。
齐宣王听完后说:“相国何至于此,我知道你的母亲德高望重,又年迈体衰,而你昼夜为国操劳,本王深知孝义之道,却不能使相国在母前尽孝,乃本王之过,想我堂堂齐国,沃土千里,国富民强,一代国相,百金又算得了什么呢?”
田稷子羞愧地说:“罪臣田稷子自幼受严母教诲,本应尽心竭力,报效大王,但私受贿赂献给母亲,母亲非常生气。背叛大王乃不忠,不听母命乃不孝,不克己守法、身体力行,有失民意。我没有很好地管理下属,又辜负了大王厚望。如不是母亲一番教诲,我就将铸成大错,臣罪有应得,望大王赐臣一死。”
宣王听后,对田母严于教子的义行义举赞不绝口。鉴于田稷子能接受母亲的教育,主动自首,他决定赦免田稷子的罪过。于是,宣王亲自将田稷子扶起:“相国这样严于律己,实在不易啊!我将下旨免除你的罪行,请你继续担任相国,辅助我治理好齐国。”并将千金赏赐田母,诏令天下学习田母廉洁清正、教子有方的高尚品德。
田稷子身为相国而严奉其母教诲,实乃不易;知错能改,退百金,向宣王认罪,更是难得。作为战国时期一大国之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国尽心竭力,取百金如九牛而取一毛,并无过分之处,然大张旗鼓退金、认罪、求死,是可贵的。况且田稷子受贿给其母,倘不声张,齐宣王也不会知道。田稷子实乃清官中的清官,仁臣中的仁臣了。从田母教导田稷子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田母教育田稷子廉洁正直,责备儿子不能拿取非义之财,教他要忠心尽职,竭尽全力。在位应该安守本分,尽忠职守,不白白地接受职位与俸禄。同时也很赞叹田稷子勇于改过的行为。田母的教子艺术是非常高超的,她言辞真切、字字珠玑、句句如针见血,分析事理透彻明了,使田稷子心悦诚服,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清正廉洁、教子有方的一代圣母,永远值得人们敬仰。
《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君子不能不劳而获啊!没有功劳而接受职位、俸禄,都是不应该的,更何况是去取得非分之财呢?”田稷子母亲的道德标准和我们现代的道德标准当然不大相同。她所说的,要绝对地忠君,讲的是封建道德。我们提倡的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然而她反对儿子接受贿赂,却是很正确的。
古人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位母亲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这样的母亲,值得今人学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