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本书让你畅游北欧、西欧的极光国度,体味宁静安逸的别样生活。
典雅繁华的瑞典、童话故乡的丹麦、秀美宁静的挪威、冰火共舞的冰岛、璀璨奢华的比利时……它可以是一本欧洲旅游指南,也可以是一部风物志,一场人生壮游。
2.盛行的“北欧热”疯狂来袭!文艺的北欧范儿,富有异国特色的北欧故事,轻松慵懒的北欧生活。全彩印制,图片精美!
3.北欧神话、维京海盗、哥特式教堂、钻石之都、巧克力王国、田园风光……去你想去的地方,不为逃避现实,只为发现另一种生活,只为享受时光。
典雅繁华的瑞典、童话故乡的丹麦、秀美宁静的挪威、冰火共舞的冰岛、璀璨奢华的比利时…… 全书分为两大篇章:北欧五国篇和西欧三国篇。作者书写了自己在海外生活、一路走南闯北所经历的见闻。不仅描绘了欧洲宁静安逸的田园风光,也记录了欧洲的历史文化和地理民俗乃至逸闻秘事。本书配有大量由作者本人拍摄的原创精美照片,以便读者获得更为生动立体的直观感受。 作者用轻松的笔调,朴实的文字,描绘了不一样的北欧和西欧。读者从中不仅可以学到一些文化常识,还可以从优美的图文中让心灵感受一段宁静纯澈的时光。
哥本哈根:安徒生和他的小美人鱼
如果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乘坐夜间卧铺火车,前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次日早晨,会在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换乘中转。
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属于以农业为主的斯科纳省,也是著名的北欧民谣音乐之乡。近几年,来自中东、东欧等地的难民和移民大量涌入该地区居住,所以马尔默几乎被视为瑞典的“中东城”,治安环境也不如以前。
马尔默濒临厄勒海峡,碧波荡漾的广阔海湾,不仅连接着瑞典与丹麦,更贯通着波罗的海和北大西洋。
跨海又跨国的厄勒海峡大桥,结合了水上桥梁和海底隧道两种模式,于2000年建成通车。当时的官方开通仪式,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和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联合主持,造桥的花费也是由两国共同承担。
火车从马尔默跨海穿行,只需半小时左右,就从一个国家晃悠到了另一个国家。途中还会经过哥本哈根国际机场,最终直达市中心火车站。
康有为曾经带着女儿品茶游玩的丹麦百戏园,便是大名鼎鼎的趣伏里公园(Tivoli,也被译作蒂沃利公园),它位于哥本哈根中心火车站的正对面,是欧洲最古老的游乐园之一。从1843年正式兴建以来,趣伏里公园一直都是最受游人青睐的欧洲大型游乐场之一,丝毫不逊色于美国人开创的迪士尼乐园。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常年流亡海外,来到丹麦时,又被趣伏里公园中似曾相识的东方园林楼阁,勾起了无限乡愁。于是,他对女儿康同璧念了这样一段诗:
丹墨公园水塘曲,依稀似我澹如楼。十年久绝乡园梦,万里来为波海游。花径同携歌旧曲,柳塘小棹泛新舟。电灯千亿游人万,泽畔行吟独起愁。
我当年第一眼所见的哥本哈根火车站,还有街头景象,着实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原因无他:此地到处有垃圾和酒鬼尿迹,凌乱刺鼻。回想最初我来到欧洲时,整个大北欧地区极其整洁,以斯德哥尔摩和赫尔辛基为例,那时地上连碎纸、烟蒂也不多见。不承想,随着北欧各国收纳全球难民的增加,各自的社会环境,也难免开始受到影响,而哥本哈根,显然属于最先沦陷的一批。当然,如果跟南欧、西欧的个别国家城市卫生相比,自然还是北欧总体更为整洁一些。
我刚走出哥本哈根中心火车站时,和瑞典的街头类似,有不少包着头巾的中东女郎和穿着人字拖鞋的黑人女子,拖儿带女,迎面而来。我横穿过两条马路,在趣伏里公园对面,又看到一个丹麦本地醉鬼,一路赤脚横行,大摇大摆地走到旅游信息局门口,一屁股坐下来,手里拿着酒瓶,继续猛灌黄汤,一边喝一边冲身旁的两名褐发女子发出怪异吼叫,那两位女子似乎是远来丹麦避暑度假,此时她俩只好抱紧行囊,远远躲到别处,对那醉汉敬而远之。
趁着中年醉鬼依旧坐在门口吸吮他手中的酒瓶,我尽量绕道避开,径直走进旅游信息局,购买了一张哥本哈根卡(提供二十四小时内有效和七十二小时内有效两种),搭配一本旅游指南手册。在这种卡片上有空白处,游客自觉填写购卡的年月日,出游时随身携带此卡,遇到查票时,将卡片出示给工作人员验明即可,这样一来,在此停留期间的各类交通费用和大部分景点门票,也就包含在内了,免去每次进出车站,或者上下公交、进入收费景点时,还要临时购票的烦琐。其实,欧洲许多国家的旅游城市都有类似的卡片,这种一日或多日有效的观光卡,对于短期游览者更适用一些,若是长期在该地居住,出门闲逛时则无购买的必要了。
在欧洲,个别中东、非洲、拉美、东欧移民往往不受其他族群待见,这也并非全是出于种族歧视或文化偏见,此类人之所以被侧目也是有原因的,恐怕也只有亲自接触过他们的言行作为,才能深刻了解。哥本哈根的一些中东帮派,多次在市区发生火并枪战,城中几处治安较差的移民聚居区,常有私家车被砸开车窗,盗窃财物,甚至有路人被殴打抢劫。我在斯德哥尔摩,常见到一些中东籍和非洲裔的难民,他们以大量生儿育女、领取幼儿的奶粉津贴为生,庞大家庭的日常开支,全靠政府补贴救济,整日不是推着婴儿车逛街购物,便是三五成群、游手好闲,或者在经营中以次充好、坑蒙拐骗。近年来,北欧各国也常有外来游客遭遇中东人和东欧移民偷窃抢劫。2006年瑞典大选期间,在我住所附近的社区,有垃圾桶被激进的中东移民放置炸弹,瑞典警方在爆炸后赶到现场勘查,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诸如此类,自然有瑞典人不时要发上几句牢骚,抱怨每月交的税金都养了懒鬼,但瑞典人想来想去,又觉得自己始终是居高临下、主动施舍的一方,心理上仍旧比那些难民有优越感,于是便又释然。
所以两相对比,不论在哪个国家,总体上来说,大多数华人都算得上是吃苦耐劳的群体。只可惜,有时候也因为过于卖力干活,勤奋不休,反倒容易被本地人抱怨抢了生意。
北欧各国每年都会承担联合国分配的国际难民收容义务,但北欧本国民众或多或少,也免不了有议论、微词。当然,把一个地区的环境条件和社会问题,全部归咎于难民因素,也显得有失公平,只是异族群体的社会大融合,一直都是世界各国要面对的难题。
一分为二地看,许多欧洲国家的福利保障,已经很明显地造成了坐吃山空、养懒汉的社会现象,对于一直勤奋工作、缴纳高税赋的人来说,也有失公平。因此,即使有联合国下发的难民安置经费,但是这种同时负担外来难民和本国支出的压力,北欧各国今后能否持续承担下去,暂时也难以预测,毕竟在全球金融震荡和欧债危机之后,整个欧洲社会恢复经济的信心,以及面对外来移民的态度,都变得更加矛盾而微妙。
言归正传,既然来到了丹麦,无论如何都会提起一个人。
这个写了一辈子童话故事、贫寒又孤独的丹麦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如今几乎可以看成丹麦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形象标志,他和凡·高类似,生前都曾是困苦潦倒、尝尽世情凉薄,直到死后才无数荣耀加身、扬名海外、流芳百世。每年有无数带着追忆童年和朝圣心情的游人,来到哥本哈根寻访北欧童话的制造地,也会奔赴安徒生的家乡欧登塞,站在他出生时和幼年时期住过的红瓦黄墙小木屋前,徘徊沉思。
作为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心目中的童话爷爷,安徒生本人的性格却很内向羞涩,并不习惯被儿童们围绕在身边,他更愿意自己一个人在小阁楼上安静地写作。丹麦人给安徒生铸造的纪念铜像,被安置在哥本哈根市政厅旁边,铜像戴着礼帽,手拿拐杖,以回头凝望的姿势,看着一条马路之隔的趣伏里公园。
我幼年时常读《安徒生童话》,总觉得他的写作风格与其他童话作家差异很大,故事主人公即使被寒冷绝望困扰、挫折不断,但他们对人间总存有温馨乐观的希望。安徒生笔下的故事题材虽然大都是童话,然而内容具有生活的真实感,语言描写贴近人心,同时也富有极强的文学幻想力和哲学思想,他对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刻画,并不局限于童话形式,更带有散文游记的浓厚写实风格。
终其一生,安徒生一直用他对艰辛苦难人生的感悟,化作最温暖的笔触,鼓励着世人永不放弃理想信念。
作为外语翻译版本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世界性文学作品,《安徒生童话》老少咸宜,也成为丹麦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文化品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从小到大,我读过的各国童话故事,总量并不在少数,但为何只有《安徒生童话》留在心底的触动最深刻、最亲切?
直到正式踏入北欧的土地,我才找到了产生这种独特感想的根源:一切都源于那种极端短暂的、需要被珍惜收藏的美好——北欧的夏季,风景绚丽无比,阳光明媚可亲,似乎永不西沉,半夜睡觉,都必须拉上遮阳的厚窗帘,这灿烂的夏日,宛如透明纯净的奇幻仙境,只可惜瞬间即逝;转眼就到了北欧的冬季,风雪严寒逼人,连续大半年的时光,都是下午三点便被黑暗侵袭,至次日午间,才可略见天日,所幸相互取暖的人心却充满温馨。只有诞生在这种反差鲜明的环境里,才能深刻演绎出永远的童趣和纯真,也只有北欧人能够写出这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童话——寒冷冰冻的季节太漫长,很容易造成精神抑郁,必须依靠蜡烛的微弱光芒,照亮茫茫长夜,必须依靠对美好光明的憧憬,坚持生存的希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黑色侵染的宁静夜晚,对于光明的执着渴望,赋予了北欧创作者们无限的想象力,以及对未来的思考灵感。
因为当时没有打算在哥本哈根长期逗留,所以在离开瑞典之前,我并未提前预订在丹麦的住处,于是通过哥本哈根一家大型酒店前台的热心帮助,在市中心找到一家有便宜床位的青年旅社。而这家青年旅社是那种典型的集体大宿舍,一个大通间里摆放了二十多个木制上下铺,旅社只提供床垫,所以房客还需自带被褥床单。当时,在楼道里负责当值的服务生是一个非洲裔的穆斯林女孩,得知临时入住的我并没有自带被套床单,她裹着长袍头巾,踩着一双人字拖,慢腾腾走去储藏室,为我取来两个质地极薄的床套,权当御寒的盖被之用。
对于我这样临时起意、从邻国渡海而来的散漫游人而言,有片瓦遮头、挡风御寒即可,至于住宿的简陋,倒算不上夏季出游的最大障碍了。从青年旅社附近的超市买了一些面包和果汁塞进背包之后,我走出旅社所在的社区,继续探索哥本哈根之路。
作为一国首都,哥本哈根比起斯德哥尔摩来,城市中心区自然是小巧紧凑了许多,市区内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距离,也更加紧密,所以沿着主要街道缓慢步行,或者骑上共享出租的自行车,会是很好的游览方式。
以装修设计来说,哥本哈根市政厅的外观和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有类似之处,都带有金色装饰的红砖绿顶,房屋内部有精美的壁画,周边环绕着各种各样的青铜怪兽雕像。跟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市政厅相同,哥本哈根市政厅除了供政府工作人员日常办公之外,同样也用于举办市民的结婚仪式和官方外交接待。因为老市政厅多次遭遇火灾的缘故,1892年,哥本哈根人不得不选了一个新的地址开始重建。经过十三年的漫长工期之后,哥本哈根新市政厅在1905年建成使用,它的建筑风格,特别是高耸的塔尖部分,不仅参照的是意大利的锡耶纳市政厅,也融合了典型的北欧式浪漫主义色彩。市政厅正门上方有一尊镀金雕像,用于纪念哥本哈根城的建立者阿布萨朗(Absalon,有时也被翻译成押沙龙)大主教。
阿布萨朗原本是罗斯基勒(Roskilde,一座邻近哥本哈根的千年古城,曾是丹麦最重要的古老首都)教区的大主教,他出身于丹麦西兰岛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求学于法国巴黎。同时,他也是当时的丹麦国王瓦尔德马的结拜兄弟,两人自幼一同长大,联手编组舰队,对外远征,为丹麦夺取新的土地。当时丹麦的大主教区设置在隆德,年老的丹麦大主教埃斯基尔德与国王瓦尔德马关系不和,于是阿布萨朗在国王的支持下,取代了埃斯基尔德,正式当选为新任丹麦大主教,并且他也继续兼任罗斯基勒教区和斯堪尼亚各地的大主教。在国王瓦尔德马死后,阿布萨朗大主教依旧参与守卫丹麦本土,握有很大的权力,但他与继任的丹麦国王卡努特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融洽。所以,在参与完最后一次海战之后,年事已高的阿布萨朗大主教,被迫让出了罗斯基勒大主教的位置,并从此退隐,只保留丹麦大主教身份,直到在修道院中去世。
比起作为宗教领袖来,阿布萨朗大主教的一生,更像是一个传统的北欧海盗式英雄人物,他热衷于通过远征取得土地,并努力建设城市。这位传奇大主教最知名的杰作,是为丹麦修筑了一座崭新的都城——哥本哈根。
在厄勒海峡岸边,有一个小镇,阿布萨朗大主教在此地修筑了一座新的城堡,取名“Havn”(丹麦语意为“港口”),丹麦国王瓦尔德马随即将这座新城作为礼物,赐予了他的好兄弟阿布萨朗大主教。通过多年的持续开发和不断促进与各地的贸易通商,这座新城镇渐渐繁荣兴旺起来,最终它的名字演变成“København”(英文Copenhagen,丹麦语的意思是“商人的港口”),而阿布萨朗大主教,也因为这样的历史渊源,被视为哥本哈根的创建人。再到后来,丹麦国王把自己的住处,从罗斯基勒迁移到哥本哈根,宣布在此定都。
自从哥本哈根建城以来,一直命运多舛,绵延不绝的战火和瘟疫长期困扰着这个地区,不是遭到入侵者的炮火袭击,城堡建筑被摧毁,就是疾病肆虐,造成大面积的人口死亡。即使这样,世世代代的丹麦人依然坚持不懈地在废墟上重建这座城市,使得它再度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欧洲最著名的商业港口之一。
以游人之眼来观察,也正是从市政厅所在的中心广场开始向四周辐射,整个哥本哈根地区最有意趣的城市亮点之一,就是沿路都会遇到精美雕塑,其造型题材样式繁多,风格或古典、或现代,做工细致生动。
虽同属北欧,但瑞典、芬兰、挪威属于典型的大陆国家,而丹麦和冰岛则是岛国,从这一地理因素上,也决定了北欧国家之间存在微妙的文化思维差异。
和四面环海的冰岛不一样,丹麦虽然也是一个岛国,但它西部的日德兰半岛却有一部分国土连接着欧洲大陆,所以它也是北欧五国中地理位置最南,最接近欧洲大陆其他各国的,因此自然也就不像挪威和瑞典那样容易保持文化独立。丹麦与德国,无论国土边境,还是文化语言,都紧密相连。两国的农业养殖业都较为发达,所以在丹麦和德国,农产品的资源种类、价格选择,都要比其他北欧国家来得丰富多样。德国美食多以猪肉烹饪和小麦酿造的啤酒著称,同样,丹麦的牛油曲奇饼干、猪肉产品和啤酒,也是全球闻名的特产。
丹麦语的文字、语法、拼写,跟瑞典语和挪威语近似,但发音听起来却有些近似德语,因此在北欧圈内,常常流行瑞典人如何嘲弄丹麦人语音的笑话段子。而丹麦人的工作风格和生活性格,也更像他们严肃的德国邻居——紧张而忙碌,完全不似近亲瑞典人那般散漫悠闲。
总体来说,可能是由于丹麦企业采用灵活裁员制度的关系,大部分丹麦人,看起来似乎要比瑞典人更加勤奋。在丹麦,特别是在首都哥本哈根,有不少服务行业都是全天随时开放,或者一周二十四小时提供热线咨询,而在一些机构,也有员工通宵加班,以便随时随地与全球各地保持联系。这种勤奋而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状态,对于瑞典人来说,则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说,同样作为日耳曼人种的分支后裔,丹麦人与瑞典人是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圈里的亲密兄弟,那么丹麦人与德国人在工作精神的相似度上,则更是亲如一家人。
北欧五国篇
瑞典王国:你古老而光荣的北国山乡
斯德哥尔摩:典雅又繁华的和平之都
Kista:瑞典“硅谷”传奇
乌普萨拉:瑞典复兴崛起之路
马尔默:音乐之声
隆德:结庐归田园
挪威王国:通往北方之路
奥斯陆:聆听北海潮风吹起的声音
卑尔根:青山碧海间的峡湾古城
芬兰共和国:波罗的海的美丽女儿
赫尔辛基:夕照芬兰湾
丹麦王国:温暖童话的故乡
哥本哈根:安徒生和他的小美人鱼
赫尔辛格:卡隆堡·莎翁刻写哈姆雷特回忆的海角城堡
腓特烈堡:比童话更传奇的是真实的人生
趣伏里公园:乡愁记忆·回归童真时代
双城记:斯德哥尔摩与哥本哈根
桑德堡:国境之南的白雪绿茵岛城
欧登塞:奥丁大神的丑小鸭·光荣的荆棘路
冰岛共和国:冰与火共舞之岛
雷克雅未克:白烟·温泉·地震·火山·鲸鱼·海鹦鹉
西欧三国篇
比利时王国:璀璨的欧洲之心
布鲁塞尔:巧克力与撒尿小童·欧盟总部
安特卫普:世界钻石之都的奢华与亲和
荷兰王国:大航海时代
阿姆斯特丹:街头追星族和娱记“狗仔队”·艺术人文与商业气息和谐并存
莱顿:书香·花香·大学城·寻访荷兰女王的母校
库肯霍夫:花田·风车·园艺
海牙:典雅奢侈之都·名画·富豪与庶民同享的海滩落日
卢森堡公国:城中袖珍国
卢森堡:一桥飞架峡谷的国际金融城
版后记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