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心理治疗大辩论:心理治疗有效因素的实证研究(第2版)
0.00     定价 ¥ 99.00
湖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0270098
  • 作      者:
    [美]布鲁斯·E.瓦姆波尔德,[美]扎克·E
  • 译      者:
    任志洪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本书**作者布鲁斯·E. 瓦姆波尔德是近年来心理治疗整合理论的代表,心理治疗的情境模型的提出者,有效地解释了心理治疗疗效的“渡渡鸟”难题。2007年获得APA应用研究杰出贡献奖;2008年获APA第29分会的卓越研究奖,2019年获得APA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光荣教授作序推荐。
3. 中国心理学会会士钱铭怡教授、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贾晓明教授联袂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布鲁斯·E. 瓦姆波尔德
哲学博士,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BPP)认证心理学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咨询心理学帕特里夏·沃尔莱(Patricia L. Wolleat)荣誉教授,挪威维克松莫迪姆巴德(Modum Bad)精神病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获得APA应用研究杰出贡献奖;2008年获APA第29分会的卓越研究奖,并取得斯德哥尔摩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博士;2019年获得APA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其研究方向是从实证、历史以及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心理治疗,提出了心理治疗的情境模型,有效地解释了心理治疗疗效的“渡渡鸟”难题,成为近年来心理治疗整合理论的代表。

扎克·E. 艾梅尔
哲学博士,美国犹他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咨询心理学副教授,精神病学系兼职副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针对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哪种理论流派更有效的多年争论,在总结了大量的关于心理治疗有效性的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突出了传统理论以外的更多的共同性因素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有力的实证证据为基础,检验了相互对立的各种观点,不仅对心理治疗领域的未来具有重大启迪意义,也对我国开展类似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学上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推荐序
江光荣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本书主译任志洪教授现在是我的同事,也曾是我的博士生,他毕业后去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从事博士后研究,而本书的作者布鲁斯? E.瓦姆波尔德教授就是他的博士后导师。在这种“多重关系”下,我来写该书的推荐序似乎是“责无旁贷”。
本书书名里“大辩论”一词,容易使人联想起科学上的一些学术辩论事件,比如1920年天文学家沙普利和柯蒂斯关于螺旋星云的本质和宇宙尺度的所谓“世纪之辩”。依照库恩的科学发展阶段论,心理治疗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科学的”分量自然不可与天文学比肩。所以放在一个较大的视域来看,这里的辩论其实是一个“小辩论”。辩论什么?辩论以作者瓦姆波尔德为代表的心理治疗新认识模型与传统心理治疗认识模型的孰是孰非。
传统的心理治疗认识深受医学的影响,故学术界习称其为医学模型。生物学意义上的医学模型有一些关键特征,如确定的疾病单元、药物或手术等纯技术的介入/治疗手段,强调医生的专业技能而非人格因素、病因―治疗―效果的线性关系,等等。在心理治疗的发展历程中,医学模型曾经是其挽狂澜于既倒的救星。当公众质疑心理治疗的疗效时,当药商取笑心理治疗师拿不出像药物治疗那般的有效成分时,当保险公司不确定当事人在“弗洛伊德”式躺椅上到底应该躺多久而不愿介入心理治疗保险时,学者们借助医学模型来研究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及其机制,让心理治疗逐渐被世人所接纳。 但是, 心理治疗借用医学模型为自己的基本理论模型总有些凑泊牵强, 因为上述医学模型的那些关键特征与心理障碍及其治疗有诸多不相吻合。在瓦姆波尔德看来,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医学模型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忽视了社会情境。
瓦姆波尔德将其所提出的新模型称为“情境模型”。顺便讲个花絮,2017年瓦姆波尔德教授来华中师范大学访问时,有同学曾当面请教他为什么要叫“情境模型”,并提出“情境模型” 这个名称让人有些不得要领。布鲁斯挠挠头说他知道这个,可一直也寻不着一个更贴切的名。情境模型的根本视角是, 强调心理治疗是一个在社会性情境中发生的过程。 瓦姆波尔德以系统的逻辑、 翔实的研究结果, 相当雄辩地回答了“人如何在社会性情境中得到疗愈” 这个问题。 高明的是,在与占强势主流地位的“医学模型”辩论的时候,布鲁斯? E.瓦姆波尔德教授所使用的所有的证据,都来源于符合“严谨的医学模型”的实证研究。
接下来,我们具体聊聊心理治疗“情境模型”的精妙之处,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情境模型认为,心理治疗通过真实关系、期望和特定成分这三种路径促进当事人改变。
路径一是真实关系。 治疗师和当事人间的真实关系指的是双方在关系中努力做真实的自己, 同时能够如实地知觉对方。人本主义疗法和一些心理动力疗法(关系视角的疗法)强调真实关系。 情境模型认为,不管在何种理论取向的疗法中,真实关系都与效果相关,即真实关系越强,治疗效果越好。与医学模型仅关注对疾病的治疗不同,情境模型把个体心理健康放在“两极体”中, 一极是心理疾病的缓解,另一极是幸福感的增强。通过真实关系,提升个体幸福感。例如,在传统医学模型视角下,一名抑郁症当事人经治疗后,最好的结果是不再抑郁,那么在抑郁症的相关测量上的最高是零;而在社会情境视角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名抑郁症“被治好”的当事人,不仅不再抑郁,还应该能积极乐观地生活。
路径二是期望。 在医学模型中,“期望” 效应通常是在治疗有效性研究中需要被控制的变量, 就像对“安慰剂” 效用的控制。例如,研究者为了考察新药A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在实验研究中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服用外表看上去与新药A相似,但不具有任何治疗成分的安慰剂药B, 以控制实验研究中可能产生的实验者效应。然而,心理治疗是在社会情境中进行的,医学模型所控制的“安慰剂效应”, 即在治疗过程中所创造的期望效应, 恰恰是心理治疗起效的重要成分。 情境模型认为,心理治疗的效果很多时候是因为当事人在特定治疗情境下产生了治愈期望,然后由这期望创造出奇妙的后效。传统的心理治疗研究因为受医学模型的影响,仅关注疗法本身的作用,忽视了期望效应,需要纠偏。
路径三是特定成分。瓦姆波尔德的“特定成分”这个词再一次容易造成误解,因为它很容易被当成某个特定“疗法”。其实瓦姆波尔德强调的是特定疗法中都具有的一种共同成分,这个共同成分是当事人被激发起来,去从事各种不同的体会、思考、行动,以追求某种趋向健康的改变。 因为各个疗法所采用的激发起当事人行动的理论和做法有各自的特点, 故称其为特定成分。“特定成分的力量在于患者投入到疗愈活动中”。换言之,特定成分是通过激发这种共同功能起作用。 而医学模型认为,特定成分不是通过激发这种共同功能,而是针对当事人的特定缺陷做出了矫正, 然后导致疗效。
一项对我国心理服务机构的调查发现,各机构采用的咨询技术种类繁多,包括“催眠疗法、 神经语言程序学(NLP)、意象对话心理治疗、萨提亚家庭治疗、音乐疗法、呼吸疗法、色彩疗法、芳香疗法、森田疗法、完形疗法结合灵气按摩、瑜伽养生、全息疗法、 藏御火疗等”(王超,李英,孙春云,2014),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法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各家的说辞虽五花八门,但大都取法医学模型,强调自家独门绝技,能开患者独特“心锁”。有趣的是, 元分析结果基本支持不同主流疗法的有效性相差无几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倾向于情境模型。这结论对于行里行外的人,该当有清醒反思之效吧?
“情境模型”的提出,不仅扩展了我们的研究视角,对治疗实践,特别是心理治疗师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内有学者指出:“我国心理咨询队伍存在着‘一少三多’的现象,即专业人员少,半路出家多,出于热情和兴趣的多,不规范工作的多。”借用雷斯尼克(Resnick) 教授的一句感叹:“曾经发轫于象牙塔的心理治疗工作,如今已经置身于商业战场,学者越来越少,而企业家越来越多。”(Resnick, 1997)。在专业培训领域, 某些在西方冷僻的疗法反而比几大主要心理治疗流派更加兴旺。专业水平的良莠不齐,导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求助者的利益和心理健康可能受到损害。因此,培养专业心理治疗师显得迫在眉睫。在“情境模型”的研究中还发现,治疗师这个人比其使用的疗法更为重要。有些治疗师就是比另一些治疗师的治疗更为有效,并且这与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疗法无关。这些启示我们,要更用心关注的是,发现高效能的治疗师有哪些特征和行为,然后把这些发现应用到准咨询师的选择和培训中去。
对于正在学习、研究心理治疗的学子,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此书应该成为各位的必读书。我一直有一个观察,就是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生,往往重技能轻理论、重实务轻研究。我想说的是,匠人和大师,前者知其然, 后者知其所以然,而研究生,更要发现所以然。我不揣冒昧地告诫各位,要自觉地培养自己,成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且善于发现所以然的心理学人。
走笔至此,得知布鲁斯? E.瓦姆波尔德教授刚荣获2019年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真是实至名归,也深表祝贺。

译者序

该书作者布鲁斯教授是我的博士后导师,而此书是其学术思想精髓的体现,在西方具有极大的影响, 因而我们把它译成中文,引入国内,期待能为推进中国心理治疗研究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本书内容的精妙之处“推荐序”和“作者序”都有详尽论述。这里我只谈翻译过程中的三点感受,或许也是认知变迁的三个阶段。
其一,译前。初衷是基于对恩师感恩之心,未曾想在翻译书名时就遇上了困境。原书名The Great Psychotherapy Debate中的“debate”一词在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下,理解起来可能是有差异的。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我们一直受到的教育是与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仁);尊重他人,谦卑(礼);不偏不倚,处事折中(中庸)。 而书名“debate”直译为“辩论”,有辩驳争论之义,一“辩”难免就破坏了双方和谐,有失谦卑, 与仁和礼背道而驰;再加上一个“大”字,难免会让人感觉双方是辩得面红耳赤,更是与中庸之道格格不入。
而在西方的文化中,不同观点的表达一直是被鼓励的,因而“debate”在西方的教育中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否认客观证据,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常成为被嘲讽的对象。例如,伽利略讲过,中世纪有一位经院哲学家主张人的神经会合于心脏,于是一名解剖学家请他参观人体解剖, 当他亲眼看到人的神经确实在大脑中会合时,他仍不相信,并说“假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没有与此相反的说法……那我一定会承认这是真理了。”正是这种在文化上对“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逻辑谬论辩驳的接纳,布鲁斯基于实证研究所构建的“情境模型”,对经典“医学模型” 的巨大挑战,也才有被允许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由此可见,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直译“debate”为“辩论”,我们若不能深谙西方的文化背景,仅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对其认知,便容易感受到从标题渗透出来的浓浓“火药味”, 那可能就曲解了原作者的良苦用心。
其二,译中。随着翻译工作的推进,逐渐发现翻译这部著作的工作并不是单纯的“译”,也是我们自身学习和不断成长的过程。该书基于研究实证证据,逐步构建心理治疗的“情境模型”。 书中所涉及的多种心理治疗研究方法、各种复杂的统计、哲学上的思辨,都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后来从作者的背景获得领悟: 布鲁斯教授本身就是学数学出身,还曾是奥巴马(没错,就是你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那位) 高中的数学老师;而该书的第二作者(也是他的学生)扎克更是对研究方法学着迷。不难想象这多学科知识的汇聚, 对整个心理治疗研究方法学的重大推进。 但对我们翻译小组来说,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他们几乎都是受过严格方法学训练的博士生,而在面对这种多学科交融的专著翻译时,又显得原有的知识捉襟见肘,难以驾驭,只好再去恶补各种高级统计,甚至是哲学基础。不难发现,该书虽不是专门的方法学著作,却能无心插柳,从中学习到心理治疗研究的各种研究范式以及高级统计方法,提升自我研究水平。
其三,译后。全书译毕,我也回国了,换了工作单位,算是“升级”了,但没有雀跃欢歌, 而是略有忧伤。中国心理学这几年迅猛发展,而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向来说,可能是在不断萎缩。以美国为例,其学历教育几乎承载着心理咨询/治疗师的培养的所有工作;美国心理学会的56个分委会有半数与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关。反观国内,虽然国家22部委联合发文共促心理健康服务,大众对心理健康服务也有巨大的需求,但大多数高校培养出的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人数寥寥已是不争的事实。老一辈的大师们陆续退休,受现今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新生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师科研成果无法与其他方向的相提并论,进不了高校教学岗;而在岗的该方向教师需要兼顾教学与实践,精力分散、科研疲于应对,职称也很难更上一层楼。外部科研评价因素,加上“重实践轻科研”的内部环境,直接导致了心理咨询与治疗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受限。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在培养大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践者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研究者栽培的重要性。我们期待临床与心理咨询方向培养的硕士和博士,他们既是心理治疗的“实践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期待本书出版,能为培养临床与心理咨询的“实践者” +“研究者” 助力。
本书由译者编委会成员共同合作翻译,感谢闫玉朋、鲁婷、林秀彬、赵春晓、李丹阳对各章节进行了详细校阅,特别感谢江光荣教授和段昌明教授的审阅。对钱铭怡会士、 樊富珉教授、 赵旭东教授和贾晓明教授四位临床与心理治疗领域顶级专家的推荐致以崇高的敬意。对恩师江光荣教授为本书作推荐序深表谢意,虽然这也是他“应该做的”。
再次感谢布鲁斯教授,与他在“麦屯”(麦迪逊)相处的那段时光历历在目,终生难忘。办公室楼下就是美丽的门多塔湖,碧波浩渺。春秋在岸边闲庭信步,优哉游哉,科研的疲惫消失殆尽;夏天湖中泛舟,帆影点点,乐在其中;冬天湖上或溜冰或冰钓,别有一番风味, 虽然南方“狼” 在北方早已被冻成狗。那段日子,在布鲁斯老师的熏陶下,学会了调制各种鸡尾酒,常与恩师、同行小聚。最忘不了感恩节的火鸡,端起一杯干马天尼(Dry Martini),脑子里闪过周星驰电影经典桥段,把酒言欢,快哉,快哉!
最后,回到当下。该书前前后后译了近2年,期间几易译稿,虽然还不能止于至善,但总体还算是比较满意。限于当下我们的科研素养,中译版肯定仍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任志洪
2019年5月26日于桂子山
展开
目录
第1章 医学、方法学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
医学  /003
作为“黄金标准”的随机设计  /013
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实践出现  /017
研究方法、心理治疗疗效和针对障碍的疗法的优势地位  /025
进展和疏漏  /034
小 结    /040

第2章 情境模型:心理治疗是一种社会情境中的治疗实践
定义与术语  /042
概括水平  /048
心理治疗特定理论的替代理论  /051
情境模型  /056
小 结    /067

第3章 情境模型 VS 医学模型:选择一个进步的研究纲领
科学哲学:拉卡托斯和研究纲领  /072
证据的可接受性:什么才算得上证据  /077
医学模型和情境模型的猜想  /085
小 结    /092

第4章 绝对疗效:由元分析确立的心理治疗效果
启发性评述和非对照组研究:混乱的推理  /095
“治疗包设计”的元分析:从混乱到有序  /101
绝对疗效的现状:临床试验和元分析激增  /105
绝对疗效的其他证据  /108
心理治疗是有害的吗  /117
小 结    /126

第5章 相对疗效:不死的渡渡鸟
医学模型和情境模型的预测  /130
确立相对疗效的研究方法  /131
忠诚度  /136
相对疗效的相关证据  /144
对效果等值的元分析结论的批评  /170
小 结    /174

第6章 治疗师效应:一个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研究设计问题  /178
治疗师效应的效应量  /188
小 结    /195

第7章 一般效应:严峻挑战及待补充的证据
工作同盟  /199
期望、安慰剂与归因  /216
其他共同要素  /233
一般效应的证据概览  /235

第8章 特殊效应:何处寻踪
成分研究  /240
心理治疗研究对共同要素的控制:医学与心理治疗研究使用
安慰剂设计的逻辑  /245
患者变量与治疗的交互作用  /258
遵循度与胜任力  /264
中介变量与改变机制  /273
特殊效应的证据小结  /283

第9章 超越辩论:研究综述对理论、政策和实践的意义
理论意义  /289
政策启示  /300
实践意义  /308
总 结    /313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