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之文学兮,集往昔于一身,使我辈与异代同时;读此辞章,吾侪可与古人纵谈清论,又令逝者生者,于我教之诲之;读此辞章,后人亦可由此,深味吾人此生之所感所遇。
——选自塞缪尔·丹尼尔(SamuelDaniel)长诗《穆索菲勒士》(Musophilus),刊于一五九九年
无书作伴,生有何欢?——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致约翰·亚当斯信》(一八一五年)
在自然界,起得最早的鸟,捉虫最多。但在藏书界,见“虫”即知的“鸟”,才能夺得珍品。——迈克尔·萨德利尔(MichaelSadleir)
宝无定相,随处皆有。——摘自拉里·麦克默特里(LarryMcMurtry)的小说CadillacJack
罗森巴赫博士提到:“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有人甘冒倾家荡产的风险,不远万里,走遍半个世界,和朋友绝交,甚至撒谎偷骗,都是为了得到一本书。”他明确指出,藏书家“是一群展翅待飞的秃鹫,耐心地等候某个同行归天,随后就猛冲下来,扑向逝者的藏品,凶残地攫走一些垂涎已久的珍宝。”他说自己也是其中一个。
读书令我们少时得到激励,老时有所消遣,名成利就时增添魅力,落难失意时得到安慰,居家可怡情悦性,处世可超逸洒脱。书与我们不离不弃,伴随我们度过长夜,跟从我们游历四方,陪同我们幽居田园。(西塞罗)
盖耽溺愈深,则痴书之情愈炽,故应除之于萌芽。奢靡每起于追逐浮华,如仆僮成群、宝马雕车、珍稀善本之属,招速祸患,实乃他日穷愁困厄之源也。精选书卷数册,存而读之,足供问道,乐亦在其中矣。舍此之外,皆为赘物。
这部《天文学大成》与洛根的很多藏书一样,页边空白处满满的全是相关评论,不过此书的扉页上,洛根在他的签名下方,写了两个拉丁文——“Liberrarissimus”(稀世奇珍),字迹清晰,令人体会到他爱书的无尽深情,即使时光已流逝了二百五十年。
从未想过要把这些摇篮本捐给某家公共机构,或者像近年一些收藏家那样为其创办一个私人基金。对后人来说,让他们体会猎书的喜悦,得书的激动,独拥佳本的特权,饶有兴致地去探究它们的印刷、装帧、装订、来源,这才是赠予后人更好的礼物。而当前的拍卖或许能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卜斋友来时就像一团火球,照亮了整片天空。你想想,某个素不相识的不速之客,衣着华贵,突然坐在你的艺廊里,一掷千金买书,怎能不惹人注意呢?这位仁兄收藏已有十来年,来时携带重金,然后就消失了。
沙伊德曾经向一帮同事说过他“怎样与流传了两代的藏书一起长大”。他小时候的游戏室就在家藏珍秘之下……多年之后,他再次回忆起一生痴迷古书时说:“我小时候就是呼吸着这样的空气,对此家里人从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与家传的藏书一起长大,再继承,再增添,培养了我的谦卑、责任感与爱。”
我的收藏心态是宁滥毋缺。我收藏时没有挑三拣四。所聚渐多,突然之间,这些资料就变成一堆重要的东西,很快变成了藏品。……做到了无所不收,就会看出差异,会得到真品。(迈克尔·津曼)
“兰塞姆一走进房间,万物就停止了。如果还有人想做什么事情,那就是给他东西。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很出名的。有一天某人从办公室里出来,一位在外面等候的人问起,‘他说了什么?’那个人回答,‘我不知道,不过我送了两万美元给他的计划。’”兰塞姆能够让他的热情感染别人,这是最重要的。“校董会很崇拜他。他一年只需下去一次,站在他们面前说,‘我要两百万美元。’他们甚至不会问他要钱干什么;他们完全信任他。”
我们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我们没有为以前所失去的痛哭,相反我们学会了未来要做什么。如今我已散尽藏书,但它们仍然长存于我心中,就像其他人与事一样,并不需在眼前方有爱意。(路易斯·绍特马里)
我生长在一个爱书惜书的家庭,妈妈和祖母都酷爱读书。在犹太文化中,书籍一向是很重要的。要是书掉了,就要捡起来,亲吻一下。刚开始时这么做,是因为那些书都是祈祷书,后来逐渐变成对每本书都同样尊敬,不管内容是什么。(阿伦·兰斯基)
一个人要到什么时候才成为藏书家?这个问题已争论了几十年,向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买某本书之前,已预先料定自己绝不会读这本书,从那一刻起,他就是藏书家了。不过,也有其他不那么刻薄的观点。一百年前,尤金·菲尔德就说过:“书癖太难以觉察,太容易感染,在让一个人完全着魔之前,他几乎不会知道其存在。”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布隆伯格好几次提到尊严的问题。他渴望大家承认他是二十世纪盖世无双的偷书贼,也希望世人赏识他对书的鉴赏力。有一次,他开玩笑地提出,“等到有一天,所有这些事情都烟消云散了,被人遗忘了”,他也许会去纽约格罗利耶书社主持一个讲座,谈谈藏书的“真正危险”。
藏品是主,藏家是奴。有时候,我们甚至不敢离家半步。我安装了所能想像的最精密防盗系统,但总是防不胜防。真是责任重大啊。藏品有很多叫人操心的事情,需要照料、修复、保存,一定要时时看护和投保,还要请专人来打理。至少对藏书来说,我就是自己打理的。(理查德·曼尼)
……
展开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如果全美只推举一个书痴,则非巴斯贝恩莫属!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对于任何一个对书籍有着严肃兴趣,或是对藏书的疯狂本性有所好奇的人来说,《文雅的疯狂》都是必读之书!
——《纽约时报图书评论》(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文雅的疯狂》里到处都是形形色色、奇奇怪怪,却又万般吸引人的书痴狂人,一个赛过一个!
——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文雅的疯狂》中数量惊人的藏书故事涉及不法交易和恶性竞争,证明即使在数字化时代,书籍依然激发着人类从崇拜到贪婪的浓烈情感。
——书单(Booklist)
一部气势恢弘,宏大完整,精彩绝伦的藏书史与藏书家列传。
——《费城问询者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