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梵语戏剧名著之一,梵语戏剧和诗歌艺术的典范之作
☆全剧风格刚健,取材于《摩诃婆罗多》,但抛弃原作结尾的平静味,代之以英雄情味
☆quanwei译者,专业译本,原汁原味展现梵语戏剧魅力
《结髻记》(Veṇīsaṃhāra)是古典梵语戏剧名著之一,取材于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结髻记》是六幕剧,以《摩诃婆罗多》中的十八天大战为背景,围绕怖军发誓为黑公主报仇雪恨这个主题展开故事情节。
全剧风格刚健,充满激动人心的戏剧场面和英雄情味,后来的梵语诗学著作普遍将此剧作为古典梵语戏剧和诗歌艺术的范例加以称引。
《结髻记》这个剧名的梵语veoīsamhra是由veoī(发髻)和samhra(聚合或毁灭)组成的复合词,可以有三种读解方式: 其一,veoy samhra,意为揪住发髻,指难降揪住黑公主的发髻,将她拖到赌博大厅。其二,veoy samhra,意为因发髻而遭到毁灭,指由于揪黑公主的发髻,俱卢族遭到毁灭。其三,veoyh samhra,意为挽起发髻,指怖军重新挽起黑公主被难降揪散的发髻。按通常的理解,以第三种读解为主,隐含前两种读解。——译者序
在波阇(11世纪)的梵语诗学著作《艳情光》中,提到著名的古典梵语小说家波那(7世纪)也著有一部名为《踢碎王冠记》(Mukutatdita)的戏剧,还引用怖军的誓言:“如果我不打断难敌的双腿,不踢碎他的宝石王冠,我就投身祭火。”这说明波那的这部戏剧与《结髻记》题材和主题相同。可惜,这部戏剧已经失传。这或许也能说明,相比之下,古代印度观众更赏识跋吒·那罗延的《结髻记》,故而,这部戏剧得以长期流传,保存至今。——译者序
幕后:喂,喂,士兵们!告诉你们的俱卢王,大难临头了!不要害怕听到刺耳的消息,因为现在到了反击的时刻。
沙利耶放下鞭子和缰绳,
身上中了般度族许多箭,
那些马匹拉着那辆战车,
沿熟悉的车道缓慢行驶,
沙利耶的眼中含着泪水,
随同空车一起返回营地,
他要报告盎伽王的消息,
如同将利箭射向俱卢族。
怖军:(高傲地绕行)喂,喂,在普五地区行走的士兵们,不必这样惊慌!
我不是罗刹和鬼怪,
我是愤怒的刹帝利,
全身沾满敌人的鲜血,
渡过艰险的誓言之海,
嗨,你们这些在战斗中
幸存下来的王族勇士啊,
不必如此惧怕,躲藏在
战死的大象和马匹背后。
请你们告诉我,般遮罗公主在哪里?
前言
结髻记
剧中人物
序幕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第六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