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路让他自己走:养出独立自信的好孩子》:
幼儿和大人的斗争手段是逐步形成的。最初,婴儿用哭声索求生理所需,哭声很快获得大人服务,哭声越急促响亮,大人服务越迅速到位,他们从抑扬顿挫的哭声中感悟大人的服务质量,本能地把握了大人心理,这些简单生活经验的自然选择,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发展出满地打滚、哭天抢地、撕扯大人、让大人当众出丑而不得不让步等方法满足个人欲望。只是幼儿还无法明白,他们的索要方式一旦成为习惯,将会影响成人后的个人行为表现。
面对孩子躺地撒大泼,我没有简单训斥她。我知道孩子只是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和爸爸妈妈谈判,而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却关系到她从中学到的经验。我们要让她懂得,撒泼胡闹行为并不能达到目的,我们要让她这种谈判方法“失败”,通过失败获得经验去纠正行为。
我悄悄拉着先生,以正常脚步从蹬着小腿哭嚎的孩子身边走出房间,并以正常响声关上房门。我们用夸张的脚步声告诉她,爸爸妈妈已经渐渐远离了她,我们不会在意她用这样的方法对我们展开“斗智斗勇”谈判。
接着我们轻轻返回,站在门外静静等候她的反应。
里面哭声依旧,小腿还在蹬着地板。五分钟后哭声轻下来,接着蹬腿也停住了。我可以想象,躺在地上的她正转着小脑袋张着眼睛到处找发泄对象呢。
我们没有理她。不一会儿,哭声又响起来,只是之前坚定又自信的哭声变弱,两分钟后,哭声又停了。
我们继续在门外等待,不理她。
又过了一会儿,哭声再次响起来,声音更弱时间更短了。一次次哭泣,一次次停止,从我们离开房间到这个时候过了十多分钟。
房间里安静极了。没有一点声音。
这段安静时间对孩子来说是反思“闹事”最重要的阶段,一番哭闹之后,没有取得预期胜利的她正用小脑瓜反省所制造的事件呢!我们需要给她安静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让她在没有任何干扰下一个人待一会儿。无论她愿意不愿意,刚才由她采取的撒泼打滚的“闹事”行动会让她思考:为什么爸爸妈妈离开我?我哪里做错了?
先生心疼孩子,几次想进去都被我拉住。我轻轻“嘘……”着不让他发出声音,也不让他进去。
约莫过了五分钟,从屋里传出“窸窸窣窣”的小声音,接着再次安静下来。孩子既没有跑到门口来呼叫,也没有再哭闹。
门内门外静悄悄,又过了两三分钟,我觉得给她反省思考的时间差不多了,于是开始轻轻敲门,然后轻轻拧开把手,探头查看。
洁正依靠沙发站着,沙发上端端正正摆放着平时抱在怀里的布娃娃。只比沙发高一点儿的洁依偎在沙发旁,两眼祈盼地看着房门,静候爸爸妈妈回来。
她脸上没有泪痕,身上也没有撒大泼之后的衣冠不整,一切都像平常一样。她看着我们移动的身影,表情没有害怕胆怯,以平静的表隋和正常的声音指着沙发上娃娃对我们说:“娃娃乖,娃娃不哭。”
我还在为她无赖行为生气呢。孩子清楚知道这一点,眼光跟随着我的身影,又平静地对我说一遍:“娃娃乖,娃娃听话,娃娃不闹。”
我突然明白了,这是她通过娃娃坐在那里平静安详的形象,向我们表达她的道歉、她的思考和反省结果!
我被眼前的小幼儿在父母没有使用任何语言和惩罚行为的教育下所产生的感悟打动了。我感觉,孩子天性中理性的小苗苗似乎在萌动,安静的反省时间让她下意识去判断哪里做错了。
我走到她面前蹲下来,我们眼睛对视着眼睛,她清澈明亮的双眼没有一丝回避和害怕,再一次指着沙发上娃娃,奶声奶气对我说:“娃娃乖,娃娃听话,娃娃不闹。”女儿诚恳地看着我,等我反应。我认真看着她说:“你也乖,你听话,你不闹。”她单纯的小脸表情严肃地对我点点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