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多层治理理论与实践
0.00     定价 ¥ 65.00
湖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3230057
  • 作      者:
    门洪华
  • 出 版 社 :
    格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紧扣学术热点 

.政治学经典教材

.把握学术发展新趋势


展开
作者简介

门洪华:1969年10月生于山东省,山东大学文学学士(1991年)、北京大学传播学硕士(1998年)、北京大学法学博士(2001年)、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后(2004年)、中共中央党校教授(2005-2016年)、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2015年-)。现任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曾任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03年)、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2005年)、日本经济研究中心(2006-2007年)、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2011年)、英国牛津大学(2013-2014年)、日本东京大学(2015年)高级访问学者。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主持编写的“治理与战略系列教材”之一。所谓多层治理,是指治理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治理对象,逐渐分化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地区治理和全球治理几个层次,这些层次彼此嵌套,相互影响,而多层治理理论,正是对这一复杂关系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理论既包含了治理理论本身的重视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强调行为体相互协作的理论取向,也具备重视不同治理层次的联系,注重将具体问题放入宏观环境进行思考的理论特征。治理理论向多层治理理论的发展,符合理论精细化、广泛联系化的一般规律。本书编者正是凭借其敏锐的学术嗅觉,意识到了这一发展趋势,故而组织编撰这本关于多层治理理论的导论性著作,培养相关学术思维,建设人才储备。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完成之后,和平建设所需要的是蕴含理性精神的制度化治理,而不能长期依赖忽视法律和反科层的运动式治理。制度化的精神内核集中体现为理性化,讨论现代化过程中的理性化问题,不能不回到马克斯?韦伯。
  韦伯使用两对相互关联的合理性概念:一是用以区分社会行为的目的合理性(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二是用以区分社会结构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工具合理性行为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与条件而实现一定成果目标的行为,价值合理性行为则不顾能否取得具体成果,而无条件地追求某一特定的价值信仰。 可见,工具合理性主要关注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否有效,而价值合理性则主要关注是否合乎绝对价值追求。沿用罗马法的体系,韦伯区分了法律过程的准则和实质的法的准则,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他提出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现代西方法律的抽象化和逻辑概括的特点体现着形式理性,而影响法律问题的实质理性则是指伦理要求、功利主义或政治原则。 因此,形式合理性主要是指手段和程序的技术性与精确的可计算性,实质合理性则属于目的和后果的价值判断;韦伯认为,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现代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的科层制体系都是高度合理性的,但这种合理性是纯粹形式的,它与关注价值信仰的实质合理性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紧张;而这种紧张也正体现着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冲突。
  由于理性化概念含有这样两方面相互冲突的意义,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性化?工具和形式合理性之所以是可取的,因为它主张通过理性计算的手段达到预期目的,能够提供社会进步所必须的效率。而价值和实质合理性之所以可取,是因为它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归宿,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与信仰;而且,价值合理性的行动具有“非常态”和革命的性质,因而可以成为打破僵固的传统习惯、推进理性化进程的动力。 但这两种合理性又都具有各自的天然缺陷,从价值合理性的角度来看,工具合理性行动只为追求功利目的,漠视人的情感与精神价值的实质,其行为是习惯性的、常规性的、缺乏创造力的,因而有招致社会生活停滞化、单一化的危险 ;相对地,价值和实质合理性则由于本身所具有的“非常态”和革命性质,难以为社会政治生活的日常管理提供连续的具有技术支持的基本手段。
  如何在这样的两难中做出合理选择呢?韦伯痛苦地肯定了工具和形式合理性的重要功能,毛泽东则在现实压力和高度怀疑科层制的情况下,略作犹豫就选择了革命性的价值和实质合理性。这里所谓毛泽东的犹豫是指毛泽东并不是完全没有看到以专业技术和严格规则为支持科层制的有效性 ,只不过他对于科层制的有效性认识被他对官僚主义的痛恨所冲淡,这表现在建国初期制度化建设的努力很快被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实施所阻抑甚至中断。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制度化的科层式治理与革命化的运动式治理之间的相互冲突与相互关联,可以说是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或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内在紧张的一种表现。运动具有对于僵化骄横的科层体系的巨大破坏能力,但在“破旧”之后的“立新”方面,运动则仿佛强弩之末,在长期保持治理绩效的要求面前,难以发挥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积极功能。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不回到形式理性,追求制度化的科层体系的完善。“对于持久稳定、严肃紧张和可预计的行政管理的需求”决定着科层制的命运,韦伯指出,资本主义首先创造了这种需求,而任何“合理”的社会主义也都不得不接受和进一步提高这种需求。 日常的国家治理依赖高效率的理性科层制。
  现代科层制与现代民主都不能最终解决人类生活的困境,因而在肯定价值追求的实质合理性的同时,又不能不面对实际的效率需求,否则,价值追求最终也将陷于虚幻。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恐怕很难跨越形式理性的“卡夫丁峡谷” 。欧美国家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和“重塑政府”为标识进行了形形色色的科层制改革,究其实质却未能改变传统科层制模式并彻底消除科层制的实质非理性,所谓的“后官僚型”行政也并未解决公共行政中业已存在的种种问题。事实上,科层制改革难以实现对科层制正统的“超越” ,这不仅表明形式理性固有缺陷的顽固性,而且表明现代社会对实质非理性的科层体制的严重依赖。形式理性因其具有实质上的非理性而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卡夫丁峡谷,人类社会似乎难以不承受形式理性之弊而享用形式理性之利。
  ……
展开
目录

导  论

国家治理 

1. 多层次治理视域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分析(翁士洪)

2. 儒家治道传统与现代国家治理之道(孙磊)

3. 公共预算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翁士洪)

4. 中国国家治理模式:运动式治理的技术与政治(邵春霞)

社会治理 

5.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治理创新(葛天任)

6. 中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葛天任)

7. 全球城市治理的复合层次与实践创新(钟晓华)

8. 推进环境精细化治理的逻辑与路径(余敏江)

地区治理

9. 地区秩序建构的逻辑(门洪华)

10. 四大力量博弈与东亚秩序(门洪华)

11. 欧盟周边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宋黎磊)

全球治理 

12. 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互动:思想渊源与现实反思(刘贞晔)

13. 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秩序变革(门洪华)

14. 应对全球治理危机与变革的中国方略(门洪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