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孩子,愿你成为你自己:写给年轻的父母,和他们的男孩、女孩
0.00     定价 ¥ 58.00
湖州市图书馆
  • ISBN:
    9787521711011
  • 作      者:
    陈晓,陈赛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为《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团队,以70末80后的年轻人为主。(《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本作者名项专用于三联生活周刊文丛,具体署名记者申请CIP的时候最终确认。)
展开
内容介绍
  养育男孩,给他相伴一生的力量和勇气。
  养育女孩,给她从容一生的智慧和豁达。
  女性意识真的可以培养吗?在我们所谓的女性意识中,有多少是基于男女之间真实的性别差异,又有多少是社会,尤其是消费社会塑造的刻板印象呢?在一个女孩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女性意识的表达与探索,还是应该主张一种更弹性的性别差异,甚至无性别差异教育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一个女孩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
  面向男孩的现代教育应该有哪些内容?怎样培养具有独立意识和领导力,敢于担当的强大男孩?当父职逐渐被消解的当下,父亲应该如何成为男孩的榜样?为什么说要给与男孩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拥有健康融洽的家庭关系?又该怎样让男孩懂得纪律和规则,使他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另外,男女真的有别吗?养育不同性别的孩子,我们是应该更多关注性别的差异,还是它们之间的共性呢?美国神经学家里斯?艾略特博士说,我们在男孩和女孩身上看到的差异,极少是由天生因素造成的,大部分都是养育的结果。
  《孩子,愿你成为你自己:写给年轻的父母,和他们的男孩、女孩》是写给年轻父母的教养手册,它启迪我们怎样帮助孩子挣脱标签,勇敢做自己。
展开
精彩书评
  ★“女性”是一个标签,是众多标签里比较大的一个,因为它包含着许多标签和角色。但不论怎样,一个活生生的人,要比标签更大、更丰富。在养育过程中,比起“这适合女孩吗”更重要的问题是:“这适合她吗?她喜欢吗?”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
  
  ★家庭教育的作用弥足珍贵。亲人对孩子天性的认可、理解,可以让孩子从外部世界的挫败感中获得安慰。而父性角色可以帮助孩子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规则感,这是他进入社会好的情感资源。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我们对于孩子的认知——他们是善于社交的/冷漠的、大胆的/谨慎的,会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比如给他们穿粉色衣服还是蓝色衣服,让他们玩娃娃还是玩球,鼓励还是阻止他们的冒险……这些极小的差异,都会在父母、老师以及男孩文化与女孩文化的长期浸淫中逐渐被放大,甚至变成巨大的鸿沟。
  ——陈赛,童书评论家,本书作者之一
  
  ★我心里曾有过一丝顾虑,担心外人的目光,她(李嫣)将来真正跟这个社会产生碰撞时,能经受起多大压力?但看到这几个视频的瞬间,我释然了。从前也老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如果孩子遭遇一些讶异的目光,怎么办?我当时说:我会告诉嫣儿,那你就报之以微笑。视频事件之后,作为一个父亲,我的隐忧消失无踪。
  ——李亚鹏,演员,嫣然天使基金发起人
展开
精彩书摘
  《孩子,愿你成为你自己:写给年轻的父母,和他们的男孩、女孩》:
  下班回到家里,康迪却发现只有父亲独自在家,这让他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孩子眼中阳光健谈的“康哥哥”在面对自己的父亲时,却像是换了一个人,变得笨拙沉默起来,白天和孩子们相处时那些温柔灵巧的字眼此刻却怎么也说不出口,舌头仿佛瞬间被冻僵了。康迪无奈地一笑,张了张嘴想和父亲聊聊家常,最终却只憋出简单的五个字:“爸,我回来了。”
  这样的父子相处模式,康迪早已习惯。被姥姥、姥爷带大的他,在童年阶段与父亲的沟通几乎为零。康迪的父亲是北京造纸四厂的工人,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很忙,一周只有两三天是白班,其余都是通宵夜班,能见到父亲的次数其实很少。好不容易等到休息时,父亲又总是在家补觉,几乎从来没有带自己出去玩过,这让年幼的康迪常常羡慕别人的父亲。
  “有时候我姨父带孩子出去玩,看我可怜也想带上我,跟我说‘姨父带你不是一样吗’?”可康迪偏不,执拗地坚持,“我就想让我爸陪我。”他心里涌起的失落感,就像填不满的深井。
  他仍然牢牢记得儿时最渴望父亲在身边的那个时刻。小学五年级上体育课时,康迪不小心摔骨折,母亲第一时间赶去医院,父亲却因为上白班,一时半会儿来不了。“我就一直问我妈,爸爸为什么没来,那一刻真的很渴望爸爸在身边。”
  康迪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在那个时刻,会对父亲如此依赖。等到父亲终于请假赶到医院,看到父亲眼里的心疼和焦急,康迪却怎么也不会向父亲撒娇,只会很懂事地说:“爸爸,我没事。”父亲一听,眼泪却掉了下来。
  直到现在,康迪和父亲的沟通每天最多也不超过五句话。“尽管我爸心里很疼我,我也常在节假日给他买礼物,但就是无话可说。”去年父亲生病住院,康迪请了半个月假照顾父亲,在朝夕相对中,才慢慢感觉和父亲的距离近了。“父子俩好像从来没有这么亲近过,我心里其实挺遗憾的。”
  可等父亲出院后,父子关系却又回到原地,尽管成为幼师的康迪已经能慢慢理解父亲的沉默。“父亲出生在军人家庭,他的童年就很少有爷爷的陪伴,而爷爷更是在父亲上初中时就去世了。所以等到自己有了儿子,他以为有物质保障就足够了,根本没意识到男孩的成长需要父亲的精神陪伴。”
  父教的缺失,终归对康迪的成长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我从小就很会调节自己,爸爸不带我出去玩,当时确实会很难过,但总要找点其他事做以寻求安慰,比如看书、画画。”跟其他同龄男孩比起来,康迪显得早熟懂事,性格乖巧安静,甚至从未和小伙伴们打过架。现在的他也比较宅,周末常在家待着,不怎么热衷运动。
  在康迪看来,父教缺失对自己的影响不光是性格上的,还包括自信心的建立。“从小父亲极少给我鼓励让我自己做主,导致我长大后也缺乏判断力,做事多少有些没主见。”
  除了父教缺失的遗憾,童年的康迪还生活在学校女老师们编织的压力网中。他遇到的男老师极其有限,掰着手指数也没几个。在他的幼时印象中,女老师总是哕哕唆唆,管理严格要求死板,“成天不许你干这个,不许你干那个”。
  小学数学老师对康迪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她总说我笨,叫我去做智力筛查,看看脑子有没有问题,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我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这是难以磨灭的童年阴影,从此康迪就对数学起了逆反心理,甚至“看见就烦”。现在的他也会给孩子们上数学课,也明白教数学确实费脑筋,但他总时刻警醒自己,千万不要说伤害孩子的话。
  ……
展开
目录
总序
序言 写给新家庭的爱的教育

上篇 养育男孩:让孩子拥有非凡的梦想和勇气
男孩、男人与科学:现代社会的男孩成长之惑
社会规则与男孩精力:寻找男孩成长的方向
男幼师的期待与守护
打通世界的男孩
“85后”男孩走进社会时
寻找上海男孩
性别成长:新男人与新女性

下篇 养育女孩:愿你活得漂亮,却只为悦纳自己
一个女孩的可能性
和解:妈妈和女儿
青春:不过是正式生活令人不悦的前奏
我的四个青春期
永不忘记,又永远沉默
黑森林蛋糕上的樱桃
李亚鹏:李嫣成长记
是公主还是病
女校的困惑
成为悦纳自己的女孩
后记 孩童的目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