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为了做成某些事情,我们经常需要跟人协商、谈判。而孩子因为沟通能力有限,往往是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这种做法几乎会贯穿孩子的整个幼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孩子刚出生时不会说话,哭就成了他的语言。一旦有任何需求或者感到不舒服,他就会通过哭向父母发出信号。父母则想方设法安抚孩子,尽量满足他的需求。因此,在这个时期,孩子会发现哭是一种可以让父母向自己妥协的“武器”。
当孩子学会说话后,他会用语言将自己的感受或者不满表达出来。一旦遭到父母的拒绝,大多数孩子仍然将哭作为“要挟”父母的辅助手段。这是一种习惯。因为他在小时候就用哭换来了父母的“妥协”,他潜意识里已经认可了哭的作用。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规定在外面不许吃冰激凌,第一次孩子看到冰激凌想要吃,父母没有答应;第二次有同行的朋友,朋友主动给买了,父母只好同意让孩子吃;第三次,孩子又要,但父母不给,于是孩子央求,而且有人说情,父母同意了;第四次,孩子又要,父母不给,孩子就开始闹,闹得动静有点大,父母碍于面子又同意了;第五次,孩子闹了但父母始终不答应,结果,孩子闹得更厉害了……
在这个例子中,规矩是有的,但规矩的执行却很不一致。这就会让孩子感到混乱,摸不着头脑,于是就会去试探这个规矩的边界和规矩的强度。既然哭闹之后父母就会让步,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就会认为要想如愿以偿,只有持续不断地哭闹!
然而,不要以为父母让步之后孩子会感谢父母,相反,他会责怪父母为什么不马上满足他的要求,而要让他这么费劲地哭闹。
展开
孩子每天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关注着身边的事物,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老师。如果父母在各方面都遵循社会规范,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也会受到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