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本保险人必读是《迷失的盛宴》,断章于2014年,本书恰好可以为续。
2014年之后的保险江湖是个“乱世”,一边是互联网野蛮人叫嚣着“颠覆”,另一边是传统保险人“敝帚自珍”。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同温层效应”,并提出了破局之策,让你在短时间内构建保险新认知体系。
对于在保险公司谋职的人,这是一部创新百科,足以拓展视野;对于准备创业的人,这是一份地图,可以按图索骥;对于局内人,这是一枚补血灵丹,把平时无暇总结的问题进行反思一一抽丝剥茧,导入奇经八脉,服后功力自提三成。
近十年的保险江湖是个“乱世”,一边是互联网野蛮人叫嚣着“颠覆”,另一边是传统保险人“敝帚自珍”。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同温层效应”,并鲜明地提出了金融与科技融合的立场。本书把数字保险科技创新分为三个阶段:“1.0金融保险网络化”“2.0网络金融保险”“3.0物联网金融保险”。前两者已见于当下,而后者则鲜见于人前,当得上“未来”二字。书中通过高度的凝练和抽离,把亲历者之身和旁观者视角合二为一,将宏观格局和微观体会融合。面向未来,我们既要拥抱变化,又要藉由推动融合、探索创新、学习创业,去思索如何尽快筑起自己的“护城河”,从维稳中走上转型之路。
销售难度很高的金融产品
保险应该是销售难度很高的金融产品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从一些保险指标来说明这个问题。
保险深度(反映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即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和保险密度(反映国民保险保障的程度,即保费收入/总人口)是较为常用的衡量保险业成熟度的指标,但其局限性在于这两项指标在计算时,并未考虑产品和保障程度的不同,而是将所有保费一并计算在内。
如图1-2所示,2017年中国的保费收入超越日本,达5414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要了解国民的保障程度,人均保单张数、单均保额、人均保额这三项指标更有说服力。人均保单张数可用来衡量保险真实的渗透率情况,而单均保额和人均保额也是衡量保险发展空间的直接指标。
2017年,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的寿险保单持有人数只占总人口的8%,人均保单张数只有0.13张。从投保率看,美国的投保率是420%,即每个人拥有4.2张保单;日本的投保率高达650%,即每个人拥有6.5张保单。如果从有效保单角度看,中国投保人人均拥有寿险保单1.5张,人均保额为5.14万元,张均保额为3.95万元。
这些数据说明,尽管中国保费收入已走在世界前列,但人均投保单数仍然很少,人均保额也较低。中国近年不断倡导“保险姓保”理念,强调保障是根本,并希望利用保险为亿万家庭保驾护航。但要达到这个目标,研究如何克服保险的销售障碍是很有必要的。
要提升保障额度,需要多销售期限长、保障型的保险。这时,相信很多人会同意“保险是销售难度很高的产品”这个说法。原因很简单,保险卖的是“责任”,买的是“信任”;保险是无形产品,也是一份长期承诺。
实际上,与其说保险是“非刚需”的金融产品,倒不如称它为“隐性的刚需”。
长期以来,保险业重视渠道和业务胜过客户和服务。如今,在“保险姓保”的理念影响下,保险业必将更加重视客户和服务。因为唯有了解客户,才能为其提供风险保障。
此外,服务不仅可以和产品取长补短,而且还能够带动销售。在保险业,若服务的场景能够得到进一步延伸,那么民众的保障需求就更容易被触发。
面对销售难度很高的保险产品,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营销呢?
1. 从“延伸领域、增值服务”中寻找亮点,引发兴趣,刺激需求。
2. 从“赚钱、省钱、优质服务”中寻找亮点,并进行“包装”。
3. 以“积分”为工具,与第三方的生活积分互通,客户可兑换免费的赠品,包括之前购买的保险产品。
4. 引入“时间轴”,保额随时间自动累加到个人账户。
5. 整合资源,跨领域营销,并以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或网电模式落地。
6. 从利用客户的“碎片化时间”着手,寻找场景。
7. 寻找“入口”,先进入客户的“脑袋”,再进入客户的“口袋”。
当然,我还有很多想法和建议,主要收录在本书第4章“营销与渠道”里,请读者自行参阅。
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找对方法,让无形产品可视化,让无法体验的产品可体验,通过反复接触增强客户黏性,来解决保险的“非刚需”硬伤,把保险产品转变为贴近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
第1章 保险进化
1.1 保险进化中 /002
1.2 销售难度很高的金融产品 /005
1.3 重新定义风险 /008
1.4 我们在飞,还是在往下掉 /010
1.5 大数据时代寿险营销应有的思维1 /012
1.6 大数据时代寿险营销应有的思维2 /015
1.7 大数据时代寿险营销应有的思维3 /018
1.8 大数据时代寿险营销应有的思维4 /023
第2章 商业模式
2.1 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 /028
2.2 面对新市场,评估商业模式的步骤 /030
2.3 平台就像月台 /033
2.4 打造“共享金融”商业模式 /036
2.5 更具挑战和价值的金融保险O2O /039
2.6 从业务员角度看O2O是不是伪命题 /042
2.7 从“车险分”看平台战略――你是角色,还是摆设 /045
2.8 网电与电销在商业模式上的求同存异 /047
第3章 创新与创业
3.1 创新十要:“扫雷”装置和探测“雷达” /052
3.2 扶植创新:一串难解的选择题 /056
3.3 天时者,机会、贵人、时势 /058
3.4 金融科技创新有四点坚持,但每个成功都 独一无二 /059
3.5 公司内创业:创业不是目的,是成就梦想的选择 /062
3.6 乐正绫、洛天依和初音未来,用创新抓住 历史机遇 /065
3.7 新创公司适合做2C保险平台吗 /068
3.8 网约车带来的启示:以终为始、面向未来 /070
第4章 营销与渠道
4.1 营销趋势大变革:没有最佳方案,只有比较合适的方案 /074
4.2 保险产品可以打折吗? /078
4.3 价格战之前:能免则免 /079
4.4 价格战准备第1部分:为何而战 /081
4.5 价格战准备第2部分:以战止战 /083
4.6 电销发展史:从人机结合到科技赋能 /086
4.7 致合作伙伴:这是个互利赛局,不是谁占了 谁的便宜 /090
4.8 跨界竞争:两个平行世界在碰撞 /092
4.9 数据库营销: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 /094
4.10 商机管理和营销漏斗 /098
第5章 市场与竞争
5.1 金融科技:一场资源战 /104
5.2 什么是互联网保险公司? /105
5.3 金融科技动了谁的“奶酪”? /109
5.4 从自动到自驾,自动驾驶将改变金融保险业 /111
5.5 第三方支付之变 /114
第6章 经营与管理
6.1 互联网金融的三个平台 /119
6.2 自动化 /120
6.3 你有多久没去邮局了 /122
6.4 免费的商业逻辑:我是有底线的 /123
6.5 没有需求便去创造需求,这句话只说了一半 /125
6.6 电销的“管理四箭”:掌控你的业务链和组合拳 /126
6.7 保险融资的经营与管理 /129
6.8 保险社群的经营与管理 /131
6.9 账户经济的经营与管理 /132
6.10 如何进行战略布局 /134
第7章 科技与金融
7.1 残酷的金融科技之战 /139
7.2 金融科技的跨界融合 /141
7.3 扑面而来的新科技 /143
7.4 两大硬伤 /146
7.5 科技电销:从“剩下”到“胜出” /149
7.6 区块链是“区块”+“链”吗 /152
7.7 一只长了翅膀在天上飞的猪 /156
7.8 监管科技的未来 /159
7.9 保险科技案例 /161
第8章 保险未来
8.1 物联网的主战场在场景、数据、应用和服务 /168
8.2 物联网世界的新竞争版图 /170
8.3 车联网保险 /173
8.4 物联网的平台战略 /177
8.5 面对物联网世界,金融保险公司的策略选择1 /179
8.6 面对物联网世界,金融保险公司的策略选择2 /182
8.7 面对物联网世界,金融保险公司的策略选择3 /185
8.8 万物联网时代,金融保险业如何华丽转身? 第1部分 /188
8.9 万物联网时代,金融保险业如何华丽转身? 第2部分 /190
第9章 大数据与客户
9.1 什么是大数据 /194
9.2 大数据技术下的解构与重构 /196
9.3 “新财富”之争 /198
9.4 数据科学家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沟通 /199
9.5 数据流的管理 /201
9.6 给客户打标签――客户分类与分级 /204
9.7 有温度的客户管理 /206
9.8 触动人心的服务体验 /208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