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文学经典评析》:
长篇小说《玛丽亚》发表于1867年,是豪尔赫·伊萨克斯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也是拉丁美洲感伤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不少批评家认为它揭开了拉丁美洲现代叙事文学的序幕。在一个多世纪前的西班牙语文坛,《玛丽亚》以其纯洁的情感和诚挚的风格打动了众多诗人、散文家和千万读者。时至今日,《玛丽亚》在全世界还拥有广泛的读者,并且不断再版,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拉丁美洲各国,无论国籍、年龄和职业背景如何,读者都对书中的主人公埃弗拉因和玛丽亚纯洁而凄美的爱情故事耳熟能详,这充分证明了《玛丽亚》是拉丁美洲文学史上一部经久不衰的文学佳作。
和许多浪漫主义小说一样,《玛丽亚》的男主人公埃弗拉因也担当了《拉丁美洲文学经典评析》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小说以埃弗拉因回忆当年离家去波哥大的中学就读的场景开篇,又以埃弗拉因凄然徘徊于玛丽亚的坟茔之前、而后驭马疾驰、从此告别家乡的画面收尾。二者前后呼应,情节上似是冥冥中命运的预示和安排,结构上也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伴随着男主人公兼叙事者埃弗拉因的讲述,一座被离别与死亡所破坏的伊甸园在主人公的记忆中得以重建,埃弗拉因与玛丽亚的爱情也如一场刻骨铭心的幻梦,在回忆的潮汐中渐渐复苏并蔓延,最后又灰飞烟灭:埃弗拉因中学毕业后,从波哥大回到位于考卡河谷的家乡,在父亲的庄园里,他与阔别六年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重逢,也见到了十五岁的表妹玛丽亚。玛丽亚原本是埃弗拉因父亲的朋友萨洛蒙的女儿,在母亲病故和父亲绝望地远走他乡的情况下由埃弗拉因的父母收养,埃弗拉因父母对她视如己出。埃弗拉因和玛丽亚自幼相识,起初彼此只怀有介乎兄妹与恋人之间的朦胧情愫,埃弗拉因中学毕业回到庄园后,二人的感情才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在一次次怦然心动和小心的试探之后,埃弗拉因和玛丽亚终于向对方剖白了心迹。正当他们陷入热恋之时,玛丽亚被诊断出患有家族遗传的癫痫病,这为二人感情的走向蒙上了一层阴影。
伊萨克斯表明了死亡与爱情之间的相似性:面对死亡和爱情,主人公所体会到的焦灼与无助如出一辙。感于埃弗拉因和玛丽亚之间爱情的热烈与忠贞,埃弗拉因的父母决定准许他们的婚事,但前提是埃弗拉因必须前往欧洲继续学业,待他学成归来,如果玛丽亚经过几年的静养安然无事,二人再正式成婚。埃弗拉因在英国求学的第二年收到家书,信中称玛丽亚终日郁郁寡欢,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日渐恶化,性命危在旦夕。埃弗拉因立即启程回国,日夜兼程,但还是晚了一步,他赶到家时玛丽亚已经病逝。他悲痛欲绝,大病一场,苏醒后从姐姐爱玛口中听闻了玛丽亚弥留之际的情形,他手捧玛丽亚的遗物,愈加哀伤。在父母家中度过最后一夜之后,埃弗拉因动身回城。途中他经过教区墓地,在玛丽亚的墓前怆然涕下,向挚爱之人的亡魂和青少年时代的幸福时光做最后的凭吊。一只黑鸟从他的头顶扑翅掠过,落在墓前的十字架上,发出一阵阵令人战栗的叫声。夜色苍茫,埃弗拉因知道离别时刻已至,他起身上马,向着阒寂的草原疾驰而去。
依稀可辨的是,《玛丽亚》的人物设定和背景描写具有一定的自传性。伊萨克斯将自己少年时代对故乡考卡河谷的印象和阔别父母的庄园后对故乡自然美景的想象,全部倾注在这部小说里。现实中伊萨克斯再也回不去的“天堂”庄园,在由抒情诗一样的文字构筑的一幅幅画面中再次浮现,作者早年那种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也重新铺展在读者面前。虽然小说中的景观描写与作者故乡的现实情况相似,但小说的情节主线却同作者本人实际的感情生活相去甚远。尽管男主人公埃弗拉因的家庭情况、求学经历和成长环境等大多取材于现实,被赋予了不少伊萨克斯的个人色彩,但伊萨克斯本人并未经历类似埃弗拉因和玛丽亚那般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或者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反倒是伊萨克斯实际生活中最不艰难和给他带来最少忧愁与挫败感的事情。这样看来,《玛丽亚》绝非一部简单的自传作品,其成功之处在于将自传性元素的真挚情感同虚构成分的精巧安排相结合。这种虚构成分的精巧安排,同伊萨克斯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欧洲浪漫主义滋养是分不开的。因此,在《玛丽亚》一书中,随处可见对法国浪漫主义经典之作《保尔和薇吉妮》和《阿达拉》的借鉴与致敬。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