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拉丁美洲文学经典评析
0.00     定价 ¥ 52.00
湖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307849
  • 作      者:
    晏博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拉丁美洲文学经典评析》属外研社“新经典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高年级系列教材”之一。该系列教材专为高等院校西班牙语专业课程编写,涵盖文化、文学、翻译、经贸、语言学等多个主题。近年来,伴随着“拉美热”和“西语热”的趋势,拉丁美洲文学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读者、研究者的关注。希望本书能够充分激起读者对拉丁美洲文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相关的名家名作。

展开
作者简介

晏博,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学院教师,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拉丁美洲文学。曾赴西班牙、墨西哥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连年担任北外西语专业一年级精读教师,并在《外国文学》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拉丁美洲文学经典评析》将视角聚焦于拉丁美洲,选取了二十余位19世纪至21世纪的代表作家,详细阐述其生平、创作背景、所属流派,并以独到的视角对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行了赏析。本书适用对象为西班牙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对拉美文学感兴趣的学习者。 

展开
精彩书摘
  《拉丁美洲文学经典评析》:
  长篇小说《玛丽亚》发表于1867年,是豪尔赫·伊萨克斯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也是拉丁美洲感伤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不少批评家认为它揭开了拉丁美洲现代叙事文学的序幕。在一个多世纪前的西班牙语文坛,《玛丽亚》以其纯洁的情感和诚挚的风格打动了众多诗人、散文家和千万读者。时至今日,《玛丽亚》在全世界还拥有广泛的读者,并且不断再版,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拉丁美洲各国,无论国籍、年龄和职业背景如何,读者都对书中的主人公埃弗拉因和玛丽亚纯洁而凄美的爱情故事耳熟能详,这充分证明了《玛丽亚》是拉丁美洲文学史上一部经久不衰的文学佳作。
  和许多浪漫主义小说一样,《玛丽亚》的男主人公埃弗拉因也担当了《拉丁美洲文学经典评析》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小说以埃弗拉因回忆当年离家去波哥大的中学就读的场景开篇,又以埃弗拉因凄然徘徊于玛丽亚的坟茔之前、而后驭马疾驰、从此告别家乡的画面收尾。二者前后呼应,情节上似是冥冥中命运的预示和安排,结构上也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伴随着男主人公兼叙事者埃弗拉因的讲述,一座被离别与死亡所破坏的伊甸园在主人公的记忆中得以重建,埃弗拉因与玛丽亚的爱情也如一场刻骨铭心的幻梦,在回忆的潮汐中渐渐复苏并蔓延,最后又灰飞烟灭:埃弗拉因中学毕业后,从波哥大回到位于考卡河谷的家乡,在父亲的庄园里,他与阔别六年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重逢,也见到了十五岁的表妹玛丽亚。玛丽亚原本是埃弗拉因父亲的朋友萨洛蒙的女儿,在母亲病故和父亲绝望地远走他乡的情况下由埃弗拉因的父母收养,埃弗拉因父母对她视如己出。埃弗拉因和玛丽亚自幼相识,起初彼此只怀有介乎兄妹与恋人之间的朦胧情愫,埃弗拉因中学毕业回到庄园后,二人的感情才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在一次次怦然心动和小心的试探之后,埃弗拉因和玛丽亚终于向对方剖白了心迹。正当他们陷入热恋之时,玛丽亚被诊断出患有家族遗传的癫痫病,这为二人感情的走向蒙上了一层阴影。
  伊萨克斯表明了死亡与爱情之间的相似性:面对死亡和爱情,主人公所体会到的焦灼与无助如出一辙。感于埃弗拉因和玛丽亚之间爱情的热烈与忠贞,埃弗拉因的父母决定准许他们的婚事,但前提是埃弗拉因必须前往欧洲继续学业,待他学成归来,如果玛丽亚经过几年的静养安然无事,二人再正式成婚。埃弗拉因在英国求学的第二年收到家书,信中称玛丽亚终日郁郁寡欢,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日渐恶化,性命危在旦夕。埃弗拉因立即启程回国,日夜兼程,但还是晚了一步,他赶到家时玛丽亚已经病逝。他悲痛欲绝,大病一场,苏醒后从姐姐爱玛口中听闻了玛丽亚弥留之际的情形,他手捧玛丽亚的遗物,愈加哀伤。在父母家中度过最后一夜之后,埃弗拉因动身回城。途中他经过教区墓地,在玛丽亚的墓前怆然涕下,向挚爱之人的亡魂和青少年时代的幸福时光做最后的凭吊。一只黑鸟从他的头顶扑翅掠过,落在墓前的十字架上,发出一阵阵令人战栗的叫声。夜色苍茫,埃弗拉因知道离别时刻已至,他起身上马,向着阒寂的草原疾驰而去。
  依稀可辨的是,《玛丽亚》的人物设定和背景描写具有一定的自传性。伊萨克斯将自己少年时代对故乡考卡河谷的印象和阔别父母的庄园后对故乡自然美景的想象,全部倾注在这部小说里。现实中伊萨克斯再也回不去的“天堂”庄园,在由抒情诗一样的文字构筑的一幅幅画面中再次浮现,作者早年那种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也重新铺展在读者面前。虽然小说中的景观描写与作者故乡的现实情况相似,但小说的情节主线却同作者本人实际的感情生活相去甚远。尽管男主人公埃弗拉因的家庭情况、求学经历和成长环境等大多取材于现实,被赋予了不少伊萨克斯的个人色彩,但伊萨克斯本人并未经历类似埃弗拉因和玛丽亚那般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或者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反倒是伊萨克斯实际生活中最不艰难和给他带来最少忧愁与挫败感的事情。这样看来,《玛丽亚》绝非一部简单的自传作品,其成功之处在于将自传性元素的真挚情感同虚构成分的精巧安排相结合。这种虚构成分的精巧安排,同伊萨克斯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欧洲浪漫主义滋养是分不开的。因此,在《玛丽亚》一书中,随处可见对法国浪漫主义经典之作《保尔和薇吉妮》和《阿达拉》的借鉴与致敬。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拉美现代小说之圭臬
——费尔南德斯·德·利萨尔迪的《癞皮鹦鹉》
拉丁美洲的新古典主义
费尔南德斯·德·利萨尔迪的生平与创作
《癞皮鹦鹉》赏析

第二章 拉美浪漫主义的兴起
——埃切维里亚的《女俘》和《屠场》
拉丁美洲的浪漫主义
阿根廷的浪漫主义与埃切维里亚
《女俘》和《屠场》赏析

第三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
——豪尔赫·伊萨克斯的《玛丽亚》
拉丁美洲的感伤浪漫主义
豪尔赫-伊萨克斯的生平与作品
《玛丽亚》中的浪漫主义因素与人物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 骑士与天鹅
——何塞·马蒂与鲁文·达里奥的现代主义诗歌
何塞·马蒂的生平与创作
鲁文·达里奥的生平与诗歌

第五章 洪荒尘世观死生
——奥拉西奥·基罗加的短篇小说
奥拉西奥·基罗加的生平与创作
爱欲、死亡与生之孤独:奥拉西奥·基罗加短篇小说赏析

第六章 一部平民百姓的史诗
——马里亚诺·阿苏埃拉的《在底层的人们》
墨西哥革命与墨西哥革命小说
马里亚诺·阿苏埃拉的生平与创作
《在底层的人们》赏析

第七章 文明、野蛮与爱的曙光
——罗慕洛·加列戈斯的《堂娜芭芭拉》
拉丁美洲的地域主义文学
罗慕洛·加列戈斯的生平与创作
《堂娜芭芭拉》赏析

第八章 时间的迷宫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创作
拉丁美洲先锋派文学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生平简介
《小径分岔的花园》和《阿莱夫》赏析

第九章 丧钟声声无尽夜
——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
阿斯图里亚斯的生平与创作
《总统先生》赏析

第十章 三位诺贝尔奖得主
——米斯特拉尔、聂鲁达与帕斯的诗歌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生平与创作
巴勃罗·聂鲁达的生平与创作
奥克塔维奥·帕斯的生平与创作

第十一章 只恐相逢是梦中
——玛丽亚·路易莎·邦巴尔的《最后的雾》
超现实主义简介
玛丽亚·路易莎·邦巴尔的生平与创作
《最后的雾》赏析

第十二章 我是人间惆怅客
——埃内斯托·萨瓦托的《隧道》
埃内斯托·萨瓦托的生平与创作
《隧道》赏析
卡斯特尔:孤绝失语的困兽
玛丽亚的隐喻

第十三章 失落天堂的倒影
——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胡安·鲁尔福简介
《佩德罗·巴拉莫》赏析

第十四章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卡洛斯·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
卡洛斯·富恩特斯的生平与创作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赏析
“我”:弥留之际的谵妄
“你”:本我、超我、无时间性与其他
“他”:侧面描写、转折、死生归一

第十五章 超越百年的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生平与创作
马孔多、拉丁美洲或人类的孤独

第十六章 连通、反叛与跨越
——巴尔加斯·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小说
巴尔加斯-略萨的创作主题与风格
《绿房子》赏析

第十七章 世间百味付笑谈
——奥古斯托·蒙特罗索和他的短篇小说
奥古斯托·蒙特罗索的生平与创作
蒙特罗索短篇小说赏析
《泰勒先生》赏析
《第一夫人》赏析

第十八章 对话、跨界与互动
——曼努埃尔·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
曼努埃尔·普伊格的生平与创作
《蜘蛛女之吻》赏析

第十九章 三代女性的史诗
——伊莎贝尔·阿连德与《幽灵之家》
伊莎贝尔·阿连德的生平与创作
《幽灵之家》赏析

第二十章 反乌托邦式的寓言
——埃克托尔·阿瓦德·法西奥林塞的《深谷幽城》
埃克托尔·阿瓦德·法西奥林塞的生平与创作
《深谷幽城》赏析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