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愚公之梦》:
赴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的年代。
好男儿志在四方。
1968年8月,1966年大学毕业的杨承烈,放弃“风景这边独好”的江南宝地,毅然决然地要求到祖国边陲——新疆去工作。(杨承烈是南京师范学院1966届毕业生,因留校参加运动,延至1967年秋分配工作;后又按新疆要求,于1968年8月初到乌鲁木齐市报到。)
父亲苦口婆心地挽留他;母亲几十次流泪,泡不软他的赴疆之心;老革命舅舅说他身体弱,耐心地劝阻他,但是他赴疆之心已决,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前辈先烈以革命为业、以四海为家,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豪情充满了他的心胸。于是,他提着简单的行李,风尘仆仆,伴着火车隆隆的轰鸣声,随着汽车嘹亮的喇叭声,和着北风飒飒的呼啸声,一路疾驰,一路飞奔,从苏州去到了遥远的边疆,去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到。他放弃了组织安排的乌鲁木齐户口,选择了去基层工建单位。
在那里,他住过帐篷、地窝子、马厩,吃过馍馍、杂粮、酸辣西红柿汤,干过修公路、打炮眼、和泥巴、盖房子、打土坯、推独轮车、下煤井等活计。
在那里,他度过了整整20年,其中15年待在西北边境一个位于戈壁风口的煤矿,受风沙袭击,缺吃少穿……但他初心不改,安营扎寨,坚守边疆。
在那里,他从事了14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在那里,他组建了家庭,但后来又劳燕分飞,夫妻各奔东西……
20年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峥嵘岁月,历尽艰辛。
20年啊!人生能有几个20年?奉献边疆,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他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他任劳任怨,乐于奉献。
他的人生征途漫长,却对这20年的边疆工作、生活、情怀、艰难、奋斗……非常感慨,格外珍惜。
因为:
——是这20年,让他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紧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是这20年,让他在不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晓然了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和人为什么活着、人生追求的是什么等看似简单却深邃复杂的哲理,情怀与格局,由此奠定。
——是这20年,让他在最艰苦的工作中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忠诚、信仰、奋斗,为漫长的人生乃至退休之后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人无志不立,事无志不成。艰苦岁月是所大学校,是个大熔炉,它能锻炼人、培育人、造就人。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筑梦
一个工作踏实、精神饱满的人易做梦,经常做梦的人是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
杨承烈是一个经常做梦,有理想信念、能艰苦奋斗、知感恩回报、善创新追求的人。
2004年,在那似锦花木中,玉兰以傲挺秀美之姿、清远淡雅之香、饱满热烈之色、骨气铮铮之韵,装点着明媚的春天,“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煦风拂人,花香四溢。
他从苏州一所中学语文教师的岗位上光荣退休。
在那宜人的时节,他骑着单车,迎着朝阳、春风,披着晨光、暮霞,纵情地疾驰在欣欣向荣的苏州大地上,尽兴地活跃在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