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迈培强:杨培强和他的纽迈分析》:
放学回家后,他只在家里帮着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姐姐打了猪草背回来,他帮着从姐姐身上取下,跑到猪圈边,喂给猪吃。
晚上,在油灯下,杨培强认真地写着家庭作业。作业做好了,他对姐姐说:“把你的作业也给我做做吧。”姐姐说:“我这是三年级的,你能做吗?”杨培强说:“我会做的。”姐姐将作业题给了杨培强。杨培强做完给姐姐,姐姐接过一看,惊讶地说:“啊,全对!你是怎么学的?”杨培强说:“课堂上学的啊。老师教你们的时候,我也在听,也在看,所以就会了。”
杨培强上一年级的时候,已经有精力听老师讲二年级的课了。等到学期结束时,他的成绩总是在班上名列前茅,总能拿回奖状。童年的杨培强是淘气和富有个性的。那一次,他与打猪草的孩子打架,尽管有理,但还是受到了极大的委屈,连父母都跟着受了气。他的内心还是不服输,想去找那孩子的家长讲理,却没能如愿。当他拿到奖状后,就故意走到那个同学家门口,让他的父母看奖状,或者自己拿在手里展示。这是受了委屈后的宣泄,也是不甘罢休的无声挑战。
这就是杨培强的性格,他既拥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又永不服输,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雄心。这种性格跟他的年龄不相匹配,它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与特定家庭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性格。而这种特殊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与人生走向。
在村小学上了几年学后,十一岁那年,杨培强到镇里的初中部学习。到了初中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衣服、学习用品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条件,杨培强更是无法与镇里的孩子相比。杨培强最怕的是美术课,因为他没有水彩和颜料。那种指头大小的十二色硬块水彩,一块也得一毛钱,可是他没钱,也不好意思向爸爸妈妈开口要钱。那些色彩,曾经是杨培强心中强烈的向往。每次上美术课,他只得端正地坐着,看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调色、画画。后来他就找个借口离开教室,带着一本数学书到操场的一角,或者在树荫下看书,不到下课绝不回去。每到要交美术作业时,美术老师便将教案纸递给他看。他就向同学借一支笔,快快地画好,交给老师。老师知道他的情况,谅解他家的贫寒,都会给他及格的分数。
如果说小学阶段是懵懂的,那么中学阶段就是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学阶段,有些人生观也慢慢形成了。中学犹如一个小小的社会,贫富差别已经显示出来了,从穿着、吃饭上都已经能看出一个学生家庭的贫富了。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家境不好的孩子容易有两种心理倾向:一是极度自卑,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往,更不愿意与别人交谈,不愿将家中的事告诉别人;二是非常要强,与命运抗衡,有一种不服输的积极精神,有强烈的表现欲与征服欲。杨培强属于后者,但是他又不爱表现,而选择了_一种埋在心里的、静水流深式的竞争方式,他敏感而好胜心强,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处境。每次上音乐课的时候,他的嗓门总是最大,唱得又好又准,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另眼相看,于是他唱得更加卖力。班上或者学校要举办文艺节目了,就是他出头露面的时候到了。用他后来的话说,这是花了最小的投入,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