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年谱及作品编年》:
卷10《别外甥杨克一》、卷19《别外甥杨克一二首))、卷21《寄杨克一》、卷24《题外甥杨克一诗篇末》),四篇称“道孚”(卷7《昨夜月中一睡殊有秋色觉书所见戏呈道孚》、卷8《自淮阴被命守宣城复过楚雨中过道孚因同诵楚词为书此以足楚词》、卷53《题道孚墨竹》、卷55《与杨道孚手简》),三篇称“念三”(卷13《和杨念三自武昌至京师》、卷13《大风与杨念三饮次作此》、卷21《送杨念三监簿侍行赴鄂渚》),一篇称“念三道孚”(卷7《赠杨念三道孚》),一篇称“吉老”(卷10《喜吉老甥见过》)。且,叙述某某“其子”时,一般称名而不称字,如:苏轼《李宪仲哀词并叙》:“同年友李君……轼不及与之游也,而识其子廌有年矣。”李廌字方叔,此处称“庸”而不称“方叔”。苏轼《陈公弼传》:“当荫补子弟,辄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一慥。”陈慥字季常,此处称“慥”而不称“季常”。张耒<潘奉议墓志铭》:“求其世家历官行事于其子大临而次叙之。”潘大临字敛老,此处称“大临”而不称“敛老”。黄庭坚《晁君成墓志铭》:“病卧昭德坊,呻吟皆诗,其子补之榻前抄得。”晁补之字无咎,此处称“补之”而不称“无咎。”《张耒集》卷23有《奉议杨君予姊丈也廉静乐道不交世俗造道微妙自得不耀未六十而终予实铭其墓其子克一又纂其遗文求书卷末怀想平昔不知涕之横集也》-诗,其称谓方式当与上引作品同例。此外,晚辈称长辈,则当称字而不称名。吕本中《紫微诗话》云:“杨廿三丈道孚克一,吕氏重甥,张公文潜之甥也。”称杨克一为“丈”,可知其年辈较晚,故《紫微诗话》其他各条叙及杨氏,皆称“道孚”而不称“克一”,如:“元符初,荥阳公谪居历阳,道孚为州法曹掾。”“杨道孚深爱义山‘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为作诗当如此学。”“崇宁初,杨丈道孚见寄数绝。”第三,“杨介吉老”与“杨克一吉老”似非同一人。《张耒集》卷8有《秋日喜杨介吉老寄药》,诗曰:“闲坊远市声,终日掩衡门。惟有风中叶,萧萧终日闻。午枕不成寐,起坐无与言。喜开故人书,珍药幸见存。其方受仙圣,其效未易论。岂惟蠲沉疴,庶可辅本根。珍重复珍重,厥价万玛瑶。永年未可有,庶保无天昏。”称杨介吉老为“故人”,味其语气,殊不似为外甥所作。又,黄庭坚《杨子建通神论序》曰:“余有方外之友日杨介,尝为余言《本草》《素问》之意。……余涉世故多未能从介学之。”此杨介或即张耒赠诗之杨介,显然决无可能是张耒之甥。另,贺铸《庆湖遗老诗集》卷4《游盱眙南山示杨介》题下原注:“杨善方药,著书甚多,癸酉十一月与之同游赋。”癸酉乃元祜八年(本年张耒之甥在汴京,详见本谱元祜八年纪事)。此杨介当与黄庭坚、张耒、贺铸年辈相近。今所见宋人文献,论及杨克一者皆称其擅画,仅张耒《奉议杨君予姊丈也廉静乐道不交世俗造道微妙自得不耀未六十而终予实铭其墓其子克一又纂其遗文求书卷末怀想平昔不知涕之横集也》诗中自注间接提到他亦懂医学。而北宋后期有名医杨介,字吉老,著有《存真图》一卷(见《郡斋读书志》后志卷2),有关其记载颇多(如:《春渚记闻》《挥麈录》《郡斋读书志》《医说》《医经溯洄集》《普济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等),却并无一条提及其与张耒的亲属关系,亦未述其能画。此名医杨介当即张耒、黄庭坚、贺铸诗文中所提及者。就本人所见文献,较早将名医杨介(吉老)与张耒甥杨克一(吉老)混为一人的是《盱眙县志稿》。
刘一止《苕溪集》卷7《题杨吉老知军玉辉亭二首》。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宣和三年进士,绍兴初召试除秘书省校书郎,历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事迹具《宋史》本传。仲并《浮山集》卷1《建昌守杨吉老得居湖州山间作亭于上名日弁辉为长句以记之》。仲并,字弥性,江都人,绍兴二年进士。
《郡斋读书志》后志卷2:“《印格》一卷。右皇朝杨克一撰。克一张文潜甥也,文潜尝为序之,其略日:克一既好古印章,其父补之爱之尤笃,悉录古今印玺之法,谓之《图书谱》,自秦以来变制异状,皆能言其故,余颇爱其用心不移,致精于末务,使有传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