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保路运动又称“四川保路风潮”,是清末四川人民维护路权的斗争运动。四川人民自办铁路,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要将路权收归,四川人民奋起反抗。清廷派湖北新军前去镇压,造成武昌空虚,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本书从四川成都的“保路死事纪念碑”入手,详细地介绍了清末时期发生在四川的人民誓死保护路权的斗争,点明了这一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价值。
当“铁路国有”的消息传到四川后,全川人民义愤填膺①,纷纷反对清政府的卖国政策。当时有一首《川人吁天歌》写道:
天呀天!我四川,万不料今年遭此大变。抢我们财产,夺我们利权。摧毁我们做亡国奴,逼我们永远受熬煎。这是哪一件,就是铁路这一端。蜀中铁路名川汉,外人久欲把利专。……我川民省衣食,出血汗,凑工本,保全川。连年集款千余万,开工在前年十月间。只望将来工程满,永远不受外人牵。哪知道,我朝中出了一个欺君贼民的大粉脸。他本是邮传部一位官员,叫作盛宣怀,……对于英、法、德、美做汉奸。……这样强横的政府,野蛮的手段,加倍的压制,分外的专权。……卖路是卖国的引线,重债是亡国的见端。今既夺我路,灭我权,一切交与外人管。……任人监督,受人熬煎,民命国命都危险。……我川民其何堪!……都与那盛宣怀不共戴天。
但是,掌握铁路公司领导权的立宪派人,却主张只提有条件、有限度的要求。立宪派头子之一的邓孝可②甚至在《蜀报》上写文章称赞卖国的“铁路国有”政策。他们对铁路“国有”、民有是不关心的,只是要求清政府保留公司现存的款项,发还已用了的款项而已。
然而,清政府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却在6月1日同端方联合发出电报,声言不但对公司已用的款项政府概不承认,并且要把公司现存的一千多万两由政府提用。还威胁说:如果川省要求筹还公司已用路款,朝廷“必须借外债,必以川省财产作抵”。在这个电报公布后,6月11日,铁路公司开会,群情愤怒,痛骂清政府不但夺路,而且谋财。立宪派人但求争回路款的幻想,这时完全破灭了。他们从切身的利害关系出发,不得不顺从广大人民的愤激情绪,由谘议局③出面发起保路斗争。6月17日,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当讨论借款合同与国家存亡的关系时,会场上哭声震天,甚至清政府的警察也被感动得哭泣起来。会上决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这个会仍在立宪派人掌握下,由他们的头子蒲殿俊(谘议局议长)、罗纶(谘议局副议长)分任正、副会长,提出的奋斗目标只是“破约保路”。
有了同志会这种公开的组织,就便于把广大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四川保路同志会成立不到半月,会员已达十万。重庆保路同志会,每次开会都有上万的群众自动参加。各州、县、乡、镇、街道和学校都纷纷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分会。妇女们也组织了四川女子保路同志会。中小学生,甚至于和尚、道士,都参加了保路的行列。川西北的少数民族也纷纷响应。全川各阶层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民族和宗教信仰,都团结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保路风潮漫延全川各地。劳动人民的斗争情绪最为激烈,川汉铁路工人也在宜昌展开斗争响应。运动很快与广大群众的爱国反清斗争联结在一起了。这个局面,不但震惊了清政府,同时也大大出乎立宪派分子意料。
立宪派人害怕群众斗争甚于清政府。他们在企图利用群众力量压迫清廷让步的同时,更注意控制保路运动的领导权,竭力想把群众运动控制在温和的和平请愿范围内,散布“要学立宪文明国人的样子监督政府”,要实行“文明争路”,甚至公开声言要防止群众暴动,要群众不怨恨朝廷,不反对帝国主义。他们争路的办法是:一面恳求代理四川总督王人文代奏朝廷;一面派刘声元为代表上北京去“哭诉”,乞求清朝收回成命。但是,清政府对他们软弱的乞求根本置之不理,下令任命著名的杀人魔王赵尔丰做四川总督,加强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8月间,更强迫接收川汉铁路宜万段(宜昌至万县)。消息传到驻在成都的铁路公司时,公司正在开会,会场几百人立刻哄闹起来,大呼:“政府要硬抢铁路了!要打四川了!”于是,保路同志会与铁路公司共同召开紧急大会,参加的群众有好几万人。怒吼、号哭、责骂的声音响彻云霄。商人们提出立即罢市,教师、学生提出罢教、停课。最后一致通过全城立即进行罢市、罢课斗争的决议。会众还未散完,成都市上已有一半以上的商店关上了大门。
……
目 录
一、保路死事纪念碑...........................001
二、四川人民自办川汉铁路的
斗争...............................................004
三、保路风潮漫延全省.......................021
四、同志军围攻省城...........................035
五、英勇的新津保卫战.......................045
六、东路同志军...................................051
七、全川的反清斗争和四川的
独立...............................................057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