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春来未遂
曾瑞
功名希望何时就?书剑飘零甚日休a!算来着甚可消愁?除是酒。醉倚仲宣楼b。
【注释】
a飘零:漂泊流落。唐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诗:“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b仲宣楼:在湖北当阳东南麦城城楼上。汉末王粲依附刘表未得重用,曾登城楼作《登楼赋》,后人为纪念他而建此楼。仲宣,王粲字。
【译文】
求取功名的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携书佩剑,四处漂泊的日子,哪天才能到头?有什么能消解我的愁绪?只有喝酒了!我就像当年王粲一样,醉靠在仲宣楼的栏杆上。
【赏析】
古代的读书人多把进入仕途当作读书的目标。曲中所讲的“功名”即指入仕。但在元代,由于统治者轻视知识分子,这一目标很难实现。即使成功入仕,谋得了一官半职,也很难施展抱负。这就难怪作者一上来便用三个问句抒发愤慨——他看不到成就功名的希望,空怀一身本领,郁愤迷茫,只能浪迹天涯,在酒中寻求安慰。
在曲的末尾,作者以王粲自比,“仲宣楼”让读者联想起王粲作《登楼赋》的典故。“醉倚”将作者的无奈、痛苦形象化了,虽然已喝得酩酊大醉,他却仍未得到解脱。酒终归不能帮助他改变“书简飘零”的现实,联系元代的社会环境,怀才不遇的痛苦很可能会伴随他终生。这让人们很难不为他感到同情。
和以往朝代不同,元代散曲的作者大多是落魄文人,他们缺少入仕途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时代低得多,这些都促使他们在到道家思想中寻找慰藉,追求诗酒悠游、笑傲人生的生活。借助酒,他们的真我得到了展现,酒甚至成了他们张显洒脱个性的工具。因此在表达隐逸情怀、描绘田园风光以及抒发苦闷情绪的元曲中,经常可以看到酒的身影。此散曲是抒写落魄情怀的典型作品,曲名为“未遂”,而词牌却选用“喜春来”,则作者对于“功名未遂”的痛苦之深到了何种程度,令人深思。曲中直言其“愁”,似乎作者对于功名非常看重,而明知借酒浇愁愁更愁,却反而让自己来个醉醺醺,在醺然中感受不出心中的喜忧来。
作者简介
曾瑞(?—1330前),元代散曲作家。字瑞卿,自号褐夫,大兴(今属北京)人。因为喜爱江浙地区的人才风物而移家南方。《录鬼簿》记载他“临终之日,诣门吊者以千数”,可见他声名在外,很受时人尊敬。由于他生性耿直,不屈于物,亦不喜趋附奉承,所以终身不仕,常游于市井之间,依靠江淮一带熟人的馈赠为生。他善绘画,能作隐语小曲,且曲的内容相当丰富,从讥讽时事到闺怨离情,从借景咏志到以景抒怀,无一不涉及。其散曲集《诗酒馀音》在当时颇受好评,可惜今已不存。今存杂剧《才子佳人误元宵》,小令九十五首,套数十七首。
四块玉酷吏
曾瑞
官况甜a,公途险b。虎豹重关整威严c,仇多恩少人皆厌。业贯盈d,横祸添,无处闪。
【注释】
a官况甜:官运亨通。甜为亨通之意。b公途险:仕途险恶。c虎豹重关:形容酷吏和官衙可怖。d业贯盈:恶贯满盈之意。业即“孽”,指人所行之恶。
【译文】
就算今天官运亨通,也难改仕途险恶。酷吏凶恶如虎豹一般,官衙更是威严可怖。结仇太多,施恩太少,人人都会厌恶你。到恶贯满盈、横祸飞来之时,你根本就没地方
躲闪。
【赏析】
元代的法制有别于前代,统一中原以后,一直没有颁布正式的法律。官吏断理狱讼,有的沿用金代的“泰和律”,有的援用“蒙古祖宗家法”。这些法律与政策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惩治手段又比较宽简,所以元代官僚机构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尤其是在伯颜执政期间,卖官、贿赂公行。
作者志不屈物,不愿趋附奉承,所以终身未仕,在市井之中优游度日,一生潦倒,只能依靠熟人馈赠为生,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此曲表达的就是这种郁闷愤慨之情。
“公途险”一句,仅用一个“险”字,便概括了整个官场的腐化阴暗,用词简练;接着用虎豹来比喻官吏,也同样并不做具体描述,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做太多发挥。这样,整个曲子虽然极短,却有了很强的表现力。
本曲的主要笔墨放在对腐败官吏的劝诫上。官吏们每天都把严酷当作公正,把苛刻当作有能力,致使大批无辜之人枉受刑罚。然而,官吏自己却由此青云直上,作者对这种现象非常不满,他告诫那些恶官恶吏仕途险恶,人不可能一直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歹。当所做的坏事多到一定程度,仇人积累到一定数量,报应就来了。就算为自己考虑,人不可欺人太甚,坏事做绝。等报应来时再悔改,就太晚了。此曲读来,犹如当头棒喝,有极强的威慑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