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丢勒——
文艺复兴时期隐藏的绘画大师!
不输达·芬奇的天才+鬼才!
颜值与自恋度TOP的“自画像之父”!
艺术圈里的神仙级美男子!
本书是“纸上美术馆”系列图书之一,以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丢勒的作品为主题,展示了这位天才艺术家的60余幅代表作。丢勒出生于德国,集画家、版画家、艺术理论家于一身。他于13岁时创作了第一幅自画像,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和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被称为“自画像之父”。他认为艺术家应当深入观察自然,同时冷静地审视自我与他人,并在作品中展现出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哲学性解读。除绘画外,丢勒还精通数学、建筑学和人体解剖学等学科,被认为是可与达·芬奇媲美的天才艺术家。
“当我们明白了丢勒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高贵、真实和丰美,只有最伟大的意大利画家,才有和他等量齐观的价值。”
—歌德
我不懂什么是美。真正的艺术存在于大自然中;
谁能从自然中得到它,谁就拥有了美。
——丢勒
静物的原形
这幅《草丛》诞生于《野兔》(见第16页)问世后的次年。纵观全景,此作像是偶然出现的自然一隅。葱茏的草木覆盖在泥土和池沼之上,艺术家犹如采用了昆虫视角一般,直面参差错落的景象,并用这一独特视角营造出无比和谐的画面。实际上,一切并非偶然。历史学家诺贝特·沃尔夫指出:“最高处的植物按照黄金分割的完美比例,为画面延伸出开阔视角。布局井井有条,和谐匀称,让所谓的杂乱变得秩序井然。在隐藏的对称性中,此番景象成为神圣意志孕育出的典范之作。”
植物学家们尽力鉴别着这片草丛中的各种植物:蒲公英、宽叶车前草、鸭茅草、匍茎翦股颖、草地早熟禾、雏菊、石蚕叶婆婆纳、红花琉璃草和欧蓍草。然而,除了
植物学上的精确和构图的精巧,丢勒的这幅小型代表作并非是单纯对静物本身的还原,其在形式和精神上还展现出一种独立性。
《草丛》
1503 年 水彩和水粉画
高:41 厘米 宽:31.5 厘米
维也纳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笔法精练的现实主义自画像
丢勒22岁时描绘了这幅无与伦比的自画像,当时他刚结束德国的见习之旅。此作乃西方绘画中涌现的首批独立自画像之一。他穿戴时髦考究,头戴带绒球的红色软帽,身着绣花衬衫和雅致的镶边外套,厚实的脖颈散发着男子气概,双手的姿态和炯炯有神的目光已然展现着成年人的自信,与他全新的社会地位相匹配。手中的刺蓟大概寓意对未婚妻的忠贞不渝,或者暗喻基督受难(画上题词“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皆由天定”佐证了这种猜测)。
四年之后,丢勒好似顾影自怜一般,沉溺于将自己的容貌理想化,对自己精致装扮的迷恋甚至到了自恋的地步。从意大利返回后,他穿着最时髦的服饰,蓄着长卷发,手戴精美的皮革手套,身上还流露着些许盛气凌人的气质。然而,窗外的开阔风光(暗示他跨越阿尔卑斯山之旅)为这幅构图考究(直角的窗台对应着摆成直角的肘部)的作品增添了一种自传般的故事性。
《自画像》或《艺术家持蓟肖像》
1493 年 羊皮纸裱布面油彩画
高:56 厘米 宽:44 厘米
巴黎 卢浮宫博物馆
A 观察自然
自然风光和动植物是丢勒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他的创作除了风景画和动物写生,还有质朴的杂草特写。
B 个体的隐秘人生
丢勒通过描绘自画像,对自身性格进行剖析。他一生中创作的众多肖像画也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在个性。
C 虔诚的宗教艺术
宗教画是丢勒的创作题材之一,无论是大型官方祭坛画,还是小型私人祈祷画,色彩都是他的重要表达方式。
D 纸本、木版画与铜版画
丢勒是当之无愧的绘画大师。他在木版画和铜版画创作上同样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技艺。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