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诗人商震的又一部长篇“问史”随笔。
全书集历史、地理、人文于一体;纳思想、思辨、文学于一书。明写的是青泥岭“蜀道”,而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发展之道、世间人心之道。
李白的一首《蜀道难》,为“蜀道”奠定了“难”的基本色调,并且“蜀道难”已有了接近成语的用途。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感叹蜀道难?只有想走这条路的人,才会感到难。还有,是谁首先走出了这条路?首先走这条路的人们,去蜀地干什么?天下的路,都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被踩出来的,为了活得更滋润而强行开辟出来的。蜀地有财富?有美女?人们为什么不惧艰难地要到蜀地去?
李白惊呼的“蜀道难”,并不是具体的道路难,再难走的路,都可以人为地改造成顺畅之路,而生活之路、人心之路,欲改之通畅,何其难焉!
人世间本来就是这样,说路之难或说路之易,全凭走路人的感受。
《蜀道青泥》全书用十多万字阐释青泥岭蜀道与作者穿行考察其中的感受。
章节导读
第一章 蜀道难。秦岭,天下之大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代史上的秦岭在普通人的眼中就是高耸在青天之上的,而政治集团只把秦岭看作是一座山、一条路,获得秦岭是为了能获得“蜀道”,得秦岭占蜀道。
第二章 蜀道难?远通吴楚
明明是通往蜀地的路,却说“远通吴楚”,不言自明,一旦进入蜀地,吴地、楚地也在眼前了。这是政治家的雄心,至少是经济家的野心。
第三章 蜀道难。青泥岭,云间盘道绕羊肠
我站在路边继续看来时的路,心里还在不断地品味“青泥何盘盘”这五个字,越品越觉得这五个字用得鲜活,越品越觉得李白写出这五个字时心里得有多纠结、隐忍并有多无奈。
第四章 蜀道难。“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从秦州到成都的路,就是古时的入蜀之道,杜甫用半年的时间走在古老的“蜀道”上,走过了“蜀道”,到达成都。一个厚实、宽阔、豁达、伟岸的诗人杜甫,就真正地走上了“诗圣”的殿堂。
第五章 蜀道难。兵之诡道也
青泥岭是入蜀的咽喉,是巴蜀的屏障,且能“远通吴楚”,欲“常王天下”,必要尽力夺取、占领“蜀道”,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得陇望蜀”之地。
第六章 蜀道难?“行人骡马,日以千计”
青泥岭蜀道最初虽然是兵道,而更多时候的用途是民间用于易货的商道。由于青泥岭蜀道的存在,徽县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廊道。“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都从这里经过。
第七章 蜀道难。青泥岭下多酒垆
青泥岭蜀道是一条历史上的老路,这条路上也一直飘着酒的浓香与甘烈。或者说,酒也一直反映着这条路的险峻、崎岖、泥泞,反映着繁忙、盛大、辉煌,反映着每一个时代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与自然山水的关系。
第八章 蜀道难?如今可钻山腹可上青天
我去吴王城时,在青泥岭至略阳的路上,看到了宝成铁路的绿皮火车从山洞里钻出来,火车像一条蛇,贴着山体穿行,一个山洞接一个山洞慢悠悠地穿行。两山之间就是铁路桥,桥在空中悬着。一列火车,就这样一会儿上青天,一会儿钻山腹。
楔子 蜀道难?李白是个骗子
第一章 蜀道难。秦岭,天下之大阻
第二章 蜀道难?远通吴楚
第三章 蜀道难。青泥岭,云间盘道绕羊肠
第四章 蜀道难。“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第五章 蜀道难。兵之诡道也
第六章 蜀道难?“行人骡马,日以千计”
第七章 蜀道难。青泥岭下多酒垆
第八章 蜀道难?如今可钻山腹可上青天
跋 麻雀的叫声古老而新鲜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