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新时代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从理论上明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内涵、特征和重点等问题。本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讨论。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与内涵阐释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综合研究,关于它的概念和内涵一直处于探讨之中,至今尚未作出科学、详细和公认的界定与阐释。因此,本节尝试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与阐释。
一、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概念
正确地理解“协调”一词是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本质的前提。“协调”作为形容词,是和谐(harmonious)的意思;作为动词,是协同、融合、协作(coordinate)的意思,即统筹。其概念都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客体之间的关系,描述了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良性互动关系,强调系统内部的协调。因此,协调与否,就是关系处理得怎样,实质是利益的追求和分配,即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从语义上讲,“协调”中的“协”和“调”同义,都具有和谐、统筹、均衡等富有理想色彩的哲学含义,“协调”即配合得当,指尊重客观规律,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坚持对立统一,取中正立场,避免忽左忽右两种极端的理想状态。
从语用上讲,“协调”一是指事物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一是指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过程。关于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思想古来有之,主要以哲学思想的形式出现,“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兼容并包”都是我国古代关于协调与协调发展思想的最好诠释;同样,西方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协调理念。这些哲学思想为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认为,等价交换意味着协调。在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中,协调意味着经济人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自由选择、自愿合作以及自愿交换,在这种经济模式中,“看不见的手”是协调的最好工具,“自由放任”是协调的最好政策。
现代意义上的协调与协调发展则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快速增长都是世界各国竭力追求的目标,而经济快速增长无疑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性,这些外部性包括资源的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内容。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对高速经济增长所引起的负面外部性表示了担忧。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的一种发展模式”,其核心是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以及科技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看,协调和均衡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最本质和最深刻的内容。当然,可持续发展并不等同于协调发展,吴殿廷等也区分了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概念,虽然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可持续发展侧重于强调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处理代际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要解决的是一个时间序列上的问题;而协调发展则着眼于处理人地关系、人人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甚至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时间剖面上的关系。
由此可见,可以将协调的概念界定为配合适当、步调一致,并将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为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均衡、协调,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均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发挥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均衡、健康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