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研究》:
四、清代英雄传奇的情节建构
说书人在讲述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时,不仅刻意追求人物故事的传奇性,而且还讲究故事的连贯性、曲折性。所谓连贯性,就是“一条线,头不断”,故事有头有尾,一环紧扣一环,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以便使人听得明明白白;所谓曲折性,则指在情节安排上,旧波未平,新波又起,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以便吸住座儿,使人欲罢不能。
以《说唐全传》为例,该书就是主要围绕书胆秦叔宝的活动,来聚合各处英雄,展开故事,设置悬念,组织关目,以形成大大小小的情节高潮。其主线从秦叔宝临潼山救李渊开始,接着说他出差受困,当锏卖马,遇单雄信,误伤人命,发配北平府,二堂认姑,与表弟罗成传枪递锏,奉命给越王进寿礼,大闹花灯,七杰反出长安;后来,卖私盐的程咬金,伙同尤俊达劫王杠,秦叔宝知情后,仗义救友,不得已投拜靠山王杨林为父。由此,攒成书中的第一个关目(评书谓之“柁子”),也即借给叔宝母亲拜寿为名,来自山东历城、北平王府和响马山寨的三十九人聚义贾家楼,歃血为盟,并为解救程咬金而大反山东。
在这个关目前后,说书人又开启了两条副线:之前是因杨广荒淫无道,南阳侯伍云召及其他各路义军纷纷反隋举事;之后是太原侯李渊父子招兵买马,伺机反隋。两条副线围绕主线运转,直到兴唐,李世民的活动才成为主线。
众英雄大反山东之后,秦叔宝借机逃出靠山王府,三挡老杨林,九战魏文通,走马取金堤,由此进入第二个关目,即众英雄攻占瓦岗寨,拥立程咬金为混世魔王,建立根据地。隋炀帝杨广先后派靠山王杨林、昌平王邱瑞,以及裴仁基、裴元庆父子三打瓦岗寨,均告失败,徐茂公策反邱瑞,计收裴氏父子。
接下来的过场书,是说隋炀帝开河下扬州,麻叔谋作恶,激起各路英雄的反抗,于是十八路反王拥戴程咬金为总盟主,计划在四明山截杀杨广。由此,进入第三个关目——大战四明山,结果李元霸锤震十八国,众反王作鸟兽散。
接着的过场书是,魏国公李密因误伤人命,被押解朝廷治罪,路过瓦岗寨时获救,并被众英雄拥立为西魏王。李密下旨,由秦叔宝挂帅,南伐五关,临阳、红泥、黄土、宁阳四关俱下,于东岭关受阻。由此,进入第四个关目,即罗成明保东岭关,暗助西魏国,致使秦叔宝三锏倒了铜旗阵,瓦岗军大获全胜。
下面的过场书,则是杨广邀集天下英雄,齐上扬州比武,夺得状元者,便立其为反王之首,试图埋下火药,将各路反王一网打尽。由此进入第五个关目,即扬州会上各路英雄为夺状元而自相残杀,秦叔宝识破杨林奸计,率众及时脱险。而杨广恶贯满盈,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十八路反王追杀宇文化及,不料被李元霸打得溃不成军,跪献降书。
此后的过场书,是秦王李世民领兵出关,攻打王世充,误人金墉城,被程咬金活捉,后被徐茂公改诏放走,李密因此怒逐军师,驱逐大将,瓦岗军东分西散。李密因此被王世充所败,降唐复叛,为李世民追杀。由此进入第六个关目——大唐开国,李世民先后恩收秦叔宝、尉迟恭、罗成等将,只有单雄信因与李渊有杀兄之仇不降,并勾结五王一起反唐,结果在枷锁山被罗成所擒。此后,还有刘黑闼兴兵伐唐,罗成遇害,后五龙大战紫金关等。
由此可见,《说唐全传》的情节建构,既呈现出脉络分明、井然有序的线性特点,又通过关子书与过场书的相互配合,使书情起伏跌宕,张弛相间。《说岳全传》也基本上是围绕着岳飞的经历、活动(即评书所谓的跑“梁子”),来展开其外御金兵、内平贼寇的叙述的。至于《说唐后传》写薛仁贵征东,《说唐三传》写薛丁山、樊梨花征西等,则采用的是金线串珠的结构方式,其情节模式,可一言以蔽之,曰:“攻不完的关隘,打不完的寨。”说书人之所以采用这种线性结构模式,主要就是考虑听众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不是很高,线索多了,听众容易搞混,理不清头绪,效果就差了,所以故事情节尽可以惊险曲折,但故事线索则必须单纯明朗,至多也只能一条主线,一条副线;线索分岔时,尚且要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来交代明白,线索多了就根本没法应付。同时,因为是口头叙述,是名副其实的时间艺术,不像案头小说可以翻书覆按,所以故事情节一定要按时间顺序来依次铺排,尽量避免倒叙、插叙、跳跃等错综时序的手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