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国土地革命在此发轫,建党建军纲领在此诞生,中央红军长征在此出发,东南抗战文化中心在此形成。本书择取同仁近论十数篇,分列“福建红色革命历史研究”“闽西苏区党的建设研究”“谷文昌精神及价值研究”“福建红色文化传承研究”等4编,并附录1篇,阐发福色文化的历史源流、内涵价值及其传承路径。本书虽为论文合集,但整体上注重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视角,突出问题意识,从而到鉴往知来,回应时代关切之目的。
朱毛红军与闽西特委的互动关系
俞歌春
朱毛红军是指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毛红军不仅是人民群众对这支队伍的亲切称呼,也是1929—1930年间中共中央和湘、赣、闽、粤等省省委来往指示、报告、通报中约定俗成的用词。自1929年初朱毛红军主力撤离井冈山,中经调整作战计划,向闽赣边一带寻找新的落脚点开始,中共福建地方党组织就将与朱毛红军的关系提上议事日程。闽西特委的恢复及其后与朱毛红军之间的多方面互动,是积极并富有成效的。
一、闽西特委的恢复与朱毛红军入闽发展
1928年7月,为适应闽西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成立闽西特委。7月15日,由郭慕亮任书记、张鼎丞任组织部部长、邓子恢任宣传部部长的闽西特委正式成立,同时还成立了闽西暴动委员会以巩固闽西革命斗争成果,发展闽西革命斗争。
1929年年初,中共福建省委及时关注朱毛红军转战赣南期间短暂入闽(2月7日进入福建省的武平、长汀)的态势,及时作出军情预判:“红军转战千里,旦夕不休,尤其是这两个月来长期的奔走,一定是很疲惫,并已子弹缺乏,目前回湘赣或开往广东很有困难,客观上的环境,红军暂时开到闽西长汀上杭一带来作一短时间的休息,是有可能的,因为汀杭与赣粤相距较远,同时福建的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基于此,2月24日,中共福建省委指示上杭、武平、长汀三县县委,设法同红四军联系,把当地的军政情况报告红军,同时把省委有关国民党在闽北的统治比闽南更薄弱的意见提供给朱毛红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闽西局势出现如此重大的新情况,中共福建省委在1929年2月24日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却只字未提此前已经成立半年多的闽西特委。3月4日,中共福建省委发布的《中共福建省委通告第二十三号——目前形势与党的主要路线》也只是笼统地面向“各级党部”,且在涉及闽西的相当篇幅中,闽西特委依然未被提及。该通告同时还表达了对“闽西,三大城市(福州、厦门、漳州)党的领导力量及基础的薄弱”问题的担忧。3月8日发布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闽西政治经济状况和今后工作发展的决定》中依然只字未提闽西特委。
的确,八七会议后,中共各级组织积极贯彻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总方针,湘、鄂、赣、粤四省秋收起义群雄四起,闽西龙岩县后田暴动、平和县长乐暴动、上杭蛟洋农民暴动和永定暴动相继爆发。闽西特委正是应着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闽西特委成立后,就按照当时的斗争任务,领导以夺取全县政权为目标的总暴动,创立了永定溪南赤色区域,一度威名大振,但由于敌人加紧进攻、武器弹药匮乏等原因很快就陷于被动。1928年11月中旬,在听取中共六大精神的传达后,闽西特委决定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暂不发动大规模斗争,特委机关也隐蔽到更偏僻的乡村。
1929年3月底,朱毛红军转战赣南呈现良好态势,受此影响,恢复闽西特委组织再次出现在中共福建省委的文件中。3月28日,在《中共福建省委关于闽西斗争工作大纲草案》中的“闽西斗争总路线”标题下,出现了“恢复特委的组织,指导闽西各县的工作。在斗争中扩大与巩固我们党的组织,深入我们党的宣传与政治影响,争取更大的群众于党的周围”等涉及闽西特委的相关文字。与此同时,邓子恢被任命为中共闽西特委书记,并被要求马上联系二进长汀的红四军前委,拟定下一步统一行动计划。
邓子恢主持恢复特委的工作很快收到成效。在1929年4月19日的《中共福建省委报告——闽西的形势与任务》“对闽西斗争前途的估量”部分中,将“闽西党的力量比较[有]基础,虽曾因失败而削弱,现在已经渐次回复,而且新区域亦有相当的发展。党在群众中的领导力量亦已渐渐增加”列为第三要点,且充满信心地断言“闽西一定有由日常斗争转变到武装斗争经历苏维埃政权的前途”。5月10日,中共福建省委为部署党的组织工作,还以专文形式致信闽西特委。这无疑是闽西特委已经结束蛰伏期,在“恢复”组织后正常开展工作的佐证。关于闽西特委的这次调整过程,时任闽西青年团特委书记曾志印象深刻:“在我们到闽西之前,已有中共闽西特委,但不很健全。我们去了以后,闽西革命的领导力量得到加强,正式成立了特委,邓子恢任特委书记,蔡协民任组织部部长,江华任秘书长,谭震林负责军事工作,张鼎丞负责政治工作……由于红四军的入闽,有力地促进了闽西革命斗争的发展。加上特委领导力量充实后,各项工作得到迅速发展。”
从1928年7月到1929年3月,闽西特委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经历了威名大振、后撤掩蔽和恢复重建的起伏,前半程是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由低潮到掀起土地革命艰难不易的缩影,后半程既得益于中共福建地方党组织为主动配合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所作出的正确决策,也得益于以邓子恢为代表的一批闽西共产党人全力以赴开展的有效工作。闽西特委的恢复和有效工作,是当时形势下加强中共福建地方党组织与朱毛红军联系的必要组织基础。
目 录
第一编 福建红色革命历史研究 001
朱毛红军与闽西特委的互动关系 俞歌春 003
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30年代前后闽西乡村
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 张太帅 015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福建中共武装番号的策略性演变 陈舒颜 030
第二编 闽西苏区党的建设研究 041
闽西革命根据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发源地 王建南 043
闽西革命根据地与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 黄鸿飞 054
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述论 卢美丹 081
古田会议开启中国共产党科学建党的历史征程 李新生 098
古田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的独特贡献 程福根 111
论古田会议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 陈再生 124
《才溪乡调查》与闽西苏区基层政权
建设中的群众动员 俞歌春 137
从《多余的话》看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道路的探索 涂慕喆 146
第三编 福建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157
古田会议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杨玉凤 159
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在微时代
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中的运用 陈晖涛 170
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李劲松 182
附 录 195
21世纪以来福建红色文化研究综述 张埔华 197
后 记 213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