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2012 年“全球 60% 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在距离海岸线 50 km 的范围内,居住着世界上 2/3 的人口,分布着 60% 以上的大城市” 1 。仅直接涉海经济产值就约占全球 GDP 的 20%。因此,当作为“海洋世纪”的 21 世纪来临之时,沿海地区日益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其空间规划和建设发展也成为当下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的热点领域。在我国,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海洋强国意识的建立,以海岸带为代表的沿海空间,更是成为时下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坚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关键区域与龙头前沿阵地。而其中,由填海造地区域、直接滨海岸线区域等组成的直接滨海空间部分,则是沿海地区整体建设发展重要的衔接区域和纽带位置,其空间规划设计方法与管控措施,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抓手和技术保障。
然而,这一直接滨海空间因其特殊的区位,不仅涵盖了陆上国土,还涉及潮间带、海洋国土等多种国土空间形式,更受限于复杂的海陆环境共同影响。面对这些独特而又丰富的自然条件,我国祖先早在公元前 306—前 220 年就在渤海、黄海之滨的碣石(秦皇岛附近)、转附(芝罘附近)、琅琊(古镇口附近)筑港。我国古代早的海塘建于东汉,西汉也有小规模的围海。几千年的开发,人们孜孜以求的始终是“海盐之利”与“海运之便”,这也使得我们传统上对这一区域的空间规划,多是站在“用”的视角之下。传统涉海各类空间规划(包括海洋系统、国土系统和城市规划系统等)大多是从功能使用的角度出发,为实现“可持续利用”目标而进行的保护、开发与建设。因此,其规划设计往往以工程技术、成本平衡、人口使用等为重要的依据,而没有充分重视这一区域复杂的自然资源条件与人类活动间的相互影响,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如生态、防灾等方面的负效应。这引起巨大社会争议的同时,还浪费了宝贵的空间资源和优势岸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