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2020中国随笔年选
0.00     定价 ¥ 59.80
湖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6093355
  • 作      者:
    朱航满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此书主编为花城出版社编选《中国随笔年选》几年来,一直倡导一种古朴又清明的文章气象。主编选了影视明星林青霞女士的随笔《走近张爱玲》,真是令人惊讶。我们难以相信这样一位文坛之外的人,能对张爱玲有这样奇妙的解读,让人感叹她是真的走近了这位民国才女。张诗洋的《一九四二年的北京大雪》是一篇立意巧妙之作,可见写作者对于史料的娴熟,对于历史人物把握的妥贴,其中写沈从文、写鲁迅、写徐志摩,以及他们笔下的那场雪,都是充满深情的。读过这篇文章,真难说那是一个贫瘠的年代。那个时代,有那样美的诗与文,有那样美好的人物与故事,不由得一时使人有些恍惚了起来。

  2020年的随笔选本,丰富丰盈,甚至可以说是灿烂!

l 2020花城年选系列10种,由徐敬亚、韩庆成、何建明、韩小蕙、谢有顺、洪治纲、卢翎、朱航满、江冰、向继东、王幅明、陈惠琼等诸多名家精心编选,为您的品质阅读择优助力。

l 这是一场中国文学年度盛宴,彰显着人文华夏气象万千。封面一改往年古典之风,凸显现代抽象之意味,色调高级,颇具新意。

l 2020年确实是非凡的一年,大之事莫过于新冠疫情。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上下一致,勠力同心,可以说是打赢了一场伟大的战役。我们每一个人在这场战役中,是亲历者,是参与者,还可以说是战斗者,每个人都留下了各自甚深的记忆。《2020中国随笔年选》自然不可忽略这一重大事件。




展开
作者简介

  朱航满,1979年生于陕西泾阳,先后就读于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史,写作随笔、书评、杂文等,发表文章一百余万字。出版随笔和评论集《书与画像》(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咀华小集》(新星出版社,2015)、《读抄》(花城出版社,2017)、《木桃集》(文汇出版社,2018)、《立春随笔》(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等。编选花城出版社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中国随笔年选》。


展开
内容介绍

  《2020中国随笔年选》是编选者精心遴选2020年度无数随笔佳作而成的亮丽成果。

  据主编自己的说法,编选花城的随笔年选成了他的一种兴趣和志趣,他每年都在努力尝试呈现一种不一样的随笔风景,今年的选本在今年非同一般年份里更显特别充盈,可说是色彩斑斓的!


展开
精彩书摘

辑一胸中犹有少年事_王鼎钧

人由童年到老年,总要经过几次蜕变,前期后期思想行为有段落。蜕,俗名知了皮,中药叫蝉蜕。这种蝉的幼虫在土壤里发育,周身包着一层半透明的硬壳,由出土到树上,不断地换壳慢慢长大。那些空壳和它的生活已经没有关联,文学家拿来比喻人生,西洋人另有说法,称之为“婴儿时代的鞋子” 。

人到老年,忽然想做少年时代做过的事情,我的建议是马上去做,不必考虑有用无用,做得好做不好,因为老人需要自得其乐。我少时受过一点唐诗宋词的训练,后来立志做白话作家,那点训练就成了我的蝉蜕,婴儿时代的鞋子,深锁在储藏室最底下的箱子里。终于有一天,我忽然又想去排列那七言八句,平平仄仄,好像少年的我回来陪伴老年的我。

在我把诗词当作“文学红尘”之后三十五年,我因为向中国大陆寻人而写出一首古风,题目是《寻杨书质先生不遇》。我在十八岁那年,由陕西流亡至辽宁,少不更事,如盲人瞎马,深得杨书质先生照顾。后来天翻地覆,两世为人,感念随年龄增长。三十五年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我写信给北京的侨办,请他们查访杨先生的下落,信末附了一首诗,希望侨办的官员知道我的迫切期待之情。

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胸中少年事,戎马一书生,秦月汉关路,白山黑水城。

冷齿论豪强,俯首启童蒙,刚胆能伏虎,傲骨不从龙。

处处风波涌,岁岁石榴红,烟尘迷踪迹,画图思音容。

鱼雁成何用,龟筮竟无灵,于今愿未了,但得再相逢。

侨办要我提供杨先生原籍的地址,或者全国解放时杨先生在哪个单位工作,我都不能,他们没有线索,也并未置之不理,感谢他们!把我的那首诗交给一家报纸,报纸把它当作投稿,登出来了。

这首诗虽然找人无功,却引起多位读者的反响,不用说,我受到很大的鼓励。我在寻找老同学陈培业的时候,也诉之于诗。

抗战后期我到大后方做流亡学生,陈培业是年纪最小的同学。我听说他历经土改、抗美援朝参军、转业教书和培训师资各阶段,几番风雨,到达晚晴。我心情激动,立马成诗:

翩翩最少年,闻鸡投笔起。出入祸福门,锻炼冰炭里。

北塞执干戈,南疆植桃李,情共青天老,心比明月洗。

大江推前浪,太仓散稊米,梦中执手问,同侪尚余几。

这首诗也感动了培业,找书法家写成立轴,挂在他的客厅里。

以上两首诗都是造句不拘平仄,韵脚同音字通押,虽托名古风,也没严格遵守古风的格律,不脱五四运动的自由思想。但是古人的这套玩艺儿,你跟他河东河西倒也罢了,若是你过了河,服了水土,你一定甘愿戴上他那个叫作“韵律”的镣铐,受他的艺术虐待。情难自禁,我也向律诗步步靠拢。2000年我七十三岁,西方称为千禧年,我沾染古诗词习气,为自己写了这么一首《千禧年自咏》:

匹夫因病闲,老境有回甘,爱憎皆无我,穷通各得缘。

千丝尘网破,一羽云霄宽。已了马牛愿,终成麟凤篇。

畏闻三字狱,喜说万言禅,偶以苍生念,篆烟付碧天。

诗后也有自注:麟凤篇,指我的回忆录。又,笔者平素爱读小说,称小说为万言禅。这首诗造句遵守平仄对仗,押韵就不管删、覃、先、寒的分别。四川老同学郭剑青有诗集赠我,我回七律谢他,其中有一联是:“才下眉头休还说,都归象外易亦难。”我说这两句平仄不调,但我抵死不肯修改。他高吟一遍,低声告诉我:“你这两句诗的确是鸡肋,弃之可惜。”彼此一笑而罢。

此间有很多人以诗词名家,我称他们为词人,表示和现代的诗人有别。我对他们说,律诗的清规戒律太多,填词时,一东的韵和二冬的韵可以在一首作品内通押,写律诗应该也可以。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杜甫的“蓬门今始为君开”,开头三个字都是平声,今人应该也可以。他们说大师可以,初学不可以。我的意见相反,对内行的要求从严,对现代一般“票友”的要求从宽,尤其对在异邦文化中生活的现代人,门户宽一点,门槛低一点,律诗的活路也多一点。

也许有关系,也许没关系,他后来开班授课,教青年人写诗填词,“初阶”的课程用中华新韵,也就是同音字差不多都可以通押,而且用今人的读音,不用古人的读音。也并不严格禁止一句诗内开头三个字或结尾三个字都是平声或者都是仄声。

从前词人还有一个好习惯,别人写一首诗给他看,他也马上回写一首给那人看,其实都是给大家看,叫作“和”,读去声。他回写的这一首,韵脚(句末押韵用的字)跟对方来诗用的字一样,叫作“步和”。我也免不了和别人一唱一和,这时我就一切循规蹈矩。手边尚存有和喻大翔教授元旦诗:

诗心未已壮心收,

汉水何尝西北流?

花信风中大世界,

燕巢泥里小春秋。

寸长尺短岂无用?

人百己千肯且休?

安得洛阳千幅纸,

敲声锻句说从头。

写诗的人容易结缘,我认识了军界退休的袁华民先生,他用骈体文旅美观感,寄托对西方社会的忧思,我也用骈体文试拟一文答之,算是另外一种唱和。文曰:

苍狗百变,红羊万劫,上医会诊,名厨合烹。赤子服虎狼之药,小鲜尽鼎鼐之味。四十寒暑,几番沧桑,智者千虑而围堵无功,英雄一掷而和解乃始。民贵君轻,东扶西倒,知易行难,南辕北辙,大梦其谁先觉?黄河尚待水清。则有躲尽危机,销残壮志,虽五百兴亡,心忧天下,而三千弱水,来饮一瓢,士之过江如鲫,橘已逾淮成枳。楚晋同材,莺出幽谷之木,薰莸一器,鬼瞰高明之家,天道忌盈,富岁子弟多懒,人心惟危,八方风雨示警。国有殷忧,民无大志,日之夕矣!天何言哉?今有袁公,天地立心,重教务本,明道尊人。倡以四六,闻岂无愧乎?从者八九,趋焉敢后耶?已作草偃,再为鼓应,学步难继赵都,试追大雅,效颦可希,东邻何伤西子。

袁华民先生的公子中平是国学大师张隆延教授的弟子,因此张教授看到了我的作品,他认为非学院出身的白话文作家也能四六仿古,不可多得,蒙他青眼相加,我得以经常出入张教授授课的玉洁庵,和他的一部分门生做了朋友。他出版文集,由我为他编写了一份年表,附在书中。

既然和写诗填词的人声气相通,我也难免有时写诗送人。我在抗战时期读过的那家流亡中学,最后一任校长侯朝宪先生,在山东家乡养老,我写了一首诗安慰他。为了表示恭敬,我写了一首七律,而且平仄韵脚都遵守“平水韵”的规定:

每展舆图望汉城,

天涯犹记读书声,

门墙九仞绕归燕,

桃李十年化落红。

大木成琴藏晓籁,

钢梁磨剑露长锋,

三千弟子江湖老,

常颂前贤励后生。

校长得诗大喜,四十年后,海外还有学生记得他。

诗人于归先生,中华版《当代名人录》有传,全文约七百字,摘要如下:

字还素,吉林人,民国十五年生。哈尔滨农业大学毕业,早年曾游学美日。来台后先后任中国文化研究所委员,“国立”历史博物馆美术委员会委员等,介绍现代艺术思想及美学之译述与评论。近年来筹组中日韩德法协会,译著有书道全集等八种,诗与评论单行本若干。

我记得当“现代画”传入台湾时,许多人因“看不懂”而自相惊扰。那是1960年代初期,台湾的社会还在闹“神经紧张”,而画家拒绝解释自己的画。有人对席德进说:“有人认为你们在为共产党铺路,你们还不说个明白?”席德进悍然回答:“我到法庭上再说。”我想,法官未必懂画。现代画先要使大家(包括法官在内)能接受,至少要使大多数人(包括法官在内)愿意了解。倘若平时不下功夫,临时突然上了法庭,又如何能说得明白?幸而有几位专家不辞辛劳、不避嫌疑,做现代艺术的辩护士,做那为现代艺术修桥铺路的工程师,于归先生正是其中一个。

于先生的艺术评论略嫌艰涩,对艺术殿堂门墙以外的人缺少感染力。虽然(名人录)以大半篇幅推举他“介绍现代艺术思想”,对他在诗和书法方面的成就一笔带过,但在台北文坛,他以诗人和书法家知名。


展开
目录

一溪清流

——序《2020中国随笔年选》|朱航满……

辑一

胸中犹有少年事|王鼎钧……

河流与文学|莫言……

辑二

围城的第五天,灯火可亲(外一篇)|舒飞廉……

致母亲|李修文……

无人可论江南事|小引……

辑三

希腊记|于坚……

海德堡艺术笔记|段炼……

西高泉秦墓发掘记

——我的点滴回忆和感想|李零……

复州记屑(外一篇)|孙郁……

辑四

花木丛中人常在|严锋……谦谦君子

——序曾孝濂画展“花花世界”|熊景明……

燕祥往矣不可再得|朱正……

秋月太迟春太早

——哭文瑜|荆歌……

辑五

春夜讲唐诗记|止庵……

苏轼与《赤壁赋》|张宗子……

空城计札记|李庆西……

把自己生下来多么艰难

——汉德克讲稿|李敬泽……

辑六

走近张爱玲|林青霞……

人物卷子:木心|胡竹峰……

抖落思想的尘埃

——《野草》本事考|阎晶明……

退后,远一点,再远一点!

——从沈从文的“天眼”到侯孝贤的长镜头|翟业军……

辑七

从麻雀山到樱草丘

——关于赫尔岑的随想|江弱水……003卡夫卡的两种解读|景凯旋……

布鲁克纳札记|周志文……

霍克尼:图像世界也许是可承受之轻|颜榴……

辑八

一九二四年的北京大雪|张诗洋……

吴宓和他的《世界文学史大纲》|吴学昭……

沈从文与故宫博物院|祝勇……

关于夏志清的博士论文及其他|季进……

辑九

爱书琐记|董桥……

八十年代阅读生活忆往|沈建中……

Wait and hope:未来总是美丽的

——杨苡先生、宁文兄和我|姚法臣……

《读库》百期话库事|刘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