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的人存在依赖共生问题却不自知!你或你身边的人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对爱人百般迁就,一直是他人眼中的“二十四孝好伴侣”;
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的生活,常常因为孩子不需要自己而失落;
经常对孩子或听父母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常常对爱人说或听爱人说:“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
永远都在关注别人的感受,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不开心;
经常在为朋友的事情操心,并因为被人依赖而感到安心和满足;
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别人都说你是个老好人或说你非常热心;
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希望通过他人找到自己的价值;
为了另一个人牺牲自己的事业、前途等,专注于照顾对方;
有家人卧病在床,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照顾他;
曾经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并且很难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
如果有以上经历,那么你或你身边的人或许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共生的问题,只有学会建立恰当的心理边界,你才能将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获得追求爱与幸福的能力!
●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找不到自我价值,习惯对亲友“过度关爱”的你;
将生活的价值附着在孩子身上,不断为孩子付出的你;
父母控制欲特别强的你;
付出型人格的你;
常常委屈自己,对恋人或朋友百般迁就的你;
在功能异常的原生家庭生活或长大的你;
在人生的每个关键时刻,习惯依赖他人的你。
● 百万册畅销书作家带你摆脱依赖,夺回自己的人生
30多年前,梅洛迪·贝蒂提出了令心理学界为之震惊的“依赖共生”概念,这一概念逐渐被心理学界与医学界接受,梅洛迪·贝蒂也终其一生研究依赖共生与摆脱依赖共生的方法。今天,贝蒂围绕着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境遇,揭示出“依赖共生”的形成与发展,并提供大量量表帮助读者自测与自助。贝蒂证明,依赖共生,依然是困扰新一代读者的心理问题之一。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曾为“依赖共生”的问题所困扰,阅读本书,你将学会如何为爱立界限,帮助自己更好地爱他人、爱自己。
● 湛庐文化出品。
● 30多年前,在畅销800多万册的《放手》(Codependent No More)一书中,梅洛迪·贝蒂率先提出了 “依赖共生”(Codependency)一词,之后这个问题逐渐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所谓依赖共生,指的是依赖他人对自己的依赖。这类人通常没有自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需要在照顾他人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经过30多年的研究,“依赖共生”概念提出者梅洛迪·贝蒂写出了全新的心理指南,在书中,贝蒂围绕着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境遇,揭示出“依赖共生”的形成与发展。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曾为“依赖共生”“依赖成瘾”的问题所困扰,阅读本书,你将学会如何为爱立界限,帮助自己更好地爱他人、爱自己。
●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处在依赖共生的关系中,直至形成假性亲密关系。如将自己的生活价值和梦想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对爱人百般迁就甚至百依百顺的“付出者”、对朋友的事情无比操心的善于照顾他人的人。在周围人看来,他们可能是更面面俱到的父母、二十四孝伴侣、更富有爱心和乐于助人的朋友,但实际上这只会害人害己。依赖共生者往往扮演了“殉道者”的角色,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满足那个“需要他”的人,但这其实既束缚了对方,也让自己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 如何摆脱假性亲密关系,建立良性亲密关系?梅洛迪·贝蒂告诉我们,重要的就是为爱设立界限,知道与他人,包括与亲密爱人,与父母子女之间保持怎样的距离,知道什么时候说好,什么时候说不。本书就是通过科学的量表和方法,教你如何为爱建立界限,夺回自己的人生。
如何使用这本书
为了写这本书,我重温了我多年前写的几本书:《放手》(Codependent No More)、《原来你不是我的依靠》(Beyond Codependency)、《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练习》(The Language of Letting Go)以及《给依赖者的十二步指南》(The Codependents’ Guide to the Twelve Steps)。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改变了许多。与过去相比,我几乎要认不出如今的自己了。
当我第一次写下“依赖共生” 这个词时,电脑的拼写检查总是报错。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词。最初,《放手》接连被20家出版社退稿,他们说:“这个概念很好,但‘依赖共生’太小众了,这部手稿不值得出版。”而最终,完全凭借口口相传,《放手》成了一本畅销书,它登上了畅销书榜单,至今仍然不断再版,长销不衰。它是我的内科医生的必读书目,也在很多学校的课程阅读清单中。治疗师把它推荐给患者,数以千计的人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家人和朋友。那些饱受自我忽视带来的痛苦、努力寻求解脱之法的人,都在读《放手》。依赖共生这一主题以及如何治疗依赖共生,触碰到了人们共有的一根神经。
将那种痛苦用一个词准确定义,那意义简直好比人类第一次发现了火。每个月,仍有成百上千的人开启旅程,点燃火种。
在《原来你不是我的依靠》中,我写道:
“这是一场应时而来的海啸,而我们身处其中。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也许会散去,但依赖共生的治疗绝非一时的潮流。我们踏上了这趟自我关怀和自我关爱的旅程,便绝不会停下脚步。”
果不其然。现在,“放手”“分离”“划定边界”“自我关爱”等概念已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渐渐融入了当下的文化之中。类似的观念曾经无人知晓,只在一小撮人群中被提及,现在也开始被广泛使用了。无论是咖啡店里还是电视上,关于它们的讨论几乎无处不在。最初,它们来自依赖共生的治疗活动,如今,数百万人都开始践行这样的生活。
我写了4本关于依赖共生的书,但4本书远远不够,这是以前的我万万没想到的。因此我又写下了这一本,以此澄清某些疑惑,讨论新获得的信息,探究依赖共生如何演变,提供新的方法,并回顾学到的一切。
这些年,我已经有了很多改变,但依然在依赖共生的泥淖中蹒跚而行。我依然有可能牵扯进他人的麻烦,受制于他人的问题,过度卷入、被动反应而不是主动采取正确的行动。我仍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忘记划定边界,逃避自己的情绪。有很多次,我必须猛踩刹车让自己停下来,才能重新记起应该关爱自己。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身陷流沙难以自拔,但我仍会时不时地回归原先的生存模式。这是昨日的重现。
然而,我不会称之为故态复萌。关心爱的人,在遭到背叛时感觉很受伤,为了爱人倾尽所有,或者想要掌控其他人的行为,以免他们自我毁灭或者伤害我们——做出这些事来并不意味着我们有病,它们都是很自然的反应。所谓依赖共生,就是正常的行为走向了极端,跨越了边界。
本书既可以作为学习如何关爱自己的入门读物,也可以帮助那些已经在这条路上有所进展的读者。尤其是对那些试图走出依赖共生低谷的人而言,本书提供了实际且有效的帮助。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关于划定边界、应对感受的方法,但并不想接受心理治疗,那这本书正是你所需要的。想要从本书中受益,你不必给自己贴上“依赖共生者” 的标签,也不必做出180°的转变。相反,只要学习一些特定的方法,就能更好地关爱自己。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小节。它的结构就像是购物中心的商品导览图,你首先要找出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然后就能看到接下来该怎么走了。
第一部分告诉你哪些行为是依赖共生的表现;
第二部分给出了依赖共生行为的替代选择;
第三部分可以帮你创建自己的情绪档案;
第四部分讲的是如何保持情绪健康;
第五部分则是一份问题解决指南,告诉你当某种特定的恶劣情境出现时应该怎样做。
在本书的结尾,你会找到寻求各种帮助的简便方法。但事实上,当读完本书后,我更希望你已经明白:生活本身会为你提供所需的一切。
你不会在书里找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清单,毕竟,我的工作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所谓自我关爱,就是要相信自己,不要按照其他人的规则生活。尽管这本书被归为心理自助类图书,但怎么做还是取决于你自己。
PART 1 如何摆脱依赖共生
01 学会为爱立界限,找回自己的人生 003
02 如何使用这本书 006
03 什么样的行为是依赖共生 010
04 如何改变依赖共生的习惯 013
05 丢掉耻辱的标签 016
PART 2 如何建立心理边界
06 自我关爱是一种不断演变的艺术 021
07 边界:明确人际间的界限 026
08 照管:聚焦于自身而非他人 042
09 成瘾:原谅并接纳自己的错误 055
10 沟通: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 071
11 掌控:从容对待或好或坏的日子 085
12 否认:接受生活的真相 092
13 依赖:爱他人而非需要他人 095
14 原生家庭:意识到家庭的消极制约作用 099
15 付出:平衡付出与收获 105
16 自我关爱:摆脱自我厌恶和低自我价值感 109
17 操纵:不做操纵者,也不做被操纵者 114
18 爱好:治愈内心的孩子 119
19 滋养:关心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122
20 痴迷:放弃不健康的执着 127
21 力量:承认自身的无力 130
22 帮助:找到朝向正面的逃生门 135
23 伤害:接受康复治疗的帮助 139
24 自由做自己:坦然感受各种情绪 142
25 抵抗:让事情自然地发生 145
26 亲密关系:对施暴者说不 149
27 臣服:相信生活、他人和自己 156
PART 3 测一测你的情绪健康状况
28 情绪健康测试 165
29 愤怒测试 172
30 恐惧测试 179
31 戏剧化与不幸成瘾测试 185
32 内疚测试 192
33 悲痛与失落测试 200
PART 4 如何摆脱坏情绪的影响
34 打开情绪的潘多拉魔盒 209
35 如何应对愤怒 217
36 如何应对恐惧 221
37 如何应对戏剧化或不幸成瘾 224
38 如何应对内疚 227
39 如何应对悲痛与失落 233
。。。。。。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