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苏东坡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巅峰,是中国历代文化人的典范和偶像。
北京城市学院荣宏君教授第三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倾情讲述
一代文豪——苏东坡的艺术与人生!
深度解析苏东坡传世书画的前世今生!
生动再现苏东坡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电视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类节目。开播以来创造了众多影响广泛的电视节目和话题人物,在社会上和广大观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千古风雅苏东坡》一书,极富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集学术、艺术、故事、鉴赏与考据于一体,使读者从艺术的角度感受苏东坡起伏跌宕的生命历程、从容超然的生活态度和高山仰止的艺术成就,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故在仕途上屡遭坎坷,历尽艰辛,但苏东坡始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正直进取,风趣风雅,慈悲旷达。在文化昌盛的宋代成为一代文化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成就位列宋四家之首,主张画作有情,要有精神寄托,反对形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确提出了士人画概念,为后世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
《千古风雅苏东坡》一书将苏东坡的人生际遇和历史联系起来,深刻反映了苏东坡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处世原则和精神境界。他超人的智慧才华、全面的艺术修养、坎坷的人生道路、超然的生活态度,对后代的文人及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人生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现代的文艺创作也是大有裨益。对于帮助我们把握自我、体悟人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是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荣宏君主讲《翰墨风雅苏东坡》文稿编辑而成。全书共分八章:黄州寒食、梅花知己、天下治平、新岁展庆、潇湘竹石、洞庭春色、枯木怪石和烟雨西湖。该书从书法绘画艺术的角度,带领读者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为读者详细讲述了苏东坡传世书画作品的创作年代、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深入挖掘和考证了这些传世书画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逸事趣闻和流传历史,并将苏东坡的人生际遇和历史联系起来,全面反映了苏东坡坎坷的人生道路、超然的生活态度、卓越的文艺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一章 黄州寒食
行书三俊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文坛全才。他是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词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他是社会活动家,他也是美食家,爱喝酒,爱品茶,他发明的美食东坡肉、东坡肘子至今依然是吃货的最爱。此外,他还是一位书画大家,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他最先倡导文人画,是宋代尚意书法的代表,在书画领域都留下了不朽的杰作。下面将从书画艺术的角度切入,走进和解读苏东坡的水墨艺术世界。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形式,它生长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已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纵观中国书法史,历朝历代,名家辈出,这些艺术大师们在真、草、隶、篆等字体上,都给后人留下了杰出的艺术作品。比如,在书法史上,曾产生过三件最为著名的行书作品,被大家公认为是“天下三大行书”。
第一名就是天下闻名的《兰亭集序》,又叫《临河序》,作者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一代书圣王羲之。《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文笔清新优美,书法写得更是精妙绝伦,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
大唐王朝雄视天下,以开阔的胸襟和霸悍的视野推动着社会演进,表现在书法艺术上,那就是创立了开阔恢弘又法度森严的楷书,又称唐楷。说到楷书,可能大家马上想到两个人—颜真卿和柳公权。这两位大书法家都擅长楷书,他们的书法被尊称为“颜筋柳骨”。颜真卿的楷书被称为颜体,他写的正楷端庄雄伟,庙堂气十足,作品有《勤礼碑》《多宝塔》《东方朔画赞》等等。颜真卿除了擅长楷书以外,他的行书作品也气势磅礴,别具面貌。比如下面要介绍的“天下三大行书”中位居第二名的《祭侄文稿》,就是这样一件杰作。
《祭侄文稿》从书写形式上来看,是一篇用行书创作的文稿,也就是一篇草稿。颜真卿在创作《祭侄文稿》的时候完全摆脱了书写法度和规则的约束,全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没有任何人为做作的笔划,作者在书写的时候已经到了心手两忘的境界。那么,《祭侄文稿》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书写的又是什么内容?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大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忠君爱国的颜真卿联络他的堂兄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颜氏一门先后有30多人为国捐躯,堂兄颜杲卿和他的小儿子颜季明也都被叛军残忍杀害。758年,颜真卿让人到河北寻访到了侄子颜季明的遗骨,面对国仇家恨,颜真卿悲愤交加,情不自已,边写边涂,一口气写成了这篇名垂千古的祭文——《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简称《祭侄文稿》。
三大行书的第三名就是由北宋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苏东坡所创作的《黄州寒食诗帖》,又称《寒食帖》。下面一起来欣赏这件字帖的第一­­部分: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苏东坡在诗中说,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了三个寒食节。每年都惋惜春天太短,大好春光没有办法挽留。今年开春以来,阴雨绵绵,连着下了两个月,天气像深秋一样寒冷萧瑟,让人心情低落,郁郁寡欢。刚刚盛开的娇艳的海棠花被雨水打落一地,紧接着就被地上的污泥摧残得一片狼藉。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用的是《庄子》里的一个典故,说是一个人把小船藏到山谷里,他以为藏得很好了,谁知道晚上来了一个力大无穷的人,把小船背走了。这个寓言故事是说世事无常,谁又能改变得了现实呢?就像一个患重病的少年,病虽然好了,但头发却全白了,人为的力量不能改变。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春天江水高涨,眼看着就要冲进屋里来了。居住的破房子却像一叶扁舟,孤独无助地在水里漂流。厨房里空无一物,只好在破灶烧着湿芦苇,将就着煮些青菜。日子过得混混沌沌,本来忘记了今天是什么日子了,当看到天上的乌鸦衔着纸钱飞过,才想起来今天就是寒食节。想舍身报效朝廷,皇宫大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给祖坟烧纸祭奠,家乡却又远在万里之外。哀叹自己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前途就像一团死灰一样不能复燃。
通读全诗,不难看出,诗中充满了苦涩苍凉的味道,东坡把在黄州生活的沮丧、失望以及落魄无助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四川眉县人,二十二岁考中进士,一直在朝廷做官,他为什么来到了偏僻的黄州?又是在什么背景下才写出如此凄凉哀婉的诗句呢?要了解这些情况,还要从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冤案,也是北宋时期最大的一个文字狱“乌台诗案”说起。
乌台诗案
1067年,二十岁的赵顼登基,他就是北宋历史上第六位皇帝宋神宗。神宗是少年天子,他登基之初,雄心勃勃,一心想做一个中兴皇帝,亲政以后,马上想到变法。他为什么要变法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宋朝的发展历史。当时北宋建国已经100多年,由于长期执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所以多年以来统治上就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比如朝廷任命大量的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臃肿超编;军费开支庞大,却无所作为,为了求得和平,每年还要送给西夏和辽国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国家就形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官员多不胜数,人浮于事,造成整个国家机构运转缓慢。这些繁重的财政支出,最终都要转嫁到最底层的老百姓身上。而当时,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再加上高利贷盘剥和繁重的苛捐杂税,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地方发生农民暴动。面对内忧外患,宋神宗认为要想富国强兵,必须实行变法,以扭转时局。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粉墨登场了。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也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志向远大,一心要变法图强,报效国家。宋神宗也急于变法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所以两个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从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富国强兵,比如变法条例中推广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和保甲法等条款。
总之,变法核心就是“理财”和“整军”,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这场变法一直延续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前后长达17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以欧阳修、苏东坡为代表的旧党,认为变法操之过急,极力反对王安石。苏东坡出身贤良方正科,所以他认为自己看到了问题,就应该知无不言,而且要言无不尽。他搜集了各方资料,在熙宁二年,给皇帝写下了万言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书》。这个万言书全面驳斥新法,否定王安石变革。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法颁布操之过急,调研不够。
二、新法条例设置不合理,施行更不够慎重。比如青苗法,为了发展农业,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本来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可是在地方执行的过程中却完全变了样,地方官员强行摊派,从中渔利,中饱私囊,最后弄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三、王安石用人唯亲不唯贤。为了迅速推行新法,王安石大力排除异己,在用人上,只要你口头上支持新法,不管才能和品行,一律重用。苏东坡在这里所说的“亲”不是指有血缘关系,他说的是那些投其所好、为升官而专门讨好亲近王安石的人。
苏东坡的万言书不但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还彻底和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撕破了脸。随后他开始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彻底离开了中央。在地方当官,让苏东坡更加了解了新法在推行中的种种弊端,所以他经常写诗议论、讽刺新政。新党把苏东坡看作己方政治利益集团最大的敌人,他们也在不断搜集网罗苏东坡的罪证,想置他于死地。元丰二年,苏东坡被任命为湖州知州,他按惯例给宋神宗上了一个谢表,谢表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苏东坡《湖州谢上表》
苏东坡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迂腐不识时务,难以和新进之人共同进步;皇上体察我年老也不会多生事端,或许能够保全一方百姓,所以才让臣到湖州任职。这本来是一个例行公事的谢表,可是却被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诬陷苏东坡是有意讽刺朝廷,否定熙宁新政,接着又从他的诗集中找出一些诗句,一起上报给朝廷。在这些人的唆使下,宋神宗雷霆大怒,下令逮捕苏东坡,把他从湖州抓回汴京,关在御史台。汉朝的时候,御史台栽种了许多柏树,柏树上住着很多乌鸦,所以御史台又叫乌台,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宋代。苏东坡因诗获罪,在乌台关押了一百多天,后人就把这个冤案叫作“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最终的处理结果是,革去苏东坡现任官职,下放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又强调了一点,就是“不得签书公事”。
“乌台诗案”是北宋官场上最大的一场文字狱。苏东坡少年得志,一直以来都是顺风顺水,没想到人到中年,在仕途上却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四十五岁的苏东坡来到黄州,虽然头上还有一个团练副使的官帽,实际上就是一个犯官,甚至是一个三无人员。为什么说他是三无呢?因为他一无实权,二无工资,三无自由—由地方官监视居住,不得擅自离开黄州。
苏东坡被贬黄州,遭受了人生道路上毁灭性的打击。当时的黄州还是欠发达地区,偏僻荒凉,苏东坡以犯官之身来到黄州,举目无亲,他蜗居在一个叫做定惠院的寺庙里,闭门不出,埋头睡觉,心情跌落到了冰点。那一段时间,他曾给一位叫李端叔的好友去信,叙述自己的生活状况。苏东坡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东坡《答李端叔书》
李端叔本名叫李之仪,他比苏东坡小一岁,也是进士出身,这个人是东坡的粉丝,一向敬佩仰慕苏东坡。李之仪也是词人,知名度并不太高,但他有一首《卜算子》却非常有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元佑八年,苏东坡到河北定州任知州,李之仪终于找到机会和自己的偶像在定州共同工作一段时间。后来李之仪得罪奸相蔡京,被治罪。
被贬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第一个低谷期。元丰五年(1082年),这是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了,这一年的雨水特别多,断断续续下了两个月,苏东坡想到自己的前途就像这天气一样,阴沉灰暗,看不到尽头,于是研墨铺纸,提笔写下了这篇铭心绝品《寒食帖》。
浴火重生
《寒食帖》流传到今天已经有九百多年了,回望它的传承历史,这其中充满了曲折和传奇。那么《寒食帖》究竟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件国宝的流传历史。
苏东坡的政治生涯非常坎坷,他人生中有十几年基本上就是在贬谪流放中度过的。元丰七年四月(1084年),苏东坡被改任汝州团练副使,正式结束了五年的黄州贬居生活。据说他离开的时候非常匆忙,慌乱之中《寒食帖》诗稿被落在黄州。后来被一个当差的差役发现,他没有声张,就偷偷地藏了起来。有一年,河南永安县令张浩回四川老家,路过黄州,他有幸看到了《寒食帖》。这张浩非常仰慕苏东坡,看到了他的亲笔手稿,如获至宝,据说他花费了好几百两银子才把《寒食帖》收藏到手。张浩是四川崇州江原人,原籍山西,早在魏晋时期祖上迁往四川定居。张家来到四川后,也一直保持着耕读传家的祖训,数百年来是晴耕雨读,到了张浩的父亲张公裕这一代终于开花结果,于宋仁宗皇祐年间考中进士。张公裕为人宽厚,他与朝中的大臣李公择十分友好,两个人经常走动,年幼的张浩也经常跟随在父亲身边。李公择有一个外甥,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书法大家黄庭坚。黄庭坚自幼丧父,所以很小的时候就跟随舅舅李公择读书,就这样,少年张浩和黄庭坚就在李府相识了,两个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黄庭坚拜师苏东坡,和名士晁补之、秦观、张耒成为了著名的苏门四学士。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张浩因为母亲去世,正在四川老家丁忧守孝。恰巧这个时侯,黄庭坚来到四川眉州的青神县探望姑母。眉州和江原是临县,距离不远,所以张浩听到消息后,就带着《寒食帖》诗稿来看望老朋友。见到好友突然来访,这真是他乡遇故知,黄庭坚喜出望外,尤其是又看到恩师苏东坡的诗稿,他更是激动不已。当时苏东坡正贬谪在海南岛儋州,黄庭坚也因为“乌台诗案”的牵连,备受朝廷打压,官职也是一贬再贬。当他读到《寒食帖》的诗句,才知道苏东坡在黄州受尽了磨难,他感同身受。想到老师正在万里之遥的儋州,生死未卜,当时苏东坡已经六十五岁,黄庭坚也早已经年过半百,这一生两个人可能再也不能谋面了,心中感慨良多,挥笔为《寒食帖》写下一段跋语: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认为,苏东坡的这首《寒食诗》风格像李白,甚至有李白达不到的地方。书法则秉承了唐朝颜真卿、五代杨凝式和北宋李建中的笔法,假如让东坡重新写一遍,也不可能再达到这种水平了。
得到黄庭坚的题跋,这件《寒食帖》是锦上添花,堪称双璧同辉。从此张浩更是把这件书法珍藏在张氏善颂堂内,当做张氏家族的传家宝秘不示人,后来就传到张浩的侄孙张縯手中。张縯详细考证了张浩收藏《寒食帖》的前后过程,也题写了一个长跋:
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尝谒山谷於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皆跋其后,此诗其一也。老仙文高笔妙,粲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於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卢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后。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
—三晋张縯季长甫懿文堂书
张縯还在帖上加盖了两枚印章,“懿文堂图书”和“埋轮之后”,“懿文堂”是张縯的堂号,这个很好理解,那么“埋轮之后”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埋轮”说的是发生在东汉顺帝汉安元年的一个著名典故。
据《后汉书·张纲传》记载,东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冀专权,朝政非常腐败。 汉安元年(142年),选派张纲等八名大臣巡视全国,监察吏治,这些大臣都是有名望的大儒贤士,很多担任过重要官职,只有张纲的年纪最小,官职也最低。其他人接到命令都启程了,只有张纲把车轮埋在洛阳郊外,说什么也不走,张纲说最大的贪官奸臣就在朝廷当中,不需要再到地方去检查了。随后,他列出了梁冀的十五条罪状,揭露他的罪恶,整个朝廷都被震动了。后人就把“埋轮”看作是不畏权贵、敢于直言正谏的一个典故。
在《寒食帖》上,还盖有“容斋清玩”和“容斋”葫芦肖形印两枚。“容斋”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的号,这说明在南宋的时候《寒食帖》曾经被洪迈收藏。洪迈是江西人,南宋翰林院学士,著名的文学家。他花费四十年心血写成的《容斋随笔》,是一部集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体小说。这本书考证严谨,资料丰富,被后世公认为是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1127年,南宋灭亡,《寒食帖》辗转进了元朝皇宫,被元文宗图帖睦尔收藏。元文宗自幼生长在内地,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他提倡尊孔,是元朝皇帝中为数不多的有作为有建树的帝王。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在元大都北京创建奎章阁,搜集整理儒家经典著作,设置书画博士,任命大画家柯九思担任鉴书博士,负责收藏整理历代珍贵书画典籍,还编修了著名的《经世大典》。《寒食帖》在天历年间被收进了皇宫,元文宗就在帖的右上角钤盖了“天历之宝”的皇家收藏印章。从南宋灭亡到天历年间已有50年,那么《寒食帖》在这一段时间是如何流传的?它又是如何进入元内府的呢?《寒食帖》上钤盖的两枚印章“张氏珍玩”和“北燕张氏家藏”将给后人解读这段历史。
下面这件作品名字叫《张好好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唯一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在民国期间被大收藏家张伯驹重金收藏,后来又无偿捐给了国家。这幅书法上也盖有“张氏珍玩”和“北燕张氏家藏”这两枚印章,据张伯驹考证,这两枚印章的主人就是元朝的收藏大家张金界奴。张金界奴是北京宛平人,他的父亲叫张九思,在元朝官居光禄大夫,是一个从二品的高级官员。元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就是经他的特别推荐,被元政府征召做官,所以赵孟頫就自称是张氏门生。张九思是书画收藏大家,喜欢搜集典藏历代书画,比如张伯驹珍藏的另外一幅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也曾经是他的藏品。
张金界奴这个名有些奇怪,因为在元朝,蒙古人或者色目人起名字的时候,名字的最后往往添加一个奴字。可是张九思和他的夫人都是汉族,那为什么给儿子却起了个蒙古人的名字呢?因为元朝时期,很多汉族人自幼学习蒙古语,就起了蒙古名字,这个现象延续了好多年。张九思去世后,藏品被张金界奴继承。元文宗非常赏识张金界奴,在筹建奎章阁的时候,就钦点他为都主管主事,官居正二品,主要负责奎章阁的营造建设工作。从天历二年二月开始,前后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建成奎章阁。元文宗对工程非常满意,赏赐了很多东西给张金界奴,张金界奴也为了向朝廷表达忠心,特意献出家藏的唐朝虞世南摹写的《兰亭序》,并在卷尾题写“臣张金界奴上进”,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上《兰亭序》版本中著名的“张金界奴本”。《寒食帖》上虽然没有张的题跋,但从加盖的两枚印章推断,这墨宝就应该是张金界奴进献给元文宗图帖睦尔的。
1368年,元朝灭亡,《寒食帖》进了明朝的皇宫,所以帖上加盖了典礼纪察司印半印。后来该卷书法又赏赐给了大臣韩世能、韩逢禧父子,韩世能是明代的大收藏家,对《寒食帖》非常珍爱,他还专门让门生、书画家董其昌鉴赏题跋。董其昌鉴赏过很多苏东坡的真迹,但是他认为《寒食帖》艺术水准最高,所以就写下来这一段跋语: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
—董其昌
序 ——周笃文
第一章 黄州寒食
行书三俊
乌台诗案
浴火重生
第二章 梅花知己
暗香疏影
梅花断魂
傲骨长存
第三章 天下治平
乡心万里
忧乐天下
治平无恙
第四章 新岁展庆
君子同行
人来得书
须臾万古
第五章 潇湘竹石
人间遗墨
高呼与可
清风千载
第六章 洞庭春色
诗酒年华
酒中真意
二赋长春
第七章 枯木怪石
自有丘壑
木石前盟
抱朴守真
第八章 烟雨西湖
颍水清流
西子烟云
满林烟月
苏轼存世法书绘画一览
参考文献
后 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
——黄庭坚
梦泽云边放钓舟,坡仙墨妙事无俦。
天花坠处何人会,但现春风绕树头。
——启功
苏东坡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最有天才的最伟大的作家。他为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文不加点,倚马可待。每一首诗词,好像都是一气呵成,一气流转。他们写的时候,笔不停挥,欲住不能;我们读的时候,也是欲停不能,宛如高山滑雪,必须一气到底,中间决无停留的可能。这一种气或者气势,洋溢充沛在他们诗词之中,霈然不可抗御。
——季羡林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问的凤毛麟角,不可数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