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阿尔法拉比集)/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0.00     定价 ¥ 54.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7556218
  • 作      者:
    作者:法拉比|总主编:程志敏|译者:程志敏//王建鲁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伊斯兰哲学家阿尔法拉比被他的同胞称为“第二导师”(second teacher),而“第yi导师”在阿拉伯人那里就是希腊人亚里士多德。
2. 在阿尔法拉比的传世作品中,大部分著作都与亚里士多德相关,甚至就是对后者著作的评注。
3. 本书主要收录了阿尔法拉比一些篇幅相对较小的逻辑学著作,主要内容是解读亚里士多德的书。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 法拉比(Abu Nasr al-Fārābī)是公元10世纪著名的医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音乐学家,并且是中世纪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法拉比的哲学思想和音乐理论对以后阿拉伯哲学家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知识大全》、《论灵魂》、《论理智》、《哲学入门必读》、《美德城居民阶层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等等。
译者 程志敏,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史、古典政治哲学和古希腊政治思想等。迄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著作20余部(包括专著、译著和编著),主要有《宫墙之门——柏拉图政治哲学发凡》、《历史中的修辞》、《古典正义论》、《西方哲学批判》等。主编“古希腊礼法研究”、“阿尔法拉比集”等丛书数种。
译者 王建鲁,1985年生,哲学博士。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逻辑思想史与比较逻辑。专著有《〈名理探〉与〈辩证法大全注疏〉比较研究》,该书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合译《穆勒著作集》,在国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主要收录了阿尔法拉比一些篇幅相对较小的逻辑学著作,主要内容是解读亚里士多德的书。不过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阿尔法拉比的解读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解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或者由于时过境迁我们不太熟悉他的路数,而更大的可能是阿尔法拉比故意如此漫无边际地解读,从而把自己的一些东西深深地隐藏在颇为繁琐、复杂甚至全然不相关的解读中,《问学录》(Book of Letter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问学录》虽说是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解读,但似乎跟《形而上学》没有什么联系,zui多只是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可能包含的语言哲学有所阐释。但阿尔法拉比在一连串十分枯燥的论述中,逐渐引到对修辞的讨论,引导到哲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讨论上,他注疏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目的就由此显露出来了。
展开
精彩书摘
修 辞 书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评注


以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修辞是一种三段论技艺,其目的在于用所有十种范畴来说服。听众脑中作为说服的结果所发生的东西,就是这些修辞行为的最终目标。
说服是一种意见。一般而言,意见就是相信某物存在或不存在;我们所相信的东西与事物本身可能有区别。
在还没有获得相互联系的两个东西中其中一个真实确定性的时候,它就是一个研究对象。如果一种东西还是一种研究对象,那么它的真就是未知的。如果意见不是相信能够证明为非真这一真理的信念,而是相信那种无法证明为非真的东西的信念,那么,意见就不是意见,而是确定性,就可以说在命名它时犯了错误。在相信上也一样,对于肯定或否定命题而言,要么必定为真,要么必定非真。同意关乎的是那种除了自身外无法成为他者的东西。而那就是科学。
在修辞技艺中,说服与论证技艺中的教导相似。它与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相类似。听众对说话人的注意,他的坚持的意愿,他对听闻的反思,所有这些都与学习相似。Alqanā‘a [满意]一词的含义已经转换来表示这种“对某物满意”的涵义,就如同它的一个部分或一个不充足的部分,即便有可能获得它的更多内容。事实上,当人们面对自己的事务和生计时,已经满足于相互相信他们自己正在论说的东西,并且引证相互的说法,到了把这种东西称为“科学”的地步。
意见和确信都有这样的含义,即它们都是一种观点。拥有一种观点就是相信某物是或不是。观点是意见和确信两者的属,而后两者又是观点的种。人们所论述的并借以表达自己观点的论题,要么是必然的,要么是可能的。对于必然的东西而言,有些是绝对必然,另一些则是在某个时代必然,而在那些时代之前,它们有可能存在,也有可能不存在。我们用“偶然事件”(contingent)来归类这些东西。确信只存在于必然命题当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必然命题存在有不同类型的确信。因此,既存在绝对确定的东西,也存在某个特定时刻才确定而后又不确定的东西。可能命题中绝对不可能有确信。我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关于可能的知识,是一种非确信的可能。我的意思仅仅是说,如果某物未来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确定地知道它究竟存在或者不存在。因此,我们关于某物可能存在的信念,就绝对不可能是确信。
一般来说,说服和意见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必然存在物以及可能存在物。“可能”一词首先有两种涵义:第一种指不知道的东西,其涵义必然暗示着要研究应该研究的东西。第二种涵义指未来会存在的几种情况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无知还没有强加给研究对象的两个反对面——即适当与真——只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可能事物,而不是外在于我们的概念。意见所必需的可能,不是外在于灵魂而存在的事物的可能;而是那种仅仅(可能)来自于我们自身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相信的与那种存在或不存在的东西是否一致。因为那种东西与从外界进入灵魂的东西不可分割,意见就变得好像在它与科学相关的方面存在着无知:我们的信念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因为它依赖于从外界碰巧进入灵魂的东西。在那种情况下,它就像一种科学。我们在其中相信自己灵魂中的东西与灵魂之外的事物相一致——我们本来并不确信这一点,就像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信念与存在物是否相一致一样。这关系到来自于我们自身的必然和可能的事物的存在。它同样是在某种方式上由可能性构成,比如我们说:“扎伊德正站着”。既然他正站着,那么这段时间内就是必然的;然而此前却是可能的,因为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纯粹必然性不受任何可能性的损害,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不可能对之既有意见,又有确定性。但必然性却要受可能性的损害,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可能对之既有意见,又有确定性。实际上,这个人既对当前的存在具有确定性,又对其将来的存在拥有意见。我们之所以无知,原因就在于我们从我们自身构造了关于纯粹必然性的意见;至于说被某物损害了的必然性,如果当前存在,那么,这种意见就来自于我们自身,如果它将来才存在,那就来自于它本身,这是因为它们的可能存在以及可能不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意见和信念。
意见可以很强,也可以很弱。它可以让人感觉不到对立,也可以让人感觉到要么由自己单独得出的要么在与别人谈论时得出的对立。对立越少,意见越强,对立越多,意见越弱。人们对于对立的感知无法削弱说服。
人们在与他人交流时会加强说服,或者通过彻底的省察或其判断为更有用的宽恕(原谅)取消说服。如果他从最低等级的说服中受益,就会止步不前。如果他发现最低等级的说服无法达成所需,就会彻底省察并加强它。如果他发现能从中更有助益地取消掉某种东西,那么就会反对它,因为他明白说服的力量。
说服——即便我们从中找到了更具断定性的东西——也要有反对的对象,无论大小,无论显隐。从正在相信与讨论中的人身上消失的反对意见,也会从正在讨论的事物中隐去。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观点会遭遇数个反对意见,它们的作用在于引导他并使其注意其观点中的错误——要么部分,要么全部——以及其所相信事物的真。如果他没有意识到这些对立,那么要么是因为粗心大意,耽于思虑;要么是因为他为生活必需所误,无法通查这些对立;要么是因为太过专心于专一研究,从而忽视了它的对立;要么限于理智能力,这或者由于还很年轻,或者由于自然禀赋不足。他用来理解那种通常用三段论来理解的东西之自然禀赋,要么在一定程度上很有限,要么仅仅局限于某一类东西上。如果他要试图超越那种局限——要么在每一种事物上,要么在某一类事物上——那么他的力量就会变弱。因为研究以前的事物,其力量就会由于耗竭而变弱。
如果他已经开始考虑这一点,并且全力以赴省察过它,那么他可能已经找出了其对立面,找出了事物依靠体力发生的方式。当一个人省察某物,并且对它有了一种看法,还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探求那种看法,都没有看到那种观点的对立,也没有看到其对立的真,因为与其观点相对的东西已经从他的视界中隐去,那么,他就已经根据自己的能力证明了那个观点的真。
对立也可以从事物本身中隐去——对于事物的原因与状态而言——就像一个人如果从打算要观察和检测的东西中拿掉了对立面,他就遭遇到一种障碍,这一障碍阻止他去观察和检测它们,这要么是因为那些东西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距离,要么因为其他障碍。例如,我们研究动物解剖学,就需要观察动物的几种内部器官,但这不可能做到,要么因为没有设备,要么因为律法不允许我们那样做。
有时,对立很模糊,一个人要察觉到它们,就需要从他不具有的另一种技艺中借来另外的力量;或者说,全称命题中的错误是如此微妙,而它的对立又是如此之少。如果一个人无法察觉一个观点的对立,但知道这种对立面仅仅是从自己的视界中隐去了而已,那么,他必定会怀疑那个观点,而且一定不会完全相信它。
人们很难知道一个模糊对立会从哪个方向钻出来,不知道究竟是从他这里,还是从事物本身之中。而且一个人远不会怀疑自己的信念,因为他相信自己的观点,尤其当他长期追求自己所相信的东西之后,都还没有看到对立出现。
最确定的意见由人之间的关系断定,而不是关系本身。最确定的意见是人们殚精竭虑研究之后仍未碰到其对立或已经摧毁了其对立的意见。他的信念变得绝对没有任何对立,尤其是他并不怀疑自己在那方面的想法的话。
古人正是以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在思辨方面的观点。他们会去找恰当的三段论,而后用它来达成一个观点。然后他们就会继续追问那种观点,找出其对立,拿它与对立比较。如果他们没有找到任何对立面,或者说找到了能够摧毁和驳斥的对立面,那么,他们就会采纳那个观点,并认为它就是真的。这适用于每一个特定人物的观点。
对可靠的意见(solid opinions)的研究更多地通过辨证方法而非修辞方法来进行;然而,这并不保证可靠意见能与事物的真一致
…………
展开
目录
中译本编者导言(程志敏)/1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19
问学录/81
哲学的兴起(残篇)/110
《修辞书》英译者导言/115
修辞书/131

亚里士多德《前分析篇》短注

英译者前言/169
英译者导言/170
阿布·纳撒尔·阿尔法拉比论三段论/208
附录一 阿尔法拉比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贡献/279
附录二 《亚里士多德〈前分析篇〉短注》术语对照表/29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