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社会、机制和文化
上篇 社会论
第一章 社会生活中的契约关系
一、人的社会关系与契约
二、语言与契约方式的演变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
四、社会协调中的契约关系
五、契约方式的社会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 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一、社会系统中的被动和主动效应
二、创造: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
三、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
四、产业改造和创造
第三章 解放、探索和实践
一、实践基础上的思想解放
二、理论探索的特点和方向
三、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
第四章 社会意识的社会功能
一、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
二、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
三、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
四、社会意识的创新功能
第五章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
一、非模仿者总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具体特色有品格高下之别
三、要不断强化特色升格意识
第六章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
一、人的物质需求实际上的有限性
二、对人类物质需求的两种限制
三、与物质需求不同的精神需求
第七章 社会发展中的道德精神要求
一、社会转型与精神困惑
二、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
三、虚拟上帝不如诚信为人
四、诚信的结果是双贏
五、英雄必须尊重
第八章 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哲学社会科学
一、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三、作为精神文明的哲学社会科学
四、哲学是文明活的灵魂与核心
第九章 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
一、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作用
二、当代杜会话语体系建设意识的觉醒
三、历史性和世界性:话语体系发展的趋势
四、话语体系建设的主体性层面
五、话语体系建设的公共性层面
六、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
中篇 机制氾
第十章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
一、社会机体或社会有机体
二、社会有机体的总体性和历史性
三、社会有机体的內部和谐与外部和谐
四、构建和谐发展的中国社会
第十一章 全方位根本性解决社会矛盾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人力和金融资源
三、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与法治
四、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五、完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六、思想上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七、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第十二章 为什么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
一、社会生活:人与人的相互作用
二、人与人相互砥砺与自我超越
三、社会矛盾揭露和解决的方式
四、人与社会同发展
第十三章 从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关系
一、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利益机制
二、利益驱动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三、利益关系调整与改革、发展、稳定
四、发展、稳定、和谐:利益的驱动与协调
五、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
第十四章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和“动力机制”的內涵
二、系统动态关系由三维到四维的过渡
三、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关系
四、中国社会运行中的三个动力机制
第十五章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
一、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申的方向引导
二、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全面探索
三、当代中国发展方向的科学转向
四、注重社会稳定的价值取向
五、社会和谐方向的确立与进展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理论与方向引导
第十六章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
一、中国实践:改革、发展、稳定、和谐
二、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相互关系
三、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机制
四、人是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根本
第十七章 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
一、“机制”的基本內涵
二、机制与制度、体制、规律、方法
三、社会机制的特点
四、社会运行机制优化的途径
下篇文化论
第十八章 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
一、认知价值取向:从唯古崇古到锐意创新
二、经济价值取向:从均平思想到共同富裕
三、道德价值取向:泛道德主义危机和道德重建
四、成就价值取向:从官本位到多元化
五、家族价值取向:家族精神的继承和改造
第十九章 文化观从狭义向广义的转变
一、名牌的生成是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
二、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
三、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
四、转向现代的大文化观
五、大文化观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十章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
一、与小文化观念不同的大文化观念
二、大文化观念下的理解和行为
三、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向
四、文化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