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与当代世界论丛:以小搏大 越美巴黎谈判(1968~1973)》:
有研究证明,约翰逊政府搞逐步升级战略的目的,是要改变对手的意志,这就需要在军事打击过程中不时试探北越的意图。另一方面,维持美国国内舆论和盟国政府对于轰炸的支持和容忍是实施逐步升级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又需要使升级尽可能带有合理的外观,制造北越咎由自取的假象。这两个因素的确导致了1968年以前约翰逊政府进行多次和谈试探,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国统治集团内部一场又一场的关于侵越政策何去何从的大争吵,一连串的争吵不但是后来权势集团共识破裂的开始,而且迫使约翰逊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祭起“和谈”的破旗。
本来,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吵一直是约翰逊政府侵越政策带来的沉疴痼疾。最为激烈的争吵高潮,在1965年就出现过三次。随着战争升级、失败加重,争吵一次比一次激烈。1966年初的争吵,其激烈程度又较前三次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次争吵的规模更大,卷入的人数更多,范围更广。一些通常不大公开讲话的议员也站了出来。执政的民主党党内一些有影响的头面人物,或者是第一次出来同约翰逊总统唱反调,或者是比过去更激烈地对约翰逊总统进行攻击。华盛顿的大批军政要员,上百名国会议员,许多在野政客和退伍将军,以及华尔街的谋臣策士,几乎倾巢而出,唇枪舌剑,乱成一团。无怪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富布赖特说,这次争吵的激烈程度,为侵朝战争甚至第二次大战中所未见。
这场大争吵的中心是,恢复还是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和进一步扩大战争,还是采取“固守”战略这两个问题上。反对约翰逊政府进一步扩大战争的一派人认为这样做风险太大,担心继续升级就“势必”“导向同中国交战”。他们认为“整个事情的中心”是对付中国的问题,“向中国挑衅是危险的”,而同中国作战更是“一场大灾难”。在朝鲜战争中吃尽苦头的李奇微等人,纷纷出来现身说法,竭力要求避免重犯错误。这派人还担心美国过深地陷在南越一隅之地,会“打乱美国政策的平衡”,使美国无力应付亚非拉广大地区的革命运动,在国内外更加孤立。他们认为,美国“不应当装得无所不能”,否则就会使美国“总战略地位”遭到削弱。因此,他们主张利用现有兵力在南越稳住阵脚,通过“和谈”,利用联合国等其他手段,求得有利于美国的解决。
为了缓和并平息统治集团内部一派人的批评和争吵,约翰逊极尽威胁、拉拢之能事。他一面同两党头面人物“私下讨论”并派人解释,力图停止这场辩论,一面连续发表公开讲话,作出欢迎辩论的姿态,并掩饰这次争吵的严重性质,硬说“没有什么很大的意见分歧”。实际上,他是寸步不让,坚持要把扩大侵越战争的政策推行下去。但是,对那些唱反调的势力,他也不能不有所顾忌。
在上述情势下,从1965年5月到1967年8月,约翰逊政府搞了几次为时短暂的停炸,以显示美国的“诚意”。其间,无论是在国际上大张旗鼓地发动“和平攻势”还是与北越进行秘密接触,华盛顿都向北越提出预期其无法接受的条件,以便摆出一副合情合理的姿态。正如一名白宫顾问后来评论说,约翰逊当时根本不想谈判。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