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60后作家访谈录
0.00     定价 ¥ 69.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6198407
  • 作      者:
    作者:周新民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60后”作家访谈录》涉及20位作家,分列四个专辑,这四个专辑的名称,实际上已经是他对“60后”作家群总体特征的理论概括,即:这个群体是先锋文学实验的“激荡与回响”;他们的创作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他们热衷于“地方性知识的探询”,具有现代性视野中的传统性,如此等等。虽然这些不是这个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作家群体的全部精神特征,但至少是它*主要也是*重要的一些创作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新民教授用访谈的方法,在对“60后”作家的研究中,做了一件承前启后、探幽发微、总集其成的工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周新民,湖北浠水人,1972年出生,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博士后”证书。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文学评论一百余篇,出版著作两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社科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曾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湖北省文艺论文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十余种科研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60后”作家访谈录》采取对话批评的方式对中国“60后”作家进行深度访谈,从不同层面深入揭示了“60后”作家作为一个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复杂面貌,有力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60后”作家访谈录》:
  周新民:我了解到,你是出生在乡村,有哪些因素推动你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东西:我似乎有点写作天赋。小学时,常写顺口溜或者山歌,被老师选抄到墙报上。读高中时,作文偶尔得到语文老师表扬。看完电影写影评,放进县城电影院的投稿箱,署名“田代琳”的影评被印贴在电影院的橱窗里,还得到电影院奖的4张电影票,这是我的第一笔稿费。于是,我到图书馆借小说来读,读着读着,就有了做作家的冲动,想把自己遇到的不平写出来。但那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一个念想。
  后来考上河池师专中文专业,遇到韦启良和李果河老师,他们本身在写,也竭力鼓励学生们写。看到老师不停地拿稿费,手痒心急,开始悄悄写作,参加学校的“新笛文学社”,听作家老师讲课,参加征文活动。继而,诗歌获奖一次,散文获奖一次,信心爆棚。半夜三更起来写小说,幻想像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喻杉那样一夜成名。稿件一放进邮筒,脑海里就出现画面,想象这篇稿件如何历尽千山万水,到达编辑手里,又如何被编辑赏识,同意发表。十天半月,稿件没发,被退回来了。于是,又改投第二家,还是没发。休息一段时间,找找原因,再写第二篇。那时不敢投太高级的杂志,只投地市级或省级公开发行刊物。内刊发了许多,公开刊物只发表过一首小诗,在《河池日报》副刊上,获8元稿费。领稿费时,柜台里的阿姨问,你的文章发表了?我自豪地点头。她说不简单呀。那年我18岁。
  现在回想,促使我走上文学道路的恐怕有如下五个原因:一是过早地了解了人间百态,乡村的生活是叙事的,张家长李家短,我七八岁时就知道了,他们的故事像今天报纸上的连载小说,每天都有新情节,而且还出人意料。这些生活中的故事,一点也不比书上的故事逊色,黄色的尤甚。二是我有满腔的悲愤和委屈,这和家庭成分不好有关,读书时常被同学欺负,有了文字组装能力后,就想把委屈写出来。三是母亲勤劳、善良,她非常辛苦,却一直供我读书,我无以报答,总想用笔来写写她,写她的辛苦和艰难。四是被作家这个神圣职业所吸引,那时的作家深受读者爱戴,他们可以为民请命,为民代言,还可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像鲁迅,以笔为刀。五是欣逢文学最好时代,有老师们的鼓励,有编辑们认真的退稿信,还有远远超出工资的稿费回报。
  周新民:你的处女作是发表在《广西文学》1986年第8期的《龙滩的孩子们》。后来又发表了《孤头山》《醉山》《稀客》《秋天的瓦钵》《回家》《祖先》《地喘气》等小说。我注意到这个时期的创作,你都是用本名“田代琳”发表的。从1992年开始,你用笔名“东西”发表作品。我把你用本名发表作品的时段定位为创作起步时期。你曾说“这个时期没有目标,没有定法”。你能回忆一下这个时期你尝试了哪些方法吗?
  东西:读大专的时候,常到图书馆翻看最新文学杂志。当时中国文坛被扯得最多的就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家是贾平凹、韩少功、阿城、何立伟等。他们所写的乡村与我的家乡相似,一草一木被他们雕刻,乡村的风俗被他们详细描述。越看越有亲切感,特别是平凹先生的《腊月·正月》,仿佛就在写我的村庄,里面人物姓氏与我的村庄人物姓氏巧妙地部分吻合,我就想原来我身边也有文学资源,原来越土的越有价值。当时,作家们写乡土题材就像今天的“80后”写城市题材一样时髦,这大大提振了我写作的信心。虽然,我没有写过类似于“寻根文学”的作品,但我曾经在日记上,笨拙地记录过乡村的生活,甚至记录过一只鸡如何从我面前走过。后来,阅读了先锋小说,莫言的、马原的、余华的、苏童的、格非的、吕新的……由此上溯,阅读了卡夫卡、罗布·格里耶、克洛德·西蒙、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加缪、萨特……那时被罗布·格里耶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震晕,羡慕嫉妒恨,觉得这样的小说才叫小说,由此迷恋先锋小说或者新小说,渴望写出主题深刻、细节精巧、语言独特的作品。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辑 先锋的激荡与回响
东西:永远的先锋
许春樵:先锋小说艺术的迷恋者
艾伟:探询人性的深度
王跃文:向人性深处开掘
李少君:我与自然相得益彰
陈先发:在语言的苍穹之下
安琪:燃烧的诗歌与人生
路也:“郊区”激情之旅

第二辑 历史与现实的交响
邱华栋:当代都市文学圣手
马竹:寻找唯美与温暖的叙述
王开林:谛听历史的心音
韩永明:紧贴大地的飞翔
葛水平:一切都在真实的起点上
姚鄂梅:回望八十年代

第三辑 地方性知识的探询
欧阳黔森:描绘多姿多彩的贵州
马步升:潜心书写陇东“文学”地理志
叶舟:大敦煌之鹰
晓苏:寻找有意思的小说

第四辑 回望传统
盛琼:东方神韵与哲理思考的探求
郭文斌:“安详诗学”
附录 “60后”作家访谈录发表篇目情况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