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发现童年的秘密/孙云晓教育研究前沿书系
0.00     定价 ¥ 36.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3944827
  • 作      者:
    作者:孙云晓
  • 出 版 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童年只有一次,教育不能重来!

警惕“童年恐慌”

珍视童年的独特价值

做童年的发现者与捍卫者

展开
作者简介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自1972年起从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至今。1995年以来,他先后主持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向孩子学习、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系列调查等多项课题研究。尤其是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关于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孙云晓主要教育作品:《夏令营中的较量》、《习惯决定孩子一生》、《用心教养————孙云晓与中外心理学名家对话》、《孩子,别慌》、《好好做父亲》、《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孙云晓教育作品集》(8卷)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孙云晓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如:“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应试教育必然导致教育荒废”、“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孙云晓教育前沿书系》中的一本,作者立足于自身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教育经验,对社会上屡见不鲜的各种失败的教育案例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分析,结合国际上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指出童年之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以及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进而号召广大父母、教师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警惕“童年恐慌”现象的出现,捍卫孩子的童年,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评

  他那些闪耀着理性光芒和充满爱心的教育宣言,对我国家庭教育和父母理念,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著名作家毕淑敏

  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云晓的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儿童世界。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儿童立场、孩子的世界,又让多少家庭、多少儿童、多少课堂生机盎然。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国家督学李希贵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孩子,你为什么要自杀

  儿童是希望之花,而自杀是绝望最极端的表现,怎会属于儿童?然而,这些生命如花儿般绽放的未成年人,却屡屡选择放弃生命。究竟是什么魔力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如此果决?

  一生命“黑洞”哪里来

  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常常把孩子视为希望所在,对孩子倍加珍爱。所以,联合国颁布了《儿童权利公约》,我国则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把18岁以下的人称为儿童或未成年人,赋予他们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然而,这些生命如花儿般绽放的未成年人,为什么屡屡选择放弃生命?

  (一)刀刀见血的质疑

  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介绍,2010年11月28日,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一位领导表示:“从1月1日到11月27日止,全国中小学生自杀数让我感到非常痛心。这个数字是73起,其中福建人数最多,有19起;四川居第二,有9起;安徽、上海、广西、陕西等地也发生了多起。”2012年春季开学在即,上海市发布《2011年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专报》:2011年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死亡13人,比2010年增加5人。

  73不是一个大数字,可是对于73个家庭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数字,是一个足以让几代人心碎的黑色数字。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而言,这是刀刀见血的质疑,更是最为刻骨铭心的警示。毫无疑问,这“73”只是冰山一角,又有多少幼小的生命悄悄地离去?

  (二)五分之一的中学生考虑过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7年公布过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该调查从2004年开始启动,涉及全国13个省、市约1.5万名学生,其中女生数量略高于男生,平均年龄为16.3岁。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为5.7%、女生为7.4%)为自杀做过计划。

  该项目负责老师说:“我们发现,这个初步的统计结果比我们在2002年所做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有明显的增加,显示出一个增长的趋势。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都比原来的结果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据专家分析指出,学习压力过大、早恋等都会导致中学生考虑以自杀来终结生命。“北京市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显示:初二、初三年级的女生有过自杀想法的占22.9%,明显高于其他年级。”

  竟然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五分之一啊,这是一个多么高的比例!

  哪个孩子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哪个孩子不依恋亲情?究竟是什么魔力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如此果决?我突然想到了黑洞。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天体,所有的物理定律遇到黑洞都会失效。

  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1873—1916)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巴德·惠勒命名为“黑洞”。

  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黑洞的质量极其巨大,而体积却十分微小,它产生的引力场极为强劲,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在进入到黑洞的一个事件视界(临界点)内后,便再也无法逃脱,甚至目前已知的传播速度最快的光(电磁波)也逃逸不出。

  那么,对于自杀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黑洞”是什么?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程平源,他在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中,撰写了《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一文。在这篇调查报告中,他主要是从先前调查、访谈的有限个案以及报刊网络报道中的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探寻中国教育体制与日益增加的中小学生自杀人数之间的关系。

  这篇报告搜集到的2013年全年中小学生自杀案例共计79例。其中报道了自杀原因的有57例,报道了疑似原因的有8例,没有报道自杀原因的有14例;没有遗书的有52例,留有遗书的有27例。在留有遗书的27例之中,有4例遗书未公布,14例部分公布,9例完全公布。

  (三)中小学生自杀多数是“压力主导型自杀”

  关于自杀的研究分析

  我们来看程副教授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

  1.样本总体情况

  (1男女生比例

  从搜集到的2013年的案例来看,男生自杀的比例大于女生,占所有案例的54%。即使将未报道性别的9个案例都视为女生,男生的自杀人数仍高于女生。

  (2)年龄段和年级统计

  尽管媒体报道的自杀案例有些只给出大致的年龄,或者只有大致的年级,但比照年龄和年级,能够发现,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自杀率开始攀升。青春期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如果将10—12岁界定为青春期前期,13—16岁为青春期中期,17—20岁为青春期晚期,那么自杀多发于青春期中期,大致对应于初中阶段。父母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青春期的敏感、脆弱和自尊引起的冲动,进而引导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顺利成长。

  2.统计数据发现

  (1)自杀意愿

  在搜集到的79个自杀案例中,留有遗书的共27例,根据公布的遗书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留有遗书的中小学生对生命和亲情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仅有1例感到生无可恋,决然要死。

  大多数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具有突发性,是当时压力下的瞬间意志力崩溃或一时冲动(如,“我死给你看”),有的自杀源于长期的压力(如,“之前我一度达到崩溃边缘,这次我再也忍不下去了”、“太累了”、“很累了”等)。在长期的压力之下,死亡成了一个解决方案:自己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去“一个没有疼痛的世界”,父母因此“才能轻松些”。

  (2)自杀起因

  统计结果表明,学习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因素。在8例报道了疑似原因的案例中,仅有3例是由于家庭矛盾所致,其中有1例亦是由学习引发,故此8个案例中有6例都与学习压力有关。在有明确自杀起因的57例中,只有14例与学习压力无关。也就是说,无论是明确原因还是疑似原因,都有75%的案例与学习压力相关。可见,学习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最重要的起因。

  (3)自杀的时间段

  不同月份自杀案例数的曲线图显示,中小学生上半年的自杀率高于下半年,其中4月至6月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高峰期。

  涂尔干曾研究发现,夏季是自杀高峰期,从1月到6月自杀率逐渐升高。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季节固然是一个影响因素,但学期学业的影响更为关键。统计表明,暑假期间有2例自杀与假期补课相关。63%的自杀案例发生在下半学期,即2月中旬到7月初这段时间。下半学期学业压力和升学压力都比上半学期大,上半学期共发生8起毕业生(六年级、初三、高三)自杀案例,下半学期共发生21起毕业生自杀案例。另外,“开学日自杀”共有3例,其中2例发生在下半学期,1例发生在上半学期。

  (4)自杀地点和方式

  36.5%的自杀案例发生在学生家中或所在的小区,30%发生在学校。58%的自杀方式为跳楼,20%为服毒。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小学生自杀

  程平源副教授将中小学生的自杀成因分为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相约自杀四个主要类别,并且认为学业的影响更为关键。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包括我,都把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学业压力,认为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严重误导是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相约自杀最核心的诱发因素。这样的分析自然有许多依据。可是,在同样巨大的压力之下,为什么多数孩子得以平安度过?或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没有被发现。程平源副教授总结说:

  我们在研究中小学生自杀案例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自杀并不是轻率之举,负气自杀与相约自杀在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并不占多数。更多的自杀是“压力主导型自杀”,而这类自杀的主要原因是意志力被耗尽而失控。

  (四)意志力像肌肉一样,过度使用就会疲劳

  鲍迈斯特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了意志力。他发现,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过度使用就会疲劳,长期锻炼就会增强。当意志力都耗费在了办公室,家庭就会遭殃。当人们在工作上用完了所有的意志力,其他方面就会很脆弱。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考试季节,学生的意志力消耗过大,各种好习惯都被抛弃了。……在考试季节,他们的脾气也变坏了,更容易动怒或沮丧。他们也许会说,那段时间之所以脾气大是因为考试压力大,大家普遍以为那些情绪是压力引起的。然而,压力真正在做的是损耗意志力,而这会减弱情绪控制能力。”

  意志损耗理论为我们解释中小学生自杀提供了一个路径。根据意志力损耗的原因,我们把中小学生“压力主导型自杀”分为两类:一为崩溃之死,即由于学习压力自我耗损,导致突发自杀或者蓄谋自杀;二为羞辱之死,即在他人的言语暴力和身体暴力下自我耗损到一个极致,以致自杀。由学业压力导致的自杀基本上属于崩溃之死,很多师生冲突导致的自杀案例则基本上属于羞辱之死。这两类自杀案例占我们搜集到的2013年所有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92.7%。

  谁能责备那些在高度压力下失控的孩子脆弱或没有责任感呢?当意志力在压力下损耗殆尽,谁能夸口自己的控制力?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依存于人的身体。鲍迈斯特以妇女在每月特殊时期的情绪波动和糖尿病病人的失控为例,指出:保持情绪稳定要多摄入葡萄糖,吃健康食品,并且要多休息。剥夺睡眠会损害葡萄糖的加工,这会立即导致自控力下降。睡眠不足对身体和心理有着多种多样的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背后隐藏的是自制力及其相关活动能力(比如决策)的减弱。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严重剥夺孩子的睡眠时间,很多中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导致各项身体素质弱化,引发心理脆弱,失控频繁。名目繁多的考试,意味着意志力要花费在成绩和效能上,学生被按成绩分为三六九等,升学压力巨大。当所有的意志力都消耗在生产分数的重复学习上,很多人丧失了生存下去的意志。疲累的身体想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不可能的,中小学生承受的超负荷作业量和严重的睡眠不足,往往会引发某种程度的心理崩溃。

  学生自身来自学业的压力,老师作为评价者和监督者给学生施加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造成的压力,这三重压力都在减弱着中小学生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已经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失控危机。

  那么,什么是意志力?意志力是怎么形成的?

  说到意志力,几乎都是正面的评价,比如百度的解释:“意志力可被视为一种能量,根据这种能量的大小,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薄弱的,还是强大的;是发展良好的,还是存在障碍的。这样,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似乎是说,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就一定会走向成功。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一个学生决心考全班甚至全校第一,无论他如何顽强不屈,谁能保证他志在必得?换一种思路来看,考全班甚至全校第一又有什么重要价值呢?

  我们在做中小学生学习与人格发展的研究中发现,明确学习动机至关重要。最好的学习动机是认知需要,即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是一个人学习好最稳定也是最强大的内在动机。最坏的学习动机是竞争需要,即学习是为了超过别人或不被别人超过,这样的动机最容易使人焦虑不安。由此可见,意志力是有方向的,是有价值选择与判断的。可悲的是,有些孩子的价值观是扭曲的;更可悲的是,有些孩子的价值观扭曲是父母和老师误导的结果。

  为什么法律规定18岁以下是未成年人?因为他们虽然个子高大,心智却未必成熟,需要父母作为监护人给予指导帮助。无论面对多么激烈的竞争,无论面对多么卑鄙的羞辱或者残酷的打击,如果孩子坚信有父母全身心的关爱与支持,坚信自己有强大的潜能和美好的未来,他就不会垮掉,更不可能自杀。

  儿童是最有希望但又最为脆弱、最需要保护和帮助的群体。去看一看那些自杀的孩子,哪一个没有强大的潜能和美好的未来?可是,他们看不到,他们不相信。他们死于绝望!

展开
目录

  引言儿童乃成人之父\1

  第一章孩子,你为什么要自杀7

  儿童是希望之花,而自杀是绝望最极端的表现,怎会属于儿童?然而,这些生命如花儿般绽放的未成年人,却屡屡选择放弃生命。究竟是什么魔力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如此果决?

  一生命“黑洞”哪里来\8

  二没有爱的孩子难以生存\16

  三家庭崩溃的最大受害者是未成年人\39

  第二章警惕“童年恐慌”51

  “童年恐慌”是我独创的一个概念,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说句心里话,我并不想做出这样的创新,但是,现实让我无法逃避。

  一真爱的种子就是真爱的教育\52

  二“童年恐慌”——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58

  三“童年恐慌”的原因分析\68

  四功利主义的成功观滋生“童年恐慌”\73

  第三章捍卫童年就要捍卫儿童的权利77

  捍卫童年绝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而是一种神圣而艰巨的责任。捍卫童年的本质含义就是要捍卫未成年人的四项基本权利,即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一儿童工作者应当带头成为未成年人权利的维护者\78

  二权利意识是不可缺少的成长意识\86

  三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激发兴趣和培养习惯\102

  第四章爱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107

  儿童的悲剧往往裹着关爱的外衣,即使打死孩子或者逼死孩子,又有哪个父母不说自己是为了孩子好?这并非谎言,而是愚昧的真话。因为面对一个拥有做人权利的孩子,没有理解和尊重,爱就可能成为一种伤害。

  一不可让孩子畏惧父母\108

  二父母是预防孩子“童年恐慌”的主力\113

  三精神的创伤为何难以愈合\120

  四儿童教育需要包容精神\124

  第五章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131

  没有任何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样需要学习,因为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信息化时代,这是一个孩子的优势越来越大于父母的时代,如果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将可能失去教育孩子的资格。

  一辣蒜头:成长的激情很迷人\132

  二按照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136

  三教子要有平常心\139

  四让儿童获得幸福是儿童教育的根本目标\143

  第六章没有自由就没有童年149

  成年人往往太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一贯正确,以为自己比孩子高明,其实,儿童是真正的巨人,是具有惊人潜能的创造者。使儿童发挥惊人潜能的关键在于自由,因为只有自由才能让儿童获得充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一“玩童”才是健康儿童\150

  二“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158

  三给孩子们自由\163

  四陪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168

  五媒介时代能否拥有快乐的童年\172

  第七章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177

  只有尊重生命,才能承认和理解生命的差异性,从而在教育中考虑每个儿童自身的心理特点、知识经验和个性追求,使教育适应儿童的需求;才能接纳和珍视生命的多样性,进而宽容儿童的创造、“叛逆”和不完美,为儿童营造自由、宽广的发展空间。

  一体育是关乎个人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178

  二珍爱生命高于一切\183

  三尊重生命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189

  四突围:新生命教育的八大课程\201

  第八章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215

  我们几乎天天见到儿童,我们自己也是从儿童时代成长起来的,可是,我们了解儿童吗?儿童为什么总是迷恋玩耍?儿童为什么有那么多疑问?儿童为什么不爱写作业?……事实上,儿童可能是我们最熟悉又最陌生的人。

  儿童教育的种种失误,都与对儿童缺乏真正了解相关。所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一童年的发现者与捍卫者\216

  二做智慧父母才能成就孩子的梦想\218

  三教育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222

  四儿童健康成长呼唤因性施教\226

  第九章现代教育需要科学的儿童观237

  “儿童观是人观的缩影,对儿童的认识就是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对儿童的看法反映着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个体个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认识。”在此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儿童教育史,就是儿童观的演变史,因为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观。

  一八个教育怪现象的背后凸显儿童观的扭曲\238

  二儿童观的演变过程\248

  三现代教育需要树立什么样的儿童观\257

  后记\26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