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人格模式心理学/会心不远书系
0.00     定价 ¥ 4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9659558
  • 作      者:
    作者:陈公
  • 出 版 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公,学者,全息心学首创者,出版有《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种心理智慧》《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个心理热点》《城市在倾听》《一花一世界》《一茶一如来》《会心不远》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自然世界,万物有机存在,彼此包容,和解共生,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法则。
  了解、顺应并且尊重这些规律和法则。是智者成功之道。
  《人格模式心理学》植根于东方哲学,兼并吸收西方心理学各种人格描述要义,上部系统介绍了“三元四相位人格模式”的形成与理论,下部细化呈现了人格与四大模块之间的组合与运用方法,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学理论创新之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上部
  问道而生·人格模式
  人格心理
  〖1〗一、人格
  〖1〗人格定义
  模板人有三大属性:生物属性(身体物质)、物理属性(哲学规律)、自然属性(社会道德)。三大属性与身、心、灵集于一身同时作用的规律一样,体现在人的个性与品格上。
  人格,既单指个体个性、生物习性、遗传特性以及所形成的独特品格、统合品类、稳定品质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生存环境中自我表现与自我发展的总和,也可以用于由同一品类个体组成的群体性人格描述。
  个体人格及习性在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双重浸染下形成习得模板,后在观察、仿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三元四相位系统人格模式。
  个体的个性与群体的共性和而不同,群体的共性与个体的个性和而大同。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同中有异,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变化统一。
  人格论述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
  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同时,在心理学上,还将人格定义为: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人格模式
  个体人格由认知、情感、情绪、身体四大模块联动,与四大模块中的八大定义对应,检索照见出十六种人格的特征反应模式,并在一显一隐的动态的混合交融中,显示出六十四种人格模式的驱动变化,形成一体二能三元四相位系统人格模式。
  二、人格的形成基础
  〖1〗我们在自我中植入些什么?
  许多人要么接受了外来个体或群体意念而被动催眠,进入角色与关系的自我同化;要么自我导入或者植入意念、自我催眠,从而达到需要与价值的自我认同。但是,只有将人格模式的修正与提升在向心力(经营永恒)与离心力(求新求变)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自我状态时的时刻观察与修正体验成为融入群体时的模板与经验。
  所有不良关系的开始,都是源于角色的扭曲。种种角色的设置与维持、维护,同时需要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任何单向合理化的角色自我认同最终也应该发展为社会、他人认同,这样才能形成角色同一性,才能形成角色与关系的完美统一。只有双向认同的角色与关系才能形成双向合理化的良性循环。
  人的成长,最终会形成两大区域:心理舒适区与心理黑洞区。
  植入爱(阳性的心理舒适区):儿时,父母对我们爱的肯定会加深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心灵归属的安全感。
  爱是观察中的尊重,也是感受中的倾听。善于观察,反观自照内心真实的声音;用心倾听,感受体悟他人话语背后的心声,真正懂得后付出的爱,正是对方的需要。
  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出彼此对应而又心心相印的魅力反应。爱能让人谦卑,总是能够在彼此出现困难时善加引导,使之回到合作的大道上来,向上向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而爱的另一面是恨,对爱的威胁不是来自恨,而是来自对恨的否认。活着,是因为心里有爱。绝望的人不会苟活。
  植入恨(阴性的心理黑洞区):儿时,父母对我们恨的否定会阻止正在成长的孩子学会正视和容忍他自身的恨的情感。被忽略、被边缘化、被抛弃会加深我们对自我价值的不满足感和心灵归属的不安全感。
  成人后,伴侣间若否定、逃避彼此间的恨意,也会对彼此关系造成破坏。恨,表达比不表达的好,没有意识到的恨或扭曲性表达出来的恨意,所造成的误解和危害更大。
  有一种看似平和的“阳光夫妻”,外在行为堪称楷模,但彼此情绪向内攻击所付出的是精神与健康的代价,或表达为躯体疾病,或是更残酷点,由他们的孩子承担,表现出各种症状,为他们的表面和谐付出代价。
  我们爱哪一个人,以及用什么方式去爱,是早期我们在原生家庭经验的再现,或父母之间相处关系的再现。对外在人、事、物的态度,也是映射了内在的记忆与经验,再投射出去的结果。对他人的态度,也反映出自己需求是不是被满足后的态度。
  没有矛盾,就不会有人类的爱。阴阳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我们对自己永远相爱、永不憎恨的梦想必须放弃,要明白、明了对方与自己永远是在阴阳矛盾当中求同存异、一体二面而又相对独立的命运组合体,婚姻是战略性、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如果我们能更加有意识地表达“恨”(一种情绪和自我感受),也许我们就能爱得更深。就像父母如果能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敌意,会爱得更好一样。没有敌意和侵犯,就不知道爱,因为敌意和侵犯至少告诉我们,如何在爱中避免伤害到对方。
  彼此伤害,不是不爱,而是爱得不够耐心,爱得不够用心。
  任何没有安全保障的爱,都会使得角色的身份认同与关系的安全联结出现障碍,都会让人压抑不安从而逃避,甚至想方设法抽离。
  ……
展开
目录
自序 / 001
上部问道而生·人格模式 / 00
人格心理 / 00
人格模式 / 0
认知模块 / 0
情感模块 / 0
情绪模块 / 0
身体模块 /
下部术不离道·人格组合 /
模块组合 /
人格组合 /
六十四化合 /
大道自然 /
化合规律 /
有相无住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