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做男孩还是做男人
作为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一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既绚丽而又充满困惑的时期,既包含着无穷的乐趣,也充满了艰巨的挑战。在18岁这个由男孩向男人过渡的后青春阶段,男孩既会经历生理上的变化,也会体会到心理上的变化。
◆18岁,生理上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过渡
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生长的快速阶段。此时男孩的身高和体重增长迅速,身体机能和素质得到增强,脑机能发展显著,生殖器官由稚嫩逐渐发育成熟,身体上会明显出现以长胡须、喉结突出、体格高大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性征,同时还伴随有遗精现象的出现,会产生性欲,并具有了生育能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男人。伴随着这些生理上的变化,男孩的形态、情感、智力和认知能力也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其作为男子汉的阳刚之美逐渐得到体现。18岁的男孩已经通过这些身体变化,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男人,一个可以像父亲一样强壮的男人,再也不会以“小男孩”来自称了。
◆18岁,男孩心理上认定自己已经是男人了
虽然18岁的男孩在生理上日渐成熟,但在心理上却仍然青涩、冲动,对自我的认识与别人对他的认识的理解往往存在偏差。表现尤其明显的是,对父母的话不再言听计从。许多父母会发现,自己原本听话的儿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听话了,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要他往东时,他偏偏往西。这些叛逆的男孩不但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交流,甚至会整天不想回家,做事也显得相对任性得多,完全不像是有理智的成年人所为。
而男孩则会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很多事情都能够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但父母从早到晚地唠唠叨叨,这不行、那不好,完全把自己当成不懂事的小孩子“看管”,真是让人讨厌得不得了!
男孩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青春期是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男孩的生理和心理都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变化;同时身心发展矛盾、个性发展任务、性意识和性心理间的发展冲突等等,都带给男孩很大的压力。这一时期,也是他们心理的“断乳期”,伴随着成人感的产生,他们的独立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使得他们渴望自己被作为大人来看待,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的认可。但如果这时面对心理已经产生变化的孩子,没有做好足够思想准备的父母还是一如既往地采取之前的用在现在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不去主动做好和孩子的接触和沟通,压力之下,神经紧绷的男孩就会因为自己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逆反心理。长时间下去,不但影响亲子关系的亲密和谐,还会使得男孩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让他在不成熟的男孩之路上再走十几年。
18岁,做男孩还是做男人?做一个独立思考和行动的决策者,还是做一个父母意见的执行者?这是每个18岁男孩都在考虑的事情。18岁,让自己的孩子做男孩还是做男人?让他做一个事事唯命是从的乖孩子,还是做一个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男子汉?这也是每个父母都应该花点时间去思考的问题。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自己18岁的儿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浑然不觉,只是觉得他们变得叛逆了,要加强管教,那么不管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仅仅依靠暴力和强权来压制男孩的叛逆之举。因为那些不愿意去了解男孩心理变化和深层次需求的家长,永远也无法进入男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更无法对那个世界的发展变化带来预想的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男孩的后青春期既是人生最美丽的“花季”,更是恼人的“雨季”,其中既有男孩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美好憧憬(我已经是大人了),更有说不清的各种烦恼和困惑(爸妈觉得我还个孩子)。想要将这些烦恼变成美好的成长回忆,还需要男孩和家长一起努力。
互相看不顺眼,处处和父母对着干
许多家长都会发现,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庭教育似乎变得越来越让人身心疲惫,甚至让人有些透不过气来。造成这种感受的绝大部分原因是男孩变得不那么听话了、不好“管”了,以前那个爱围着爸爸妈妈转、对爸爸妈妈的话言听计从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无论什么事都自作主张、什么事都跟家长对着干的大男孩。家长让他这样,他偏那样,让他做的他不做,不让他做的他偏要做。甚至只要是家长提出来的意见和看法,他就一定会加以反驳,不管这件事实际上是如何的;就算不反驳,他也不会按照家长说的做,轻则阳奉阴违、口是心非,重则直接无视、毫无悔意。
钱伟妈妈就对这种情况深有感受。
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钱伟自己出去理发,回来的时候,吓了妈妈一大跳。
“钱伟,你怎么理了这样的发型?还怎么去上学?”妈妈对这种左边留着一半长发、右边却剃成板寸的发型深深地表示了不满意。
“我这样的发型怎么了?总比你那种一百年不变的马尾辫好看!”钱伟撇撇嘴,也对妈妈的审美观表示了不屑。
“赶紧去理发店把头发都给我剃短了,正常点!”妈妈命令道。
“我不去,我干吗要听你的?!”钱伟听到妈妈这样的语气,心里也窝着火,径自朝卧室走去。
“反了你了,是吗?”妈妈见状,抓住钱伟的衣袖,强行将他往大门外推。
“放开我!”钱伟使劲一甩手,比他矮一头的妈妈差点摔倒了。
“你!”妈妈气得说不出话来,憋得满脸通红,但心里却冰凉冰凉的:钱伟以前根本不会对我这么凶的,他为什么变成这样了?
是啊,也许每一位家里有18岁男孩的家长都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惊呼: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呢?就像是一只闭着眼睛走路的刺猬一样,看谁都不顺眼,尤其是对待自己的父母,还没开口就先冒出来一肚子的怨气。
钱伟的一句“我干吗要听你的”道出了无数这个年龄的男孩的一致观念,这是他们经历了前青春期“脱胎换骨”般变化后,处于后青春期的典型心理特征,那就是强调“我”的存在和权利,想展现出自己的“成熟”,同时淡化“你们”的权力,希望能与父母平等对话。他们不再对父母唯命是从,并常常做出一些与父母的期望相反的行为,以此来彰显自我。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彼得罗夫斯基将这种思维变化称为“由听话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的过渡”。
18岁的男孩在心理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家长们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男孩18岁之前的状态上,一句“反了你了”也道出了父母的想法,那就是:不管你几岁了,你都是孩子,都得听家长的。家长总想要用自己的观念和经验来左右孩子的行为和决定,一旦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意愿,他们的心里就会很不舒服,就会陷入抱怨之中:“我在外面千辛万苦地努力工作,回到家还要操持孩子的饮食起居、辅导他的学习,一切不都是为了他好吗?可是孩子也太没良心了,不仅不听我的,居然还敢顶嘴,简直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导致了家长和孩子双方在面对同一件事情(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时,产生了明显的认知上的偏差,由此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对方也产生了抵触心理,也就是让家长有了“孩子处处和我对着干”的感受,这直接导致亲子间冲突日渐增多,家里常常充满“火药”味。这种孩子和父母之间相互“瞧不顺眼”、对着干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逆反心理”。
那么具体来说,男孩为什么会看父母不顺眼,这般逆反呢?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对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不合理要求的反抗
这是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随着男孩的自主意识的增强,这种“反抗”能力会越来越强,因为他们具备了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至少是自认为已经具备了),也具备了与父母抗衡的智力和体力。或许他们早在青春期伊始就对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不合理的要求产生过质疑,只是从前没有能力去反抗,所以只好选择了顺从而已。如今,过往种种涌上心头,父母的形象在男孩心中发生了扭曲,若是家长提出了令他觉得“你们才是错的”的命令,他自然会将自己对家长的不满不加控制地宣泄出来,顺便还要把自己觉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合理的要求反馈给父母,以获得认同。
◆对父母个人式作风的反抗
当父母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总是压制他的时候,他就会竭力想要从父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平等待遇。家长教训他的声音大,他就要用更大的声音来加以反驳;家长对他竖起眉毛,他就要对家长怒目而视;家长气急之下打了他一个巴掌,他就一定要拿出“再敢打我,我会打十拳还回去”的气势来……总而言之,就是不能对家长的“暴行”服软。因此,一旦父母做出了他觉得是不尊重他的举动,男孩就会立马像吃了枪药一般加以反击。
◆对父母反复唠叨的交流方式的反抗
父母越是担心孩子不听话,越是容易下意识地反反复复地唠叨不停,但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最讨厌家长式说教,在这种听觉“疲劳”的状态下,他的厌烦情绪、逆反情绪会不断滋长,他们想要耳根清净,于是便对父母所有的要求和教育加以反驳,包括一些“很对、很有道理、很有必要”的要求和教育,以此从源头上切断父母继续唠叨不停的做法。
由此可见,男孩用作对的方式向父母索要的不过就是尊重他的想法、给予他平等的待遇、理解他的感受。简言之就是他想向世界宣告:“我是独立的个体,不再是你们的附属品。”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对待男孩心理独立的需求,男孩的反抗情绪就会逐渐演变成叛逆的性格。因此,父母一定要懂得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进度,不能继续用教育10岁孩子的方法来教育18岁的孩子。只要教育观念和方法对了,和孩子的交流就会变得顺畅很多,那样双方看着彼此也就不会再充满敌意,必然顺眼多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