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乡愁中国(卷5汉英)
0.00     定价 ¥ 9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0122152
  • 作      者:
    编者:乡愁中国编委会|译者:贾林
  • 出 版 社 :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DUMONT杜蒙.阅途】源自德国、服务中国,致力成为高品质的旅游内容提供品牌。
  【DUMONT杜蒙.阅途】品牌属于京版梅尔杜蒙公司,该公司由北京出版集团与德国梅尔杜蒙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德国梅尔杜蒙公司是欧洲旅游信息服务的市场领导者,提供丰富的旅游指南、地图以及其他相关旅游信息服务。
  ◆《乡愁·中国》为北京出版集团英国书展精品图书、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重点图书。套书由曾多次获得“中国zui美的书”“世界zui美的书”奖的刘晓翔老师设计,朴素又不失新颖装帧设计让书籍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品。
  ◆在钢筋水泥搭建的城市森林中为生计奔波时,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禹禹独行时,你是否会想起古老村落里那土屋上的炊烟、田间地头的野花、慈祥的老人和那儿时的玩伴?
  ◆50位优秀摄影师,深入中国100个各具特色的古老村落,进行了长达半月的实地考察,获取了极具文化与艺术价值的一手影像和文字资料,并编入本套书。
  ◆西起西北边疆的禾木村,东至长白山深处的锦江木屋村,100个村落跨越经纬16°N~54°N、72°E~136°E,按日出顺序分编于10卷当中。如同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古村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在本套在书中,100个古老而又独具韵味的传统村落呈现在读者眼前。每个乡村深厚绵长的历史底蕴、别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淳朴真挚的风土人情,将让你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品味到独属于你的乡愁滋味,而海量精美图片也将给你带来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展开
作者简介

2015年8—10月,北京出版集团通过新浪图片、《数码摄影》杂志官方网站、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多渠道面全社会海选,征集一部分优秀的乡愁图文作品,并从中选拔出50位优秀选手。在经过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统一培训后,50位优秀选手被派往100个指定的传统村落(选自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推进并公布的传统村落保护名单)工作观察、体验、拍摄7-15天,并撰写调查报告,整理成《乡愁•中国》系列图书出版。 

《乡愁•中国》编委会

陈卫卫 《影映生活》杂志原主编

邓登登 《数码摄影》杂志执行主编

段岳衡 著名华裔摄影家(加拿大籍)

梁子   著名旅行家、作家、摄影家

秦大唐 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宿志刚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

孙海波 著名纪实摄影家

解海龙 北京摄影家协会理事、著名摄影家

严志刚 新浪网助理总编辑、新闻中心图片总监

于云天 著名风光摄影家


展开
内容介绍
  《乡愁·中国》收录的100个传统村落,几乎全是经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机构认定的zui具中国特色、zui具乡愁气息的传统村落。本套丛书按照这100个村落日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成10卷。所有图片由摄影师一手拍摄而成,文字均为摄影师深入村落调查、采访、搜集所得。每一个村落的摄影作品和调查报告都会涵盖其整体概貌、特色建筑、手工遗迹、历史遗迹、以及人与村落的关系五大主题。本书所有内容均为中英双语,旨在让中国读者以新的视角去解读村落、品位乡愁的同时,也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一扇窗户。
  本书《乡愁·中国(卷五)》包含了经纬度范围在24°N~36°N,117°E的10个传统村落:埭尾村、石塘村、理坑村、洪村、李家疃村、沧海村、瑶里村、高岭村、游山村、吉山村。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池碎金照燕脊——埭尾村
  红砖瓦,灰白墙,翘燕尾,绕城水,整齐划一的古厝1,高高翘起的燕尾状屋脊,这就是传说中的闽南第一村—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水上古民居群。村庄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现保存着276座红砖古厝,其中有49座为明清时期遗留。全村总面积约5.2平方千米,有800多户约3000口居民。
  在鸡笼山、大帽山、鹅蛋山3座大山环抱中的埭尾村是一座理想的宜居家园。整个村落被一条小河环绕,几只鸭子在河面嬉戏,带起一圈圈碧波。河边长着巨大的古榕树,榕树下摆着石板凳。阳光穿过繁盛茂密的树冠,在树下落下一地碎金碎银,增添了几分悠远神秘。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大榕树下泡茶聊天,仰望蓝天白云,远眺山峦起伏,吹着清风,心情不由得轻松、爽快起来。
  这里有一棵高大的跨河古榕,又称卧龙榕,树龄超过300年。过去埭尾村发洪水时,木板桥常被冲走。正好这棵歪斜的古榕横躺在河流上,就被村民当成了“独木桥”,所以被称作功劳古榕。
  在明清两代,埭尾村水上运输发达,来往码头的船只络绎不绝。人们从村口坐船可以一直到厦门码头,把大米、草席等农副产品运送到台湾、厦门、上海等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分支。头前河古码头遗址、南溪码头遗址就是当年水运繁荣的见证。
  泛舟溪上,秀丽的古厝倒影被河面的粼粼波光打碎。有的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白发的老人带着孩童在树下玩耍,家家门口放着一排排各色花草盆景,整个村庄洋溢着美好恬静的气息。
  一个在外面打工的年轻埭尾村民说,跟热闹的城市相比,他更喜欢家乡。这里有明朗通透的天空,有绽出嫩黄小盏般花朵的桂花树,有青石板铺成的庭院,有眉目慈祥的阿公阿嬷,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他认为,家乡的发展要以质朴的原生态村落为基础去扩展,而不是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站在高处俯瞰村庄,一座座古厝比肩依偎,排列得整整齐齐。纵看横看都是一条直线。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边门全部打开,就形成了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如果你连着敲边门,就可以一路穿厝而过。村民们下雨天不带雨伞跑遍全村也不会淋湿,走的就是这条捷径。
  铺着红砖的地面是村民的公共道路,也是村里的公共晒谷场。这里的红砖比常见的红砖大两倍,这种红砖盛行于明代至清代中期。
  埭尾村的每座古厝都惊人地相似。形态、大小、格局、朝向近乎一致。若没有村民带路,仿佛进入了迷宫。500多年前,埭尾村的祖先们定下了村子的格局。此后世世代代,村民都恪守古训,遵循先祖的规划,保持了这份宁静、整齐和统一。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古厝群也衍生了新的居住区。不过村民严守先人的遗训,古老与现代之间有鲜明的界限:古宅一律向北,新房一律向南。无论新旧皆为陈姓聚居地,不接受外姓人居住。这种整齐的村落格局蕴含着闽南人特有的一种人文精神,即互相关照守护的宗族传统。
  这些古厝群布局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屋顶多为硬山式2。屋脊如燕尾般高高翘起,优美灵动。红瓦屋面,石砌墙体,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房屋各个部分大多雕刻着花草、仙鹤、龙凤等吉祥物。材质也分好多种,木雕、砖雕、泥塑,琳琅满目。在埭尾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埭尾厝无埭尾富,有埭尾富无埭尾厝。”可见当地人对自己的住宅感到骄傲。
  明清时期,以祠堂、族产、谱牒、祭祖为标志的闽南宗族文化达到高峰,儒家思想在闽南地区转化为平民百姓认祖归宗的日常行为。埭尾村最大的古厝就是陈氏祠堂,有着500多年历史。祠堂前有一口池塘,因形似圆镜,故称镜河。祠堂正对着形似利剑的大帽山,镜河能反射“利剑”煞气,护佑一方百姓。还有种说法,那两座山峰形如笔架,镜河恰似一方砚盘,所以,村里多出文官。
  祠堂前留着10多米宽的大埕3。平常的农事、大型活动就在这里举办。埕前还留有4个空着的石制旗杆夹。这是功名旗杆,在古代只有考取功名、外出当官的人才有资格在家族祠堂门口竖立这样的旗杆。
  “鹿山献瑞勤读鱼可跃龙门,芝草呈祥乐耕民仍耀祖德”,祠堂门口挂着这样一副对联,赞颂本村人杰地灵,勉励子孙读书上进。堂内摆着一艘龙舟,长20多米,贯穿了祠堂的前厅和后厅。这艘龙舟提醒后辈,不要忘了当年祖辈们驾着小船在海上乘风破浪的日子。墙壁还靠着一整面墙大小的老书柜,里面陈列着族谱、村志、小说、诗歌等书籍。上面挂着“祠堂书屋”与“祠堂博物馆”两个匾额。
  清末民初,村人因为贸易活动而足迹遍及闽东南沿海,甚至到达南洋,陈氏后裔也随之远播到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近年来,一些海外的年轻人会拿着长辈给他们手绘的家乡地图回到埭尾村寻根问祖。他们拍了一些照片上传到网上,让这片古民居声名日渐远扬。
  在闽南长大的孩子,他的梦里会有扬帆与海浪搏击的船只,会有榕树掩映中的古厝,会有烟雾缭绕、安详静穆的祠堂……我心安处即是家,埭尾村高高翘起的檐角,能唤起无数人温热的记忆。
  ……
展开
目录
01埭尾村
Daiwei Village
02石塘村
Shitang Village
03理坑村
Likeng Village
04洪村
Hong Village
05李家疃村
Lijiatuan Village
06沧海村
Canghai Village
07瑶里村
Yaoli Village
08高岭村
Gaoling Village
09游山村
Youshan Village
10吉山村
Jishan Village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