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岩编著的《汉语排除范畴表达形式的历时演变及衍生途径》在第1章建立了汉语的排除范畴系统,提出其“排除”的语义本质是将排除对象特殊化,并凸显排除对象和剩余对象之间的区别或联系。本书将其表达形式分为7小类,建构出“排除范畴”表达形式的句法系统,并重点探讨以排除标记(如“除了”)为主的直接排除范畴表达形式和以特殊的否定结构为代表的间接排除表达形式。
第2-4章分别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大阶段详细描述了各个时代的排除范畴表达形式,从历时的角度构建汉语排除范畴表达形式的系统。另外,还从共时角度更全面地构建某个时期内汉语排除范畴表达形式的系统。其中,“外”类成员大致经历了从方位后置词到排除义后置词的语法化过程,这种从方位范域到排除范域的扩展是认知上的容器隐喻和语法上的语法化及类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除”类成员在产生时间、使用频率、语法功能、音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总体上包含从动词到介词、从介词到连词两个不同的语法化过程。在此漫长的历时演变中,隐喻的认知机制、重新分析和类推的语法化机制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非”构式历时演变的历程比较平稳,其形成机制主要是受到不同类型逻辑算子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非”与各种逻辑算子连用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否定性>疑问性>总括性>关系性。第5章对各个时期的排除范畴表达形式的发展情况作了总结。第6章以“外”类(含构式)、“除”类(含构式)直接排除范畴表达形式和“非”类间接排除范畴表达形式为代表,系统梳理它们的历时演变情况,并探讨其认知机制和语法化动因。第7章是总结部分,主要从理论上总结直接排除范畴与间接排除范畴的关系、逻辑算子对排除范畴的制约作用、排除范畴在汉语从综合性走向分析性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直接排除与间接排除两种思维模式在排除义表达形式上的体现,以及排除范畴与其他相关范畴的关系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