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锦书来(精)
0.00     定价 ¥ 42.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ISBN:
    9787506094061
  • 作      者:
    作者:张冠生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从书信——这种更切近真情的私人化书写中,一窥梁启超、胡适、钱穆、冯友兰、林徽因、黑格尔、本雅明、以赛亚?伯林等四十余位中外人文学者的某个侧面。有血肉情深的舐犊之爱,有撼人心魄的家国情怀;有情感交流,有学术探讨……切点小,探点深。请随作者笔触一起探寻中外人文学者的精神归属,在喧嚣和浮躁中感受见字如面的质朴与纯真。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冠生,生于1954年,祖籍江苏,现居北京,学者,供职于民盟中央委员会。做过费孝通先生的助手十多年,深受费老先生田野调查的熏染。曾在《读书》《东方》《随笔》《天涯》等刊物发表文章,出版《乡土先知》《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远古的纸草》《纸年轮》《过去的先生》《晴耕雨读》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从读者做起,选取现已公开出版的梁启超、胡适、钱穆、冯友兰、萧红、费孝通、林徽因、本雅明、以赛亚?伯林、夏洛蒂?勃朗特、黑格尔等四十余位中外人文学者的书信集作为阅读对象。信件种类繁多,有私信、遗书,也有公开信、退稿信;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师长对学生的教导、伴侣之间的情感交流、学者之间的切磋探讨……作者以学者的眼光,品读这些鲜活有趣且充满浓浓人情味的书信,或结合写信者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或参考其专业成就、交友范围,淋漓尽致地展现真情实感,为读者了解这些文化大家的思想气质、成长历程、家庭生活打开了另一扇窗,也为读者开掘出一条通往丰富而幽深的人文世界的秘密通道。

展开
精彩书评
  书信类书籍,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特殊存在,值得珍重。我的阅读视野远不够开阔,也不作专题收集,只是稍加留意,就如此醒脑益神。这本小书,就是从书信类读书随笔中选出的一些文字。微信时代,纸质书信凤毛麟角,四顾茫然,大概只能回到历史中找寻。《任鸿隽陈衡哲家书》那样美好的书写会代代相传吗?《以赛亚`伯林书信集》那样浩瀚的挥洒会后继无人吗?如果可以乐观,谨以此书致敬;如果只能悲观,谨以此书致祭。
  ——张冠生
展开
精彩书摘
  林徽因:“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
  《此去经年》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4年1月第1版
  1927年2月6日,林徽因在美国费城写信给胡适,想请他从纽约到费城,为“彭校新创的教育会”作讲演。信中说,这个会和讲演本来“极不要紧”,只因她十分期待和胡适“聚会晤谈”。实在不行,她要争取去纽约见胡适。
  林徽因的急切,在信中表达得很充分,她说:“我这两年多的渴想北京和最近惨酷的遭遇给我许多烦恼和苦痛。我想你一定能够原谅我对于你到美的踊跃。我愿意见着你,我愿意听到我所狂念的北京的声音和消息,你不以为太过吧?”
  胡适其时正因参加中英庚款会议而转道美国游历。他对林徽因说的事很认真,去了费城,尽心尽力。用林徽因的话说:“一个小小的教育会把你辛苦了足三天,真是!”“从早到晚不是说话便是演讲真是辛苦极了。”
  当然,对林徽因来说,更重要的或是“他乡遇故知”,见到老朋友,听到“狂念”的北京声音,自己也能说些朋友间的掏心话。胡适回后,她致信感谢说:“你的来费给我好几层的安慰,老实说当我写信去请你来时实在有些怕自己唐突,就是那天见了你之后也还有点不自在。但是你那老朋友的诚意温语立刻把我putatease了。”
  他乡遇故知的宝贵,也许就在偶然、短暂,可遇而难求。欢叙过后,各有其事,终要分别。续谈只能靠笔,靠纸,靠书信。林徽因算着下次和胡适见面的可能时间,是“大约还有一年半”——半年后,胡适将回国,她还要“再留美国一年”。
  当时,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得硕士学位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美术史。林徽因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据说她是到国外学习舞台美术的第一个中国学生。一代才女,远在大洋彼岸,牵动着此岸几位才子的心。
  1925年5月22日,徐志摩写信给林徽因说:“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林徽因的情感生活及影响,涉及当年多位名流,错综微妙,热望与失望,理解与误会……难与外人道,却愿意对胡适这样善解人意的朋友讲。
  1927年3月15日,林徽因写信给胡适说:“回去时看见朋友们替我问候,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的不了解。但是路远隔膜,误会是所不免的,他也该原谅我。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彻的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同一封信中,林徽因还提到了“叔华女士”,希望“叔华女士若是有暇可否送我几张房子的照片”,“她母亲的院子里就有我无数的记忆”。字里行间的语气,应是友好、信任、期待的。看来她们是同一所房子不同时期的主人,徐志摩又属于她们共同的好友。这种关系是暖人的。
  谁知世事难料。徐志摩遭遇空难的突然变故,其书信的归属与处理,导致与他密切的几位未亡人关系生变,甚至出了纠纷。林徽因身处其中,一些传言使她感到委屈,认为起因全在凌叔华说了不负责任的话。她写给胡适的信中说:“志摩刚刚离开我们,遗集事尚觉毫无头绪,为他的文件就有了些纠纷,真是不幸到万分……事情已经至此,现在只得听之……这一桩事的蹊跷曲折,全在叔华一开头便不痛快——便说瞎话——所致。”
  接下来,林徽因罗列十二条文字,谈她经历的事情始末。多半年前,徐志摩与她说起他俩在英国的一段事,表示自己的“康桥日记”放在家乡硖石,可以找出给林徽因看。如果她肯要,他愿意给她,以便同林徽因保留的徐志摩当年写给她的信合并收藏。
  徐志摩去世后,朋友们开会讨论“悼志摩”事,凌叔华于当晚约叶公超去看徐志摩遗留的日记。叶公超在凌叔华那里看到了徐志摩的“康桥日记”,并告诉过林徽因。徐志摩追悼会的次日,凌叔华到林徽因家,说想要点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信,以便由她编成一种如“志摩信札”的读物。
  林徽因告诉凌叔华,“旧信全在天津,百分之九十为英文,怕一时拿不出来,拿出来也不能印。”说过,林问凌:“听说你有志摩的“康桥日记”在你处,可否让我看看?”这一问,让凌很不高兴。她语无伦次地说:“是!不是,说不清……”又道:“似乎——本是——”林徽因信中告诉胡适:“问此话时,她的神色极不高兴。我大窘。”
  此后,林与凌约好时间,去凌家取徐志摩的“康桥日记”。林准时到凌宅,凌不在家,留信告:“昨归遍找志摩日记不得。”林徽因想起旧事——“志摩常说‘叔华这人小气极了’。”她把这话写给胡适,又说:“女人小气虽常有事,像她这种有相当学问知名的人也该学大方点才好。”
  ……
展开
目录
序:记住信札文化/ 沈昌文
上辑 把我的心地澄清
张謇:“父生平待人坦怀相与” / 003
梁济:“真堪向天大哭” / 008
任芝铭:民国扑面而来 / 013
梁启超:勤恳尽本分便是堂堂一个人 / 018
任鸿隽:“但求于实业学问一途稍有贡献” / 023
张学良:“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岁” / 029
陈布雷:一日写下十封遗书 / 035
曾琦:“理想的少年中国” / 040
左舜生:“不赞成则作堂堂正正之反对” / 046
胡适:“时时要替别人想想” / 052
雷震:“希望我的孩子多多读书” / 058
钱穆:“学问深浅一视其德性修养为判” / 063
杨联陞:“积习先生除未尽,殷勤异域访遗书” / 069
严耕望:抄写的卡片数量以十万计 / 074
殷海光:“长一双翅膀来芝大求学呵” / 080
陈之藩:“把我的心地澄清” / 085
冯友兰:“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 / 090
宋云彬:“我心中有三扇门紧闭着” / 096
梁思成:“为解决将来之营国筑室计” / 101
林徽因:“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 / 106
萧军:“我不愿失落了它们!” / 111
费孝通:“从从容容地读读自己心爱的书” / 116
梁从诫:“美国梦?有什么了不起” / 121
王仰晨:结怨了有势力的人 / 126
沈昌文:“这些宝贵的信函” / 132
下辑 只向极少人敞开心扉
黑格尔:在这样一个难于捉摸的时代里 / 139
托克维尔:“我被最黑暗的阴郁困扰” / 144
卫三畏:“最后一个箱子已经锁好” / 150
达尔文:滑铁卢车站有人问这本书 / 156
夏洛蒂? 勃朗特:扬名显迹非我所求 / 161
梅森葆:“喜悦在我内心苏醒” / 166
莎乐美:瞬间就能征服一个人灵魂的人 / 171
里尔克: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 / 177
雅斯贝尔斯:“被搅进了世界史车轮” / 183
葛兰西:《狱中札记》笔记本积累到三十三个 / 189
本雅明:只向极少人敞开心扉 / 195
伯林:“我只能碰巧捡到鹅卵石” / 201
怀特:“拿邮票的力气都没有了” / 207
比尔:亵渎了许多出版社 / 213
斯维特拉娜:“没有别的国家像我们这样” / 219
后记:致敬或致祭 / 22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