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
0.00     定价 ¥ 45.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ISBN:
    9787567543782
  • 作      者:
    作者:(德)沃尔夫|译者:李鹃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1721年7月12日,沃尔夫在哈勒大学发表了轰动一时的论中国人实践哲学的卸任演讲,并因此被控告宣扬无神论而被驱逐出普鲁士。这在哲学史上被认为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标志性事件。 作为当时欧洲顶尖哲学家的代表,沃尔夫面对的问题是:启示宗教对于人的德性生活是否必须?为什么没有基督教传统的中国人能凭人性的力量就如此文质彬彬? 与其他欧洲学者对待儒家经典的诸种态度不同,沃尔夫一方面强调任何在儒家经典上强加欧洲哲学概念的做法都是在自说白话;而另一方面,他也敢于去解释儒家经典。他认为《大学》和《小学》两部书为欧洲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育模式。因此他将启示宗教设计成一种建基于理性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之上的公民宗教,也即一种可以将人引向自然德性的教育方式。今日再读此篇演讲及其详尽注释,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质,也能为我们当下反思儒家传统提供镜鉴。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由沃尔夫著。
展开
目录
译者导言
前言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1721年)
中国人哲学之古老与闻名
孔子不是中国哲学创立者
中国哲学的创立者们
中国人的国家亦曾衰落
孔子重建中国人衰落的国家
中国人的古代基本学说
孔子从何处吸收并创造了自己的学说
孔子之威望
孔子学说之命运
作者的计划
敬请注意和关心
中国人智慧的试金石
对反驳的回应
中国人哲学之第一原则
诸懿行之区别与诸德性种类之区别
中国人具有第一种程度的德性
中国人如何促进德性之践行
对反驳的回应
为何中国人考虑得更多的是追求德性、而非避免恶
何谓自然之力?
道德实践之诸原则
是否必须对德性设定限制
道德实践之重要原则
貌似有德性的行懿行之习惯来自何处
真德性来自何处
中国人形塑道德的双制学校
大学之必要性与原因
两种学校各自的建制
中国人的诸建制值得赞颂
中国人的诸实践原则
诸实践原则的原因
中国人的证明方式
中国人诸原则之确定性
作者在此项领域中的研究
为什么作者对中国学说的看法不同于翻译者
完善意志的方式
养习德性时所行责任之顺序
中国人努力改善他人
中国人的最终目标
中国人的至善
中国人的动机
产生动机的独特方式
中国人是否具有德性
养习德性时礼的作用
结论
向新任副校长致辞
副校长授予仪式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注释(1726年)
中国人哲学之古老与闻名
注释(1)—(5)
孔子不是中国哲学创立者
注释(6)
中国哲学的创立者们
注释(7)—(12)
中国人的国家亦曾衰落
注释(13)
孔子重建中国人衰落的国家
注释(14)—(18)
中国人的古代基本学说
孔子从何处吸收并创造了自己的学说
注释(19)—(25)
孔子之威望
注释(26)—(31)
孔子学说之命运
注释(32)—(33)
作者的计划
注释(34)
敬请注意和关心
注释(35)
中国人智慧的试金石
注释(36)—(40)
对反驳的回应
注释(41)—(50)
中国人哲学之第一原则
诸懿行之区别与诸德性种类之区别
注释(51)—(53)
中国人具有第一种程度的德性
注释(54)—(57)
中国人如何促进德性之践行
注释(58)—(60)
对反驳的回应
注释(61)—(64)
为何中国人考虑得更多的是追求德性、而非避免恶
注释(65)—(67)
何谓自然之力?
注释(68)—(73)
道德实践之诸原则
注释(74)—(78)
是否必须对德性设定限制
注释(79)—(85)
道德实践之重要原则
注释(86)—(89)
貌似有德性的行懿行之习惯来自何处
注释(90)
真德性来自何处
注释(91)
中国人形塑道德的双制学校
注释(92)—(95)
大学之必要性与原因
注释(96)—(102)
两种学校各自的建制
注释(103)—(107)
中国人的诸建制值得赞颂
注释(108)—(115)
中国人的诸实践原则
注释(116)—(118)
诸实践原则的原因
注释(119)—(122)
中国人的证明方式
注释(123)—(125)
中国人诸原则之确定性
注释(126)—(127)
作者在此项领域中的研究
注释(128)—(136)
为什么作者对中国学说的看法不同于翻译者
注释(137)—(145)
完善意志的方式
注释(146)—(150)
养习德性时所行责任之顺序
注释(151)—(152)
中国人努力改善他人
注释(153)—(156)
中国人的最终目标
注释(157)—(169)
中国人的至善
注释(170)—(173)
中国人的动机
注释(174)—(176)
产生动机的独特方式
注释(177)
中国人是否具有德性
注释(178)—(191)
养习德性时礼的作用
注释(192)—(205)
结论
注释(206)—(214)
向新任副校长致辞
注释(215)—(216)
副校长授予仪式
A本注释
外国人名索引
重要概念索引
中国经典引用、书名、概念及人名索引
附录1 沃尔夫生平年表
附录2 沃尔夫作品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