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语录》: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端就如同有四肢一样。具备这四端却说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伤害了自己的天性。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①,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②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③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一豆羹:一盆汤。豆,古代盛汤的器皿。
②呼:呵斥。
③蹴(cu):踢,践踏。
<译文>
有比起生存下来更想要的东西,有比起死亡更厌恶的东西,不只是贤人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保持不失此心罢了。一筐饭食,一盆羹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否则就会饿死。如果是呵斥着施舍,即便是挨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施舍给人食物,就是要饭的乞丐也不屑一顾。
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孟子·告子上》)
<译文>
凡是同类事物都是相似的,为什么单独论人时就怀疑起来了呢?圣人和我是同一类的。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圣人和普通人一样,都是人。但圣人是众人中出类拔萃的优异者。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①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②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耆:通“嗜”,爱好。
②刍豢(chu huan):反刍或圈养的肉食动物,如牛、羊、猪、狗等,此处泛指肉类食品。
<译文>
人们的嘴巴对于味道,有同样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同样的喜好;眼睛对于容貌,有同样的喜好。至于人心,难道单单它就没有同样的爱好吗?人心相同的爱好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只是圣人先于我们普通人觉察到这一点。所以理和义能使我们内心欢愉。就像肉食合我们的胃口一样。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①而跃之,可使过颡②;激③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搏:拍打。
②颡(sang):额头。
③激:在河流中筑起石堰,抬高水位。
<译文>
人本性向善,就像水从上往下流一样。人没有本性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往下流的。就以水来说,如果通过外力击打它,它就能飞溅起来,高过额头;如果筑起石堰挡住它的去路,它就能抬高水位,冲上山头。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只是拘于形势而如此罢了。人之所以会有不善的行为,也是外在的形势造成的结果,并非本性不善。
……
展开